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范兴利等-GRL:东北亚地区板内火山作用及其弧后动力学特征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东北亚地区处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地带(图1),是研究板内火山成因以及弧后复杂动力学过程的理想场所,该区广泛分布有晚新生代板内火山,包括中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火山、龙岗火山、镜泊湖火山以及韩国东部的郁陵岛火山等(图1)。其中,长白山火山位于中朝边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潜在喷发危险最强的火山。近年来,有关长白山火山是否存在潜在喷发危险的讨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近年来已有的地球物理探测对长白山火山区下方岩浆系统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例如火山区中-下地壳是存在冷的镁铁质侵入物还是高温的岩浆房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此外,由于受到海域地震观测资料的限制,前人利用横波分裂等手段对东北亚弧后区域地幔流动模式及其动力学意义的研究局限在中国东部、中国东北、韩国和日本这些单独的区域,目前尚缺乏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约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生范兴利(现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与导师陈棋福研究员等人,通过搜集中国、朝鲜、韩国以及日本的地震台站(图2a)记录的远震(图2b)面波数据,采用双台法面波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东北亚区域高精度的瑞雷波相速度图和方位角各向异性分布(图3)。主要的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1)长白山火山区中-下地壳存在的显著低速异常可能指示了地壳岩浆房的存在;日本岛西南部岛弧火山下方的低速可能与太平洋俯冲板片在地幔楔中的脱水熔融过程相关;
  (2)东北亚地区板内火山位置与上地幔低速区有很高的空间吻合度,结合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研究认为软流圈的局部上涌导致了东北亚的板内火山作用;
  (3)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与郯庐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地壳方位各向异性可能与区域剪切拉张背景下矿物和裂隙沿着断裂带走向发生定向排列有关;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方位各向异性的空间差异反映了受太平洋俯冲板片几何形态控制的东北亚弧后区域的角流变化模式。

图1 东北亚地区构造简图。带锯齿的黄色曲线表示日本海沟(Japan Trench)和琉球海沟(Ryukyu Trench)的位置,红色小三角形代表岛弧火山,带拖尾的红色火山标志代表板内火山(CBV=长白山火山;LGV=龙岗火山;JPHV=镜泊湖火山;XJDV=咸镜道火山;CRV=Ch'uga-ryong火山;ULV=郁陵岛火山;HLV=Halla火山;FJV=Fukue-jima火山),灰色区域表示厚度超过1.5 km的沉积盆地,白色和紫色虚线分别表示太平洋俯冲板片和菲律宾俯冲板片的等深线,细黑线表示郯庐断裂带(TLFZ)。EC=中国东部;NEC=中国东北;KP=朝鲜半岛;KS=朝鲜海峡;JI=日本列岛;SoJ=日本海

图2 (a)本研究中地震台站和所有能提取频散曲线的双台射线分布图。红色三角形表示CEA固定台;蓝色三角形表示NECsaids流动台;黄色三角形表示IRIS地震台;紫色三角形表示日本F-net 地震台;青色三角形表示韩国气象厅KMA 地震台;(b)本研究中挑选的2717个远震地震事件分布图。地震事件选取准则为震中距位于10°到150°之间、震级大于5.5以及震源深度小于50 km

图3 采用远震面波双台法成像技术反演获得的东北亚地区不同周期上的(15-150 s)瑞雷波相速度图和方位角各向异性分布。图中绿色三角形表示如图1所示的板内火山,彩色底图表示各向同性瑞雷波相速度图,黄色短棒表示方位各向异性,短棒的长度代表了各向异性的强度,短棒方向指示了方位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Fan X L, Chen Q F*, Legendre C P, et al. Intraplate volcanism and regional geodynamics in NE Asia revealed by anisotropic Rayleigh‐wave tomography[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47(1):e2019GL085623. DOI: 10.1029/2019GL085623)(原文链接)。该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相关话题/地震 东北亚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刘震等-EPSL:地震波成像发现印度大陆俯冲板片撕裂
    自印度与欧亚发生碰撞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冲了数百公里,俯冲板片东西向变化明显,西部为平俯冲,中部为小角度俯冲,东部为大角度俯冲,俯冲距离由西到东逐渐变小。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发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堑),近年来的研究根据裂谷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成分、地震波走时和剪切波分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郝金来等-NSR:日本地震的发震时刻具有统计意义上的24小时周期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体受到构造应力长期作用所导致的突然断裂和错动。地球上平均每天发生各种震级大小的地震约上万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类无法感知的微小地震。地震的发震时刻总体而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没有清晰可辨的周期性。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地震自身的规律,很多研究人员针对 “地震的发震时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建等-JGR: 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俯冲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变形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并发生扩张,最终通过俯冲作用消亡,俯冲过程与地震、火山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对俯冲带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演化及其动力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地震各向异性记录了俯冲系统的重要动力学信息,是窥测地球深部构造变形及物质循环的探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易佳等-Geophysics: 最小二乘全走时反演浅层地震速度建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陆上尚未探明的油气资源66%集中在山地复杂构造中,利用地震勘探手段发现并探明这些资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山地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地下构造高陡复杂及地下地层速度埋深纵横向变化大等因素,使精确地震成像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浅层地下速度结构的分辨率是影响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建等-JGR: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震相自动拾取
    地震震相数据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资料。随着近些年来地震观测的不断增多,地震记录的数量飞速增长,通过人工的方式已经无法及时高效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震相走时信息。尽管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自动拾取算法,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对噪声组成复杂的数据适应性差,且拾取精度无法达到人工拾取水平。因此,在进行层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张艳等-EPSL:远场大地震引发的出乎意料的水力响应
    渗透率是水文地质和岩石物理学中重要的参数,控制着浅地表流体的传输过程。近期大量国际研究表明,渗透率在大地震动态作用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对于地下水资源运输和污染扩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采用地下水对固体潮的加载响应来探究渗透率的变化,但对于加载响应往往存在多种解释,导致较难探知真正的水文物理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孙伟家等-EPP:行星地震事件探测
    行星地震事件探测是研究火星、金星等行星内部结构的重要基础,因为地震事件所激发的地震波穿过行星内部而载有其内部结构信息。然而行星地震事件的探测非常困难。相较地球,其他行星的板块构造活动很弱或已停止,因而发生在行星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能量弱、震级小而较难被探测到。目前Insight SEIS记录的1个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姚卓森等-JGR:岩浆成因橄榄石B型组构及其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
    作为上地幔的最主要矿物相,橄榄石在地幔对流过程中发育塑性变形,体现于地幔包体和地幔橄榄岩中广泛存在的波状消光和膝折带等特征,其主要变形机制包括位错蠕变、扩散蠕变和颗粒边界滑移。在不同温压、应力、应变速率、含水量、粒间熔体存在与否等条件下,一种或多种流变机制主导橄榄石变形,形成不同的晶格优选定向,即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李玮等-JGR:滑坡链式灾害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滑坡作为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现代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滑坡前后的地形、地物变化特征,即可很好地重建滑坡的滑移距离、体积等基本参数。然而,灾害性大滑坡具有速度快、规模大、机制复杂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对滑坡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观测,从而阻碍了对滑坡致灾过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赖玙婧等-JGR:东北亚地幔过渡带二维三重震相波形模拟
    东北亚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欧亚大陆之下的俯冲前缘,在这里俯冲板片深达地幔过渡带并停滞在660 km间断面之上。前人对于该停滞俯冲板片的地震学约束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因此准确刻画俯冲板片形态与速度结构对于理解板片与地幔间的相互作用、相关俯冲过程及浅表地质响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