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枫香树种群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何庆海, 杨少宗, 李因刚, 沈鑫, 柳新红,*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杭州 310023

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seed and fruit trait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populations

HE Qing-Hai, YANG Shao-Zong, LI Yin-Gang, SHEN Xin, LIU Xin-Hong,*Zhejiang Academy of Forestry, Hangzhou 310023, China

通讯作者: ( lsliuxh@163.com)

编委: 何维明
责任编辑: 李敏
基金资助: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312)
浙江省农业林木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2016C02056-10)


Online:2018-07-20
Supported by: SupportedbytheSpecialScientificResearchofForestryPublicWelfareProfessionofChina(201404312)
the Major Project of Agricultural (Forestry) Breeding of Zhejiang Province(2016C02056-10)


摘要
为了明确我国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36个天然种群枫香树的10个种子与果实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表型变异和地理变异模式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枫香树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种群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丰富, 变异幅度为10.05%-24.31%, 平均变异系数为15.83%; 不同种群间变异差别明显, 安福种群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6.73%), 建阳种群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48%)。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在地理变化上是随机的, 地理相近种群在表型上没有显著相关性。地理气候因子中1月平均气温、海拔和纬度对种子与果实性状起主要的影响。种子与果实性状与海拔相关分析表明, 枫香树种子长宽比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 种子长宽比可以推测种群所在的海拔高度。探讨枫香树种群表型多样性, 可为野生优异种质的收集、多目标品种选育等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枫香树;种子性状;果实特性;表型变异;天然种群

Abstract
AimsLiquidambar formosanais a fast-growing and multipurpose native tree species in China. Our aim is to determine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s, adap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eed and fruit characteristics of L. formosana populations.Methods Data for 10 phenotypic traits of seeds and fruits including fruit diameter, peduncle length, thousand kernel weight, seed length, seed width, seed wing length, seed wing width, seed width ratio, seed wing width ratio, ratio of seed length and seed wing length, were sampled from 36 natural L. formosana populations across China.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s among and within populations.Important find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phenotyp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was 57.55%,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wa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L. formosana. The mea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15.83%, ranging from 10.05% to 24.31%, suggesting that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of seeds and fruits was very plentiful.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different among populations. The mea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n Anfu was the highest (16.73%), while that of Jianyang was the lowest (11.48%). The pattern of geographic variation of most seed and fruit phenotypic traits was rando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djacent populations in phenotypic traits. The mean temperature in January, altitude and latitude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affecting the phenotypic traits. The length-width ratio of seed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which can be used to infer the altitud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 population. Our result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the collection of wild resources and the breeding of this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Keywords:Liquidambar formosana;seed traits;fruit characteristics;phenotypic variations;nature populations


PDF (1196KB)摘要页面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何庆海, 杨少宗, 李因刚, 沈鑫, 柳新红. 枫香树种群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18, 42(7): 752-763 doi:10.17521/cjpe.2017.0229
HE Qing-Hai, YANG Shao-Zong, LI Yin-Gang, SHEN Xin, LIU Xin-Hong. 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seed and fruit trait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popul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8, 42(7): 752-763 doi:10.17521/cjpe.2017.0229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3-2015年, 我们采集了枫香树天然分布区15个省(区、市)的36个种群490个单株(表1)的枫香树果实。选择生长健壮, 结实良好的单株为采集母树, 每两株母树间距100 m以上。果实由绿变黄时, 研究人员分单株采果, 每个单株采果5 kg以上。果实采集后带回实验室, 阴干后敲出种子, 并进行表型数据测定。参试枫香树属天然野生种群, 由于其种群规模大小不一, 能够同时满足单株距离100 m和单株采果5 kg的种群有限。因此, 在规模较小种群采集的植株数量相应较少, 平均每个种群采集13.6株 (表1)。

Table 1
表1
表1枫香树种群取样点的地理位置及主要气候因子
Table 1Geographic locations and main climatic factors for sampling site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populations
取样地点
Sampling site
取样株数
No. of
individuals sampled
经度Longitude (E)纬度Latitude
(N)
海拔Altitude
(m)
年平均气
温 AMAT
(℃)
1月平均气温 MAT in Jan (℃)7月平均气温 MAT in July (℃)无霜期
Frost-free season (d)
年降水量 AP (mm)
海南黎母山 Mt. Limu, Hainan20109.16°18.89°30924.719.528.23651 400.0
海南佳西 Jiaxi, Hainan12109.79°19.27°20922.016.026.03621 951.4
海南霸王岭 Mt. Bawangling, Hainan9109.28°19.14°25024.318.428.83651 395.0
广东紫金 Zijin, Guangdong6115.00°23.59°38820.611.827.23571 761.1
广东英德 Yingde, Guangdong7113.40°24.45°27320.710.928.93151 849.0
广西凭祥 Pingxiang, Guangxi1)15106.79°22.21°17821.313.227.63471 376.0
广西隆林 Longlin, Guangxi1)13105.62°25.03°1 39019.110.025.53311 422.8
广西融水 Rongshui, Guangxi1)12109.37°25.18°32919.37.526.53201 824.8
云南富宁 Funing, Yunnan1)15105.73°24.13°1 16119.311.025.43271 176.9
福建建阳 Jianyang, Fujian17117.93°27.45°28817.78.937.52551 742.0
福建长汀 Changting, Fujian8116.44°25.83°46217.39.827.22601 711.6
福建尤溪 Youxi, Fujian17112.89°25.10°1 03217.78.026.62641 600.0
福建华安 Hua’an, Fujian8117.45°24.96°14020.918.533.93201 598.7
浙江淳安 Chun’an, Zhejiang2)10118.77°29.58°14617.05.028.92631 450.0
浙江泰顺 Taishun, Zhejiang2)8119.70°27.66°48916.15.727.52421 980.6
浙江开化 Kaihua, Zhejiang2)9118.41°29.08°33816.34.627.82501 762.1
浙江丽水 Lishui, Zhejiang2)15119.99°28.54°25918.07.322.92571 399.6
浙江文成 Wencheng, Zhejiang2)14120.11°27.88°22718.07.328.3286307.0
浙江桐庐 Tonglu, Zhejiang2)20119.67°29.91°7716.54.128.82531 462.0
浙江天台 Tiantai, Zhejiang2)18121.10°29.11°46416.85.028.32341 332.0
浙江舟山 Zhoushan, Zhejiang2)18122.24°30.27°016.25.428.4305927.3
江苏句容 Jurong, Jiangsu16119.31°32.13°1915.12.027.82291 000.0
江西安福 Anfu, Jiangxi20114.70°27.62°13317.96.028.92821 516.8
江西大余 Dayu, Jiangxi22114.52°25.62°26718.47.527.63011 591.5
湖南桑植 Sangzhi, Hunan20110.29°29.44°39016.54.828.22552 029.1
湖南隆回 Longhui, Hunan14111.12°27.27°52017.05.128.12811 427.5
湖北恩施 Enshi, Hubei13110.21°30.68°95816.34.927.12921 440.0
湖北罗田 Luotian, Hubei11115.43°30.83°22316.43.628.52281 292.6
四川广元 Guangyuan, Sichuan3)8105.64°32.31°97716.25.226.22701 186.0
贵州德江 Dejiang, Guizhou21108.17°28.29°85516.05.026.32951 229.6
贵州罗甸 Luodian, Guizhou1)21106.59°25.32°91615.210.027.03301 200.0
河南西峡 Xixia, Henan3)6111.75°33.65°94015.11.527.1236881.0
陕西宁强 Ningqiang, Shaanxi3)12106.02°33.05°92812.91.423.62471 178.0
陕西安康 Ankang, Shaanxi3)11107.86°32.18°91715.53.127.6253799.3
陕西镇巴 Zhenba, Shaanxi3)13108.00°32.74°68813.7-1.330.62361 310.2
甘肃文县 Wenxian, Gansu3)11105.17°32.77°1 45014.43.624.8224574.7
1)表示西南枫香树种群; 2)表示东南枫香树种群; 3)表示西北枫香树种群。
1), southwest L. formosana populations; 2), southeast L. formosana populations; 3), northwest L. formosana populations. AMAT,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MAT, mean air temperature; AP, annual precipitation.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2 测量方法

每个单株随机选择30个球果用游标卡尺进行果径(FD)和果柄长(PL)的测量, 果径为垂直于果柄方向的果实宽度。千粒重(TKW)测量时随机取1 000粒种子测其质量, 重复3次。每个单株选择30粒枫香树种子放在方格纸上, 拍照后使用Image J软件(白光红等, 2009)测量种子长(SL)、种子宽(SW)和种翅长(SWL)、种翅宽(SWW), 计算种子长宽比(SWR) = SL/SW, 种翅长宽比(SWWR) = SWL/SWW, 种长翅长比(SLSWLR) = SL/SWL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2 结果和分析

2.1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表2可以看出, 除种子千粒重在种群内的差异不显著, 其他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均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果径、种翅长、种翅宽、种翅长宽比和种长翅长比的种群间方差分量百分比在60%以上, 其表型分化系数也在60%以上, 表明这5个种实种性状在种群间变异较大, 其余5个性状的变异主要在种群内。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表型分化系数在8.09%-89.62%, 其中表型分化系数最高为种翅长, 最低为种子宽。表明枫香树种翅长在种群间分化较大, 种子宽在种群间相对稳定, 但在种群内保持较大的变异。

Table 2
表2
表2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的方差分量及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
Table 2The variance components of the seed and fruit trait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and the phenotype differential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groups
种子与果实性状
Seed and fruit trait
方差分量
Variance component
方差分量百分比
Variance component percentage (%)
表型分化系数
Phenotype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
F
F value
种群间
Among populations
种群内
Within populations
随机误差
Random error
种群间
Among populations
种群内
Within populations
随机误差
Random error
种群间
Among
populations
种群内
Within
populations
果径 FD (mm)2.9480.7710.00179.2520.710.0479.2838.93**5.77**
果柄长 PL (mm)28.77031.5150.03347.7052.250.0647.7227.37**10.23**
种子千粒重 TKW (g)0.0110.0430.00120.3278.291.3920.616.92**1.76
种子长 SL (mm)0.1600.2180.00042.3357.660.0142.3363.48**20.93**
种子宽 SW (mm)0.0010.0140.0008.0991.870.058.0918.33**9.64**
种翅长 SWL (mm)0.4440.0510.00089.6210.380.0189.62143.76**8.53**
种翅宽 SWW (mm)0.0390.0150.00071.4428.540.0271.4548.99**8.00**
种子长宽比 SWR0.0570.0600.00048.6651.300.0448.6822.36**6.56**
种翅长宽比 SWWR0.0680.0160.00080.7319.260.0180.7473.01**8.03**
种长翅长比 SLSWLR0.2060.0310.00086.9813.010.0186.99112.84**8.39**
FD, fruit diameter; PL, peduncle length; TKW, thousand kernel weight; SL, seed length; SW, seed width; SWL, seed wing length; SWW, seed wing width; SWR, seed width ratio; SWWR, seed wing width ratio; SLSWLR, seed length and seed wing length ratio. **, p < 0.01; *, p < 0.0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表3可以看出,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各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 观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10%。果柄长度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超过20%, 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0.05%。枫香树果径最大值为36.30 mm, 最小值为14.25 mm, 极差为22.05 mm, 果柄长的极差则达到87.86 mm, 果实性状变异明显。不同单株种子的千粒重最小值为3.00 g, 最大值为6.31 g。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为13.31%, 种子长宽比最小值为2.19, 表明种子长度基本在宽度的2倍以上, 种子平均长度是种子平均宽度的4倍。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为20.19%, 种翅长宽比的平均值为1.47, 最大值为3.63。种长翅长比的变异系数为16.88%, 种子长度平均值是种翅长度平均值的2.53倍。所有性状中种子长和种子宽度的变异系数相对最小, 表明这两个性状较稳定。

Table 3
表3
表3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
Table 3Statistics and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the seed and fruit trait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种子与果实性状
Seed and fruit trait
平均值
Average
标准偏差
Standard deviation
最小值
Minimum
最大值
Maximum
极差
Range
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
果径 FD (mm)24.412.9114.2536.3022.0511.94
果柄长 PL (mm)55.5813.5121.22109.0887.8624.31
种子千粒重 TKW (g)3.860.643.006.313.3116.50
种子长 SL (mm)7.490.754.9110.235.3210.05
种子宽 SW (mm)1.870.221.062.771.7111.89
种翅长 SWL (mm)3.040.601.535.924.3919.80
种翅宽 SWW (mm)2.090.281.013.142.1313.43
种子长宽比 SWR4.040.542.197.315.1213.31
种翅长宽比 SWWR1.470.300.723.632.9120.19
种长翅长比 SLSWLR2.530.431.494.843.3516.88
FD, fruit diameter; PL, peduncle long; TKW, thousand kernel weight; SL, seed length; SW, seed width; SWL, seed wing length; SWW, seed wing width; SWR, seed width ratio; SWWR, seed wing width ratio; SLSWLR, seed length and seed wing length ratio.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表4中具体展示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系数。其中单个性状在各种群内的平均变异系数与种群间的类似, 果柄长的平均变异最大, 种子长的平均变异最小。单个性状在各种群内的变异小于种群间的变异。不同种群的平均变异系数存在差别, 其中江西安福种群内种子与果实性状平均变异系数最高为16.73%, 福建建阳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48%。建阳种群每个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安福种群。这表明安福种群的种实表型性状变异最为丰富, 而建阳种群的变异则最小。

Table 4
表4
表4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系数
Table 4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the seed and fruit trait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within population
变异系数 CV%果径
FD
果柄长 PL种子千
粒重 TKW
种子长 SL种子宽 SW种翅长 SWL种翅宽 SWW种子长
宽比 SWR
种翅长
宽比 SWWR
种长翅
长比 SLSWLR
平均变
异系数 Average CV (%)
海南黎母山 Mt. Limu Hainan9.8719.0614.478.2211.2614.6312.5712.3418.7212.2413.34
海南佳西 Jiaxi, Hainan13.9022.0514.139.4011.5016.7611.4910.9916.0013.8614.01
海南霸王岭 Mt. Bawangling, Hainan7.1824.6513.159.4414.0518.0013.8614.9117.3214.9914.76
广东紫金 Zijin, Guangdong11.3313.9211.086.4412.1011.3913.0113.3113.6011.2711.75
广东英德 Yingde, Guangdong8.5117.467.579.6711.1815.8012.3113.8018.6313.5512.85
广西凭祥 Pingxiang, Guangxi10.8623.247.878.5112.3814.4912.4114.2015.8311.7313.15
广西隆林 Longlin, Guangxi9.4419.749.1511.9612.2916.8811.1013.9418.1613.9313.66
广西融水 Rongshui, Guangxi10.0624.9513.559.6812.1316.3412.2414.3717.3115.2314.59
云南富宁 Funing, Yunnan12.0019.6816.897.7712.2214.7810.4613.1417.5412.1013.66
福建建阳 Jianyang, Fujian8.9420.498.516.9910.0412.0511.6510.1515.6310.3111.48
福建长汀 Changting , Fujian11.1925.6413.789.5712.6415.8414.2014.7315.3012.5814.55
福建尤溪 Youxi, Fujian8.9316.1514.407.8110.3216.4912.9611.2719.7213.0513.11
福建华安 Hua’an, Fujian14.3423.6322.179.2010.2714.5211.1510.7714.3510.2314.06
浙江淳安 Chun’an, Zhejiang12.9620.3422.4410.7710.9816.3911.1613.8018.2212.3914.95
浙江泰顺 Taishun, Zhejiang10.6317.5910.979.1911.2618.7511.6512.6316.4914.4613.36
浙江开化 Kaihua, Zhejiang13.7420.1318.909.2814.6913.6511.9112.1011.9911.0913.75
浙江丽水 Lishui, Zhejiang13.1821.7711.979.2112.2413.7310.4212.6514.9411.6213.17
浙江文成 Wencheng, Zhejiang10.4221.7115.928.908.9713.7310.3612.2715.9012.8013.10
浙江桐庐 Tonglu, Zhejiang8.4220.1712.979.1210.5514.6212.9311.1814.5412.7112.72
浙江天台 Tiantai, Zhejiang11.9319.1610.1911.4711.8917.9712.5413.9719.2112.3714.07
浙江舟山 Zhoushan, Zhejiang12.8518.5116.7010.0010.9114.0411.3213.2617.3112.5013.74
江苏句容 Jurong, Jiangsu10.0022.4420.217.5410.8513.8611.0111.7115.0913.0513.58
江西安福 Anfu, Jiangxi9.4821.948.409.0914.8319.9016.0216.8330.8420.0016.73
江西大余 Dayu, Jiangxi11.2833.2615.669.3210.1817.2913.4512.5216.7514.9815.47
湖南桑植 Sangzhi, Hunan8.7323.0312.387.8610.0017.4111.449.1818.0419.6113.77
湖南隆回 Longhui, Hunan11.7025.5812.4110.1011.6318.1813.7411.1914.1212.8614.15
湖北恩施 Enshi, Hubei10.4018.5820.327.1111.2314.1212.4912.1117.2313.1513.67
湖北罗田 Luotian, Hubei9.7621.138.439.2911.5219.4513.3212.2316.8014.8513.68
四川广元 Guangyuan, Sichuan10.1631.0215.9511.6012.9713.9613.8813.6816.2012.5215.19
贵州德江 Dejiang, Guizhou12.5424.1316.3410.7812.5617.5212.3313.0919.7214.6615.37
贵州罗甸 Luodian, Guizhou10.6324.148.549.3110.9015.5710.2312.1714.7813.4212.97
河南西峡 Xixia, Henan9.0429.2813.939.067.7312.3313.1113.6615.3810.4813.40
陕西宁强 Ningqiang, Shaanxi10.4321.4717.968.7810.5314.3412.5411.3615.2311.5613.42
陕西安康 Ankang, Shaanxi8.0519.957.917.089.0014.7812.0110.8616.2012.0511.79
陕西镇巴 Zhenba, Shaanxi10.7220.6115.157.1211.7814.1611.9912.0417.6913.1113.44
甘肃文县 Wenxian, Gansu9.1930.2514.9410.2211.4517.8311.0011.3017.0713.7814.70
FD, fruit diameter; PL, peduncle length; TKW, thousand kernel weight; SL, seed length; SW, seed width; SWL, seed wing length; SWW, seed wing width; SWR, seed width ratio; SWWR, seed wing width ratio; SLSWLR, seed length and seed wing length ratio.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间及其与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表5中可以看出, 枫香树果柄与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和种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 枫香树果柄越大, 所含的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和种翅宽都随着增大。果柄和种子的性状关联性较强, 可以作为种子部分性状筛选的参考条件。果径长与种子长和种子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 果柄、种子长和种子长宽比三者的表型分化系数<50%, 三者变异以种群内为主, 其中果柄长的变异系数最大。种子千粒重与种子宽和种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种子长呈显著正相关。种子长与其他种子与果实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其中与种长翅长比呈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种子越长, 种翅的占比越大。种子宽与种翅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种翅长与种长翅长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94。种翅宽与种长翅长比有显著的负相关。种子与果实性状间存在丰富的相关性, 种子长可以作为预测其他种子与果实性状的重要参考。

Table 5
表5
表5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及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Table 5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seed and fruit trait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and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果柄长
PL (mm)
果径
FD (mm)
千粒重
TKW (g)
种子长
SL (mm)
种子宽
SW (mm)
种翅长
SWL (mm)
种翅宽
SW (mm)
种子长宽比
SWR
种翅长宽比
SWWR
种长翅长比
SLSWLR
果柄长 PL1.000.120.44**0.46**0.46**0.220.48**0.01-0.04-0.06
果径 FD1.000.150.32*-0.080.150.010.36*0.19-0.02
种子千粒重 TKW1.000.37*0.51**0.040.48**-0.13-0.220.10
种子长 SL1.000.34*0.57**0.49**0.57**0.33*-0.28*
种子宽 SW1.000.020.73**-0.58**-0.42**0.09
种翅长S WL1.000.43**0.49**0.83**-0.94**
种翅宽 SWW1.00-0.21-0.15-0.30*
种子长宽比 SWR1.000.66**-0.30*
种翅长宽比 SWWR1.00-0.84**
种长翅长比 SLSWLR1.00
经度 Longitude (°N)-0.200.09-0.120.02-0.23-0.01-0.170.190.080.03
纬度 Latitude (°E)0.30*0.120.29*0.100.24-0.050.36*-0.15-0.270.13
海拔 Altitude (m)0.23-0.090.24-0.130.33*-0.080.36*-0.40**-0.30*0.05
年平均气温 AMAT (℃)-0.26-0.16-0.25-0.04-0.220.11-0.35*0.190.34*-0.18
1月平均气温
MAT in Jan. (℃)
-0.37*-0.08-0.23-0.05-0.160.16-0.270.110.33*-0.24
7月平均气温
MAT in July (℃)
-0.18-0.01-0.110.15-0.190.18-0.110.270.27-0.13
无霜期 frost-free season (d)-0.30*-0.20-0.21-0.18-0.130.04-0.24-0.020.20-0.16
年降水量 AP (mm)-0.210.10-0.170.07-0.250.05-0.230.28*0.20-0.05
FD, fruit diameter; PL, peduncle long; TKW, thousand kernel weight; SL, seed length; SW, seed width; SWL, seed wing length; SWW, seed wing width; SWR, seed width ratio; SWWR, seed wing width ratio; SLSWLR, seed length and seed wing length ratio; AMAT,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MAT in Jan.,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January; MAT in July, mean air temperature in July; AP, annual precipitation. **, p < 0.01; *, p < 0.0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枫香树种群采集点位置为105.17°-122.24° E、18.89°-33.65° N, 海拔0-1 450 m, 跨越范围较广, 各种群所在分布区的气候条件差别明显, 如表1所示。种群的地理位置与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关分析可以发现, 经度与种实性状没有显著相关性;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呈显著正相关; 海拔与种子宽和种翅宽呈显著正相关, 与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种子与果实性状在经度这一地理因子上没有明显的变异趋势。结合我国的地理特征, 纬度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说明南方

种群的枫香树种翅相对小于北方种群的种翅宽度。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呈现南-北变异的模式。我国海拔的特点是东低西高, 随着经度的减小地势增高。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经度没有显著关系, 却与海拔存在关系。表明枫香树在地理分布上, 海拔的影响要大于经度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枫香树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 m以下的地方, 在经度变异的高海拔地区不存在分布区。在东部经度较高的地区存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枫香树分布区, 在西部经度较低的地区存在海拔在500 m以下的枫香树分布区。在枫香树变异模式中海拔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 海拔越高种子宽度、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由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 枫香树种子表型在海拔高度上存在渐变趋势。

枫香树种群采集点气候因子与种子与果实性状的相关分析发现, 年平均气温与种翅宽显著负相关, 与种翅长宽比显著正相关; 1月平均气温与果柄显著负相关, 与种翅长宽比显著正相关; 无霜期与果柄长显著负相关; 年降水量与种子长宽比显著正相关。果柄长与1月平均气温和无霜期的相关性表明, 无霜期越长和1月平均气温越高, 果柄长越短。年平均气温越高, 种翅宽越小。年降水量越多, 种子长宽比越大。1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越高, 种翅长宽比越大。

2.3 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子与果实性状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经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地理气候因子对部分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影响不显著, 两者间不存在线性关系。去除与地理气候因子不存在线性关系的种子与果实性状, 剔除回归过程中存在共线关系的地理气候因子。结果显示(表6), 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5组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的大小表明地理气候因子只能解释种实性状11.17%-15.58%的变化。表明种群的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影响较小, 相关分析结果(表5)显示, 在地理空间和气候变化上相关系数较小。因此, 可以认为地理气候因子不是枫香树种子与果实变异的主要原因, 但对种子与果实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形成一定的地理变异规律。这在枫香树育种过程中, 对种群种子性状的筛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Table 6
表6
表6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子与果实性状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Table 6Best model for the effects of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factors on seed and fruit traits evaluat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s
种子与果实
性状
Seed and fruit trait
回归方程
Regression equations
R2Fp容忍度
Tolerance
果径 FD (Y1)Y1 = -0.101 X1 + 25.0220.135 35.3220.0271
种子宽
SW (Y2)
Y2 = 0.00006 X2 + 1.83790.111 74.2740.0461
种翅宽
SWW (Y3)
Y3 = 0.0123 X3 + 1.75590.129 55.0580.0311
种子长宽比 SWR (Y4)Y4 = -0.0002 X2 + 4.14770.155 86.2750.0171
种翅长宽比 SWWR (Y5)Y5 = 0.0203 X1 + 1.11820.118 64.2820.0461
X1, 1月平均气温; X2, 海拔; X3, 纬度.
X1,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in January; X2, altitude; X3, latitude. FD, fruit diameter; SW, seed width; SWW, seed wing width; SWR, seed width ratio; SWWR, seed wing width ratio.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4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根据各种群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 在种群间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1, 第4个主成分值小于1, 提取前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表7)。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5.98%, 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0.35%, 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3.89%。果柄长、千粒重、种子长、种翅长和种翅宽的特征向量在第1、2主成分中特征向量均为正值, 表明在第1、2主成分中起正向作用。

Table 7
表7
表7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Table 7The eigenvalues and cumulative variance of different principal components
成分
Components
初始特征值
Initial eigenvalue
主成分特征值
Principal component eigenvalue
特征值
Eigenvalues
方差贡
献率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
累积方差
贡献率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
特征值
Eigenvalues
方差贡
献率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
累积方差
贡献率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
13.59835.98035.9803.59835.98035.980
23.03530.34966.3303.03530.34966.330
31.38913.88880.2171.38913.88880.217
40.6596.59386.810
50.5365.36292.173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 在前2个主成分中起正向作用的果径、千粒重、种子长、种翅长和种翅宽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将枫香树采样的种群根据不同区域划分成四类, 分别为西南部5个种群、西北部6个种群、东南部8个种群和其他17个种群。如图1所示, 对4个部分种群起正向作用地性状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除果柄外, 其余4个种子性状的变异系数在四部分中没有差异, 说明不同方向的种群间种子性状的变异是相似的, 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果柄的变异系数在西南部种群和东南部全体间存在显著差异, 西南部种群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东南部种群。说明东南部种群枫香树果柄变异更加丰富。东南部种群位于浙江省内。浙江省地理条件复杂, 浙南为山区丘陵地带, 浙北为平原, 南北气候差别明显。果柄与经纬度、1月平均气温和7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气候条件和纬度范围会对果柄产生影响。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不同分布区枫香种群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标准误差)。不同字母表示在0.05 水平差异显著。

Fig. 1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 of the seed and fruit traits of different Liquidambar formosana popul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mean ± SE). PL, peduncle long; TKW, thousand kernel weight; SL, seed length; SWL, seed wing length; SWW, seed wing width. Different letters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at the level of p = 0.05.



由相关分析可以发现, 种子长与其他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可以以种子长作为代表来分析种实性状在种群间的变化。对种子长在种群间作方差分析, 结果如图2所示。东南部枫香树种群都在浙江省内, 淳安和桐庐种群枫香树种子平均长度最长, 两者间没有显著差异。种群舟山和天台的种子平均长度最短, 两者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性。文成、丽水、开化、泰顺种群的种子平均长度处于中等, 与最长和最短的4个种群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在浙江省内的枫香树种群, 枫香树种子长的变异是复杂多样的, 包含了种子最长、中等和最短的三大类种群, 可以作为全分布区内的样本进行深入研究。西北部种群, 镇巴种群种子长相对较长, 与文县、安康、宁强和广元的种群存在显著差异, 与西峡种群没有显著差异。西南部种群中, 富宁、凭祥种子较长, 融水、罗甸中等, 隆林种子长最短, 三者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相较于东南部种群来说, 西北部种群种子长的变异范围相对较小, 但变异仍然很丰富, 相近种源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种质资源收集上要尽可能地全面, 这样才能保证遗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不同种群枫香树种子长(平均值±标准误差)。1)为西北部种群; 2)为西南部种群; 3)为东南部种群。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Fig. 2The seed length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 (mean ± SE). 1), southwest L. formosana populations; 2), southeast L. formosana populations; 3), northwest L. formosana populations.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the level of p = 0.05.



3 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枫香树36个天然种群种子与果实表型多样性的研究表明,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 种群间的变异高于种群内的变异。不同地理气候因子对部分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有一定影响, 但影响有限。种群间和种群内的丰富变异为枫香树种质资源保育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1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表型变异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3.2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地理变异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3.3 枫香树垂直分布上表型渐变的可能性

种子形态的比值一直被认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 且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类指标。在对无患子(刁松锋等, 2014)研究中, 作者使用种子形态指数代替种子长宽比, 并且发现种子形态指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 表型分化系数为86.48%, 表明主要变异在种群间, 但变异范围较小。河西走廊红砂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只有0.31% (苏世平等, 2013), 槐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为6.72% (孙荣喜等, 2011)。枫香树的种子宽、种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3.43%、13.31%和20.19%。相比较而言, 枫香树这4个表型性状在广大分布区范围内变异非常丰富。这4个性状与种群的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种子的大小和种翅的大小都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表型分化系数为8.09%和48.68%, 表明枫香树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 种群间相对较小。这一研究证实了枫香树种群内变异的丰富性, 这种变异广泛存在于种群内。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初步认为枫香树在垂直分布上种实表型渐变是可能的。

3.4 枫香树种质资源的保育与利用

枫香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 集用材、观赏、药用和生态防护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多年的经营研究中, 已经选育出多个观赏新品种, 在其药用开发研究上也取得一定进展。孙海菁等(2012)研究发现, 枫香树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 为其作为生态恢复树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发现,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较为广泛, 变异来源丰富。因此, 在枫香树遗传改良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分布, 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选择合适的种群单株。鉴于目前枫香树产业发展以无性系新品种为主, 尚未能充分利用自然变异中的有效价值, 需要进一步保护枫香树的自然变异源, 为枫香树以后的资源评价、良种选育等做好准备。本研究结果对枫香树种质资源收集、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遗传改良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致谢 感谢浙江农林大学的樊菲菲和宋斯妤同学在实验数据收集及处理工作中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Bai GH, Zhang YR, Liu YJ, Xin HY, Yan JB, Peng HR, Zhang JX, Li JS ( 2009). Application of ImageJ analysis software in measuring kernel size of maize seeds
Journal of Maize Sciences, 17(1), 147-151.

URL [本文引用: 1]
介绍了基于ImageJ软件处理数字图像辅助测量子粒大小的新方法。分别用图像处理和游标卡尺两种方法测量了70份玉米材料的子粒大小,图像处理法测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对粒长、粒宽和粒厚成组数据进行t测验,两种测量方法问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测量方法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游标卡尺法相比,ImageJ软件处理图像法更方便快速,可用于玉米等作物种子大小的实际测量工作。
[ 白光红, 张义荣, 刘弋菊, 邢鸿雁, 严建兵, 彭惠茹, 章建新, 李建生 ( 2009). ImageJ图象处理软件在测量玉米籽粒大小中的应用
玉米科学, 17(1), 147-151.]

URL [本文引用: 1]
介绍了基于ImageJ软件处理数字图像辅助测量子粒大小的新方法。分别用图像处理和游标卡尺两种方法测量了70份玉米材料的子粒大小,图像处理法测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对粒长、粒宽和粒厚成组数据进行t测验,两种测量方法问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测量方法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游标卡尺法相比,ImageJ软件处理图像法更方便快速,可用于玉米等作物种子大小的实际测量工作。

Cui C, Zhou QY, Wang LJ, Tan ZF, Gong J, Xie XR ( 2016). Main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main agronomic traits of Flax germplasm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8(12), 10-18.

[本文引用: 1]

[ 崔翠, 周清元, 王利鹃, 谭尊飞, 龚静, 谢旭容 ( 2016). 亚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12), 10-18.]

[本文引用: 1]

Diao SF, Shao WH, Jiang JM, Dong RX, Sun HG ( 2014). Phenotypic diversity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Sapindus mukorossi based on fruit and seed traits
Acta Ecologica Sinica, 34, 1451-1460.

DOI:10.5846/stxb201306211756URL [本文引用: 5]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传统的重要绿化树种,其果皮富含皂苷,种仁富含油脂,是国家林业局审定的新型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为揭示无患子群体间和 群体内种实表型性状变异式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无患子13个天然群体的10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 析,研究其群体间和群体内种实表型多样性以及表型变异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7.34%,在群体间和群体 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表型性状分化系数平均为62.21%,群体间变异(39.93%)大于群体内(27.46%),是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 来源。多数性状在群体间差异显著,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边缘群体易于分化的特点,但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而在群体内不同性状的差异性亦不一致。种子形态受群体 地理生态的影响较果实形态大,西北部群体种子趋于椭圆形,东部、南部则趋于圆球形;地理纬度、年平均气温与多数种实性状间呈显著相关,是无患子种实表型性 状变异的主要地理生态影响因子。可见,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群体内变异都较为丰富,这些变异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群体间和群体内多 层次的变异为无患子优良种质资源保育和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 刁松锋, 邵文豪, 姜景民, 董汝湘, 孙洪刚 ( 2014). 基于种实性状的无患子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生态学报, 34, 1451-1460.]

DOI:10.5846/stxb201306211756URL [本文引用: 5]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传统的重要绿化树种,其果皮富含皂苷,种仁富含油脂,是国家林业局审定的新型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为揭示无患子群体间和 群体内种实表型性状变异式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无患子13个天然群体的10个种实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 析,研究其群体间和群体内种实表型多样性以及表型变异与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7.34%,在群体间和群体 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表型性状分化系数平均为62.21%,群体间变异(39.93%)大于群体内(27.46%),是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 来源。多数性状在群体间差异显著,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边缘群体易于分化的特点,但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而在群体内不同性状的差异性亦不一致。种子形态受群体 地理生态的影响较果实形态大,西北部群体种子趋于椭圆形,东部、南部则趋于圆球形;地理纬度、年平均气温与多数种实性状间呈显著相关,是无患子种实表型性 状变异的主要地理生态影响因子。可见,无患子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群体内变异都较为丰富,这些变异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群体间和群体内多 层次的变异为无患子优良种质资源保育和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Gu YJ, Luo JX, Wu YW, Cao XJ ( 2009). Phenotypic diversity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Picea balfouriana in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Chinese Version), 33, 291-301.

[本文引用: 2]

[ 辜云杰, 罗建勋, 吴远伟, 曹小军 ( 2009). 川西云杉天然种群表型多样性
植物生态学报, 33, 291-301.]

[本文引用: 2]

Guan JJ, Yu H, He L, He YF, Zhang SG, Peng SB, Fan YH ( 2011). Study on seed phenotype variation of Dendrocnide urentissima group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e , 24, 1086-1094.

[本文引用: 1]

[ 管俊娇, 虞泓, 何露, 和云峰, 张时刚, 彭少波, 范源洪 ( 2011). 小桐子居群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4, 1086-1094.]

[本文引用: 1]

Hu JZ, Tian Q, Lu XA (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the pigments content and leaf color changing in Phoebe chekiangensis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5(10), 219-223.

DOI:10.3321/j.issn:1671-9387.2007.10.042URL [本文引用: 1]
The changes of the chlorophyll,carotenoid and anthocyanin content of leaves in Liquidambar formosanawere measured continuously by using spectrometer from August to Decemb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ves color and the content of pigments was also explor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decreased from August to December in a whole.The changing trends of the chlorophyll a,b and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 a/chlorophyll b were similar to the total content of chlorophyll basically.The anthocyanin and carotenoid content kept relatively stable during different time and the pH value of leaves decreased so that the color of anthocyanin appeared.And the leaves color turned into red even deep red.Therefore,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ves color and anthocya-nin/chlorophyll,but high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s,and the leaves color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bsolute content of carotenoid and anthocyanin.
[ 胡敬志, 田旗, 鲁心安 ( 2007). 枫香叶片色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5(10), 219-223.]

DOI:10.3321/j.issn:1671-9387.2007.10.042URL [本文引用: 1]
The changes of the chlorophyll,carotenoid and anthocyanin content of leaves in Liquidambar formosanawere measured continuously by using spectrometer from August to Decemb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ves color and the content of pigments was also explor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decreased from August to December in a whole.The changing trends of the chlorophyll a,b and the ratio of chlorophyll a/chlorophyll b were similar to the total content of chlorophyll basically.The anthocyanin and carotenoid content kept relatively stable during different time and the pH value of leaves decreased so that the color of anthocyanin appeared.And the leaves color turned into red even deep red.Therefore,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aves color and anthocya-nin/chlorophyll,but high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s,and the leaves color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bsolute content of carotenoid and anthocyanin.

Ji MF, Zhang XW, Han J, Ding DL ( 2013).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cone and seed in natural Pinus tabuliformis populations in China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 33, 1898-1905.

[本文引用: 2]

[ 姬明飞, 张晓玮, 韩瑾, 丁东粮 ( 2013). 油松天然群体的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33, 1898-1905.]

[本文引用: 2]

Ji YW, Liu YM, Liu YM, Yan C, Liu HD ( 2015).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leaves and its storage and freshness of loquat
Food Science , 36(4), 226-231.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50404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以枫香叶分离物(枫香叶依次经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大孔树脂层析、50%乙醇洗脱后所得产物)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其还原力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O2-&middot;、&middot;OH的清除能力和对枇杷的贮藏保鲜效果。用10、30、50 mg/100 mL的枫香叶分离物溶液对枇杷果实进行浸泡处理,6 ℃贮藏,每5 d测定一次枇杷果实的腐烂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木质素含量等果实的品质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枫香叶分离物具有较高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O2-&middot;、&middot;OH清除率;且枫香叶分离物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枇杷果实腐烂指数、硬度、细胞膜渗透性及PAL活性和POD活性的升高,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和木质素的积累,对于长期贮藏的枇杷果实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其中以10 mg/100 mL枫香叶分离物的实用性较好。</p>
[ 纪雨薇, 刘亚敏, 刘玉民, 阎聪, 刘宏丁 ( 2015). 枫香叶分离物抗氧化活性及对枇杷的贮藏保鲜效果
食品科学, 36(4), 226-231.]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50404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以枫香叶分离物(枫香叶依次经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大孔树脂层析、50%乙醇洗脱后所得产物)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其还原力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O2-&middot;、&middot;OH的清除能力和对枇杷的贮藏保鲜效果。用10、30、50 mg/100 mL的枫香叶分离物溶液对枇杷果实进行浸泡处理,6 ℃贮藏,每5 d测定一次枇杷果实的腐烂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木质素含量等果实的品质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枫香叶分离物具有较高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O2-&middot;、&middot;OH清除率;且枫香叶分离物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枇杷果实腐烂指数、硬度、细胞膜渗透性及PAL活性和POD活性的升高,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和木质素的积累,对于长期贮藏的枇杷果实具有较好的保鲜作用,其中以10 mg/100 mL枫香叶分离物的实用性较好。</p>

Jing GZ, Ren HD, Yao XH, Wang KL, Yang SP ( 2013). Study on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seed and fruit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Camellia reticulate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7(6), 53-58.

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3.06.011URL [本文引用: 1]
运用变异系数、相对极差、相关分析、巢式方差分析、方差分量比、表型分化系数及层次聚类等方法对腾冲红花油茶12个天然居群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腾冲红花油茶各种实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且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不同性状变异程度最高的是单果鲜籽质量(42.99%)、单果质量(38.17%)和单籽质量(31.66%),其次是果高(15.69%)和果径(14.01%),果形指数变异程度(13.75%)最小;不同居群变异程度最高的是居群MS1 (30.05%),最低的是居群MS3(15.3%),平均居群变异程度为24.83%;不同性状表型分化程度不同,果实形状分化程度最高,果径分化程度最低;除果高和单果质量外其余各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果径和单果质量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高达0.90;果高与经度和海拔显著正相关,与纬度显著负相关,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
[ 靳高中, 任华东, 姚小华, 王开良, 杨水平 ( 2013). 滇西腾冲红花油茶天然居群种实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6), 53-58.]

DOI:10.3969/j.issn.1000-2006.2013.06.011URL [本文引用: 1]
运用变异系数、相对极差、相关分析、巢式方差分析、方差分量比、表型分化系数及层次聚类等方法对腾冲红花油茶12个天然居群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腾冲红花油茶各种实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且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不同性状变异程度最高的是单果鲜籽质量(42.99%)、单果质量(38.17%)和单籽质量(31.66%),其次是果高(15.69%)和果径(14.01%),果形指数变异程度(13.75%)最小;不同居群变异程度最高的是居群MS1 (30.05%),最低的是居群MS3(15.3%),平均居群变异程度为24.83%;不同性状表型分化程度不同,果实形状分化程度最高,果径分化程度最低;除果高和单果质量外其余各性状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果径和单果质量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高达0.90;果高与经度和海拔显著正相关,与纬度显著负相关,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

Leng HN, Chen YT, Rao LB, Duan HP, Shi X, Huang XF ( 2009). Response difference of NRA, shoot/root ratio and biomas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provenances to different nitrogen supplies
.Forest Research, 22, 190-195.

DOI:10.3321/j.issn:1001-1498.2009.02.007URL [本文引用: 1]
为研究不同纬度枫香种源经过无营养胁迫生长后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差异,按种源与氮2因素裂区设计砂培试验,以N水平为主处理,枫香种源为副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水平内种源间)。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会刺激枫香叶片提前形成花青素变红,且低纬区种源变红早于高纬区种源;另外低纬区种源与高纬区种源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存在各自的变化规律。以最高生物量为对照,在0 N水平下福建延平种源生物量降低最少(54.54%),且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但其在2N水平生物量迅速降低,耐肥性较差;其它种源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各种源根冠比从0 N到1/2 N水平均迅速降低:广西南丹福建延平浙江永康安徽泾县,即随着纬度的升高,枫香种源根冠比受N的影响越来越小。统计分析发现,福建延平种源在无N及低N水平时NRA极显著高于其它种源,且具有较高生物量,受环境影响较小(主要是棚内重复间光照的差异),可以认为福建延平是优良的耐低N型种源。
[ 冷华妮, 陈益泰, 饶龙兵, 段红平, 施翔, 黄秀凤 ( 2009). 枫香种源生物量和NRA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差异
林业科学研究, 22, 190-195.]

DOI:10.3321/j.issn:1001-1498.2009.02.007URL [本文引用: 1]
为研究不同纬度枫香种源经过无营养胁迫生长后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差异,按种源与氮2因素裂区设计砂培试验,以N水平为主处理,枫香种源为副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水平内种源间)。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会刺激枫香叶片提前形成花青素变红,且低纬区种源变红早于高纬区种源;另外低纬区种源与高纬区种源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存在各自的变化规律。以最高生物量为对照,在0 N水平下福建延平种源生物量降低最少(54.54%),且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但其在2N水平生物量迅速降低,耐肥性较差;其它种源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各种源根冠比从0 N到1/2 N水平均迅速降低:广西南丹福建延平浙江永康安徽泾县,即随着纬度的升高,枫香种源根冠比受N的影响越来越小。统计分析发现,福建延平种源在无N及低N水平时NRA极显著高于其它种源,且具有较高生物量,受环境影响较小(主要是棚内重复间光照的差异),可以认为福建延平是优良的耐低N型种源。

Li B, Gu WC, Lu BM ( 2002). A study on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seeds and cones characteristic in Pinus bungeana
Biodiversity Science, 10, 181-188.

DOI:10.3321/j.issn:1005-0094.2002.02.008URL [本文引用: 1]
Totally 13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inus bungeana were collected. Fiv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ed length (SL), seed width (SW), cone length (FL), cone width (FW) and weight (WT) of 1000 seeds, were measured.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s with the value from 2.44 to 14.68, and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families within a population with the value from 7.48 to 44.53. The variance factor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tion within a population was the main part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ST =22.8%), which meant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 pressure in ) and relative extreme value (i) within each population show similar tendency. Based on Duncan's Multi comparison analysis, all the 13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e populations in groups A and B have higher phenotypic diversity while the populations in group C and group D have lower phenotypic diversity. Seed characteristics display a significant ecological gradient variation.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seeds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geny.
[ 李斌, 顾万春, 卢宝明 ( 2002). 白皮松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生物多样性, 10, 181-188.]

DOI:10.3321/j.issn:1005-0094.2002.02.008URL [本文引用: 1]
Totally 13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inus bungeana were collected. Fiv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ed length (SL), seed width (SW), cone length (FL), cone width (FW) and weight (WT) of 1000 seeds, were measured.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s with the value from 2.44 to 14.68, and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families within a population with the value from 7.48 to 44.53. The variance factor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tion within a population was the main part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ST =22.8%), which meant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 pressure in ) and relative extreme value (i) within each population show similar tendency. Based on Duncan's Multi comparison analysis, all the 13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The populations in groups A and B have higher phenotypic diversity while the populations in group C and group D have lower phenotypic diversity. Seed characteristics display a significant ecological gradient variation.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seeds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geny.

Li N, Liu XH, Li YG, Li HB, Sheng WT, Hui GY, Zheng YQ ( 2012). Genetic diversity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Styrax tonkinensis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48(11), 49-56.

DOI:10.11707/j.1001-7488.2012110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贵州7个省以及越南安沛省的20个白花树天然群体共26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8对引物共获得88个条带,多态性条带81个。白花树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1.0%,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em>H</em><sub>o</sub>)为0.453 6; 在群体水平上PPB为49.49%,<em>H</em><sub>o</sub>为0.284 1,表现出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30.40%的变异存在于白花树群体间,69.60%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 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均很明显。Mantel检测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 李楠, 柳新红, 李因刚, 李海波, 盛炜彤, 惠刚盈, 郑勇奇 ( 2012). 白花树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林业科学, 48(11), 49-56.]

DOI:10.11707/j.1001-7488.2012110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贵州7个省以及越南安沛省的20个白花树天然群体共269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8对引物共获得88个条带,多态性条带81个。白花树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1.0%,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em>H</em><sub>o</sub>)为0.453 6; 在群体水平上PPB为49.49%,<em>H</em><sub>o</sub>为0.284 1,表现出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30.40%的变异存在于白花树群体间,69.60%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 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均很明显。Mantel检测表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

Li W, Lin FR, Zheng YQ, Li B ( 2013).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pods and seeds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Gleditsia sinensis in south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 37, 61-69.

[本文引用: 1]

[ 李伟, 林富荣, 郑勇奇, 李斌 ( 2013). 皂荚南方天然群体种实表型多样性
植物生态学报, 37, 61-69.]

[本文引用: 1]

Li XW, Chen QX, Zheng J ( 2011). Liquidambar formosana leaf color chan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 2), 279-282.

DOI:10.3969/j.issn.0528-9017.2011.02.021URL [本文引用: 1]
为了解枫香秋叶变色过程中各种色素的变化情况,于2008年10至12月采用分光比色法连续测量枫香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色素的提取中,应使用体积比丙酮1:乙醇1的混合液浸提50h测定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采用0.1mol·L-1的HCl浸提48h测量花青素相对含量;在10-12月份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着时间都是呈明显下降趋势,三者分别降低80.1%,79.2%和79.9%,但叶绿素a/b比值却变化不大;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一定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38.0%;而花青素相对含量却在11月中旬后大幅上升,增长34.6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最高和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花青素相对含量与最高和最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 李效文, 陈秋夏, 郑坚 ( 2011). 枫香秋叶色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浙江农业科学, ( 2), 279-282.]

DOI:10.3969/j.issn.0528-9017.2011.02.021URL [本文引用: 1]
为了解枫香秋叶变色过程中各种色素的变化情况,于2008年10至12月采用分光比色法连续测量枫香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并探讨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色素的提取中,应使用体积比丙酮1:乙醇1的混合液浸提50h测定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采用0.1mol·L-1的HCl浸提48h测量花青素相对含量;在10-12月份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随着时间都是呈明显下降趋势,三者分别降低80.1%,79.2%和79.9%,但叶绿素a/b比值却变化不大;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有一定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38.0%;而花青素相对含量却在11月中旬后大幅上升,增长34.6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最高和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花青素相对含量与最高和最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Li YG, Liu XH, Ma JW, Shi CG, Zhu GQ ( 2014). 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populations of Phoebe chekiangensis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8, 1315-1324.

DOI:10.3724/SP.J.1258.2014.00126URL [本文引用: 1]
以探讨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其分布区9个种群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 数、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楠叶片、种子等表型性状 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种群内的变异(21.74%)大于种群间的变异 (18.45%),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41.43%,种群内变异是浙江楠表型变异的主要变异来源.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2.78%,变化幅度为 6.50%-19.38%.种群间叶片的平均变异系数(16.99%)高于种群间种子的平均变异系数(8.58%),表明种子的稳定性高于叶片.叶宽、叶 面积与叶片其他性状间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种子千粒重与种子宽、种子体积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和叶片的各性状间多无显著相关性.种子宽、种子体积和种子千 粒重随着海拔的增加出现减小的趋势,种子体积受纬度控制,随着纬度的增大表现出增大的趋势.
[ 李因刚, 柳新红, 马俊伟, 石从广, 朱光权 ( 2014). 浙江楠种群表型变异
植物生态学报, 38, 1315-1324.]

DOI:10.3724/SP.J.1258.2014.00126URL [本文引用: 1]
以探讨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对其分布区9个种群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 数、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多样性及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楠叶片、种子等表型性状 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种群内的变异(21.74%)大于种群间的变异 (18.45%),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41.43%,种群内变异是浙江楠表型变异的主要变异来源.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2.78%,变化幅度为 6.50%-19.38%.种群间叶片的平均变异系数(16.99%)高于种群间种子的平均变异系数(8.58%),表明种子的稳定性高于叶片.叶宽、叶 面积与叶片其他性状间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种子千粒重与种子宽、种子体积显著正相关;而种子和叶片的各性状间多无显著相关性.种子宽、种子体积和种子千 粒重随着海拔的增加出现减小的趋势,种子体积受纬度控制,随着纬度的增大表现出增大的趋势.

Li YQ, Li YC, Wu ZZ ( 2013). Variation in phenotype characters and starch content of Quercus mongolica Fisch seed 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Forest Research , 26, 528-532.

[本文引用: 1]

[ 厉月桥, 李迎超, 吴志庄 ( 2013).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变异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6, 528-532.]

[本文引用: 1]

Liu XH, Li YG, Zhao X, Shi CG, Sheng WT ( 2011). Natural group phenotype diversity of Styrax tonkinensis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24, 694-700.

URL [本文引用: 1]
调查了9个群体的14个表型性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群体间和群体内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白花树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丰富的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59.08%,大于群体内变异;侧枝、叶片、果实和种子4类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1.02%、16.85%、8.2%和6.6%,表明种子的稳定性较高,侧枝稳定性最低;种子千粒质量多与侧枝、叶片、果实和种子的单个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果实和种子的形状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14个表型性状中仅有叶长、叶面积和种子长、种子长宽比呈现纬度和经度的单向变异模式;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白花树9个天然群体划分为3类。
[ 柳新红, 李因刚, 赵勋, 石从广, 盛炜彤 ( 2011). 白花树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4, 694-700.]

URL [本文引用: 1]
调查了9个群体的14个表型性状,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群体间和群体内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白花树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丰富的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59.08%,大于群体内变异;侧枝、叶片、果实和种子4类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1.02%、16.85%、8.2%和6.6%,表明种子的稳定性较高,侧枝稳定性最低;种子千粒质量多与侧枝、叶片、果实和种子的单个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果实和种子的形状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14个表型性状中仅有叶长、叶面积和种子长、种子长宽比呈现纬度和经度的单向变异模式;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白花树9个天然群体划分为3类。

Meng XD ( 2003).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Seedling Stage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URL [本文引用: 1]
该文采用了8个省20个枫香种源作为试验材料,首次开展枫香种源 试验研究,从枫香的种子性状、苗期生长量、苗期适应性及叶色变异4个方面进行地理变异研究,同时应用RAPD分子标记从DNA水平研究了枫香群体的遗传多 样性.结合美国枫香的引种工作,还开展了枫香与美国枫香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有被研究的性状在种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性状的变异与采种 地年均温和降水量负相关,苗期生长量、落叶时间和冻害与纬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随着秋季气温的逐渐下降,枫香叶片细胞液pH值降低,花青素含量增加,使叶 色变红.影响枫香种源秋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孟现东 ( 2003). 枫香苗期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态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

URL [本文引用: 1]
该文采用了8个省20个枫香种源作为试验材料,首次开展枫香种源 试验研究,从枫香的种子性状、苗期生长量、苗期适应性及叶色变异4个方面进行地理变异研究,同时应用RAPD分子标记从DNA水平研究了枫香群体的遗传多 样性.结合美国枫香的引种工作,还开展了枫香与美国枫香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有被研究的性状在种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种子性状的变异与采种 地年均温和降水量负相关,苗期生长量、落叶时间和冻害与纬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随着秋季气温的逐渐下降,枫香叶片细胞液pH值降低,花青素含量增加,使叶 色变红.影响枫香种源秋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Song JS, Dang ZH, Zhang JP, Wang LM, Li WJ, Zhang Y, Chen F, Zhang Q ( 2015). Oil Linum usitatissimum variety resources agronomic trai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d cluster analysis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 28, 492-492.

DOI:10.16213/j.cnki.scjas.2015.02.009URL [本文引用: 1]
对国内外73份油用亚麻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可归纳为株高、单株产量、每果粒数、千粒重、有效分茎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55%。通过聚类统计,在欧氏距离为16.79处可将73份参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Ⅱ、Ⅲ类群,包括18份材料,这些材料株高适中,分枝、分茎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千粒重大,单株产量高,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重点开发利用;第Ⅰ类群可作为矮源亲本利用,第Ⅳ类群可用于纤用亚麻。
[ 宋军生, 党占海, 张建平, 王利民, 李闻娟, 张瑜, 陈芳, 张琼 ( 2015). 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8, 492-497.]

DOI:10.16213/j.cnki.scjas.2015.02.009URL [本文引用: 1]
对国内外73份油用亚麻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可归纳为株高、单株产量、每果粒数、千粒重、有效分茎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55%。通过聚类统计,在欧氏距离为16.79处可将73份参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Ⅱ、Ⅲ类群,包括18份材料,这些材料株高适中,分枝、分茎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千粒重大,单株产量高,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重点开发利用;第Ⅰ类群可作为矮源亲本利用,第Ⅳ类群可用于纤用亚麻。

Su SP, Li Y, Chong PF, Gao Q ( 2013). Correlati on analysis of phenotypic traits of Reaumuria soongorica seed in different natural populations in the Gansu Corridor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 22(1), 87-94.

DOI:10.11686/cyxb201301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4]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红砂天然分布区10个群体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4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性状在群体间差异极显著(<em><strong>P</strong></em><0.01),在群体内没有显著差异;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0.0193,变异幅度0.0018~0.0685,其中千粒重最大,为0.0685,种子长最小,为0.0018,各群体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张掖1,为0.0484,最小的是酒泉2,为0.0066;各性状变异来源以群体间为主,占到总变异的68%以上;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通过对4个表型性状各测量值的聚类分析,将10个天然群体拟划分为4个类群。对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河西走廊红砂种子的变异趋势和变异规律,可为今后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遗传评价及种质创新利用以及人工辅助更新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苏世平, 李毅, 种培芳, 高茜 ( 2013). 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
草业学报, 22(1), 87-94.]

DOI:10.11686/cyxb201301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4]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河西走廊红砂天然分布区10个群体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4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4性状在群体间差异极显著(<em><strong>P</strong></em><0.01),在群体内没有显著差异;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0.0193,变异幅度0.0018~0.0685,其中千粒重最大,为0.0685,种子长最小,为0.0018,各群体4性状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张掖1,为0.0484,最小的是酒泉2,为0.0066;各性状变异来源以群体间为主,占到总变异的68%以上;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通过对4个表型性状各测量值的聚类分析,将10个天然群体拟划分为4个类群。对不同群体红砂种子表型性状的研究,初步了解和掌握河西走廊红砂种子的变异趋势和变异规律,可为今后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遗传评价及种质创新利用以及人工辅助更新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Sun HJ, Wang SH, Chen YT ( 2012). Response to water logging stress of different five Liquidambar formosana provenances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6(3), 43-48.

[本文引用: 2]

[ 孙海菁, 王树凤, 陈益泰 ( 2012). 不同枫香种源对淹水胁迫的响应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3), 43-48.]

[本文引用: 2]

Sun RX, Lin FR, Huang P, Zheng YQ ( 2016). Moderat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the relict tree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Front Plant Science, 7, 1411. DOI: 10.3389/fpls.2016.01411.

DOI:10.3389/fpls.2016.01411URLPMID:5030344 [本文引用: 1]
Chinese sweetgum (Liquidambar formosana) is a relatively fast-growing ecological pioneer species. It is widely used for multiple purposes. 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ecies, genic SSR markers were mined from transcriptome data for subsequent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natural populations. A total of 10645 potential genic SSR loci were identified in 80482 unigenes. The average frequency was one SSR per 5.12 kb, and the dinucleotide unit was the most abundant motif. A total of 67 alleles were found, with a mean of 6.091 alleles per locus and a mean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of 0.390. Moreover, the species exhibited a relatively moderate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He= 0.399), with the highest was found in population XY (He= 0.469).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displayed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He= 0.435)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private alleles (n = 5),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may be the diversity hot spot ofL. formosana.The AMOVA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94.0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mong populations (5.98%), which was in agreement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Fst= 0.076). According to the UPGMA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 and confirmed by the assignment test, 25 population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rogression among populations.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genetic distance and geographic distance (P > 0.05). These results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that geographic isolation was not the primary factor leading to the moderat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L. formosana. As most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L. formosanaexists among individuals within a population, individual plant selection w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use natural variation in genetic improvement programs. This would be helpful to not only protect the genetic resources but also attain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exploit genetic resources.

Sun RX, Zheng YQ, Zhang CH, He Y, Zong YC, Yu XD ( 2011). The study on phenotype variation of seed phenoltype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Sophora japonica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4(3), 65-70.

DOI:10.3969/j.issn.1000-1573.2011.03.014URL [本文引用: 2]
为揭示国槐(Sophora japonica L.)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本试验对国槐7个群体130个单株的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表面积、体积和千粒重等6个种子表型性状作了观测分析,采用平均值,变异系数,巢氏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表型变异及规律。结果表明:国槐种子各表型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24%~14.57%;国槐在群体间和群体内两个层次上差异显著,种子的6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6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11%,表明群体间变异略高于群体内变异;经纬度与种子各个表型性状的相关性较低。利用系统聚类可以将7个国槐群体分为3类。国槐种子随地理变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能是地理环境或人为栽培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采样的不连续性造成的。
[ 孙荣喜, 郑勇奇, 张川红, 何燕, 宗亦臣, 于雪丹 ( 2011). 不同群体国槐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34(3), 65-70.]

DOI:10.3969/j.issn.1000-1573.2011.03.014URL [本文引用: 2]
为揭示国槐(Sophora japonica L.)种子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本试验对国槐7个群体130个单株的种子长、种子宽、种子长宽比、表面积、体积和千粒重等6个种子表型性状作了观测分析,采用平均值,变异系数,巢氏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表型变异及规律。结果表明:国槐种子各表型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5.24%~14.57%;国槐在群体间和群体内两个层次上差异显著,种子的6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6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11%,表明群体间变异略高于群体内变异;经纬度与种子各个表型性状的相关性较低。利用系统聚类可以将7个国槐群体分为3类。国槐种子随地理变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能是地理环境或人为栽培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采样的不连续性造成的。

Wang F ( 2010). Persistent and advanced reddening of sweet gum leaves after major veins severi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1, 465-468.

DOI:10.1007/s11676-010-0099-7URL [本文引用: 1]
The effects of major veins severing o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eatures of sweetgum ( Liquidambar styraciflua L.) leaves were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leaf color change and measuring leaf temperature, green/luminance (G/L) value of half-lobes, leaf stomata conductance, and water content in Yamaguchi University, Japan. The palmately veined leaves of sweetgum ( Liquidambar styraciflua L.) were found more sensitive to the major vein severing than that of other species. Major veins severing resulted in serious water stresses, as indicated by the persistent reddening and/or advanced reddening of local leaf, lower leaf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higher leaf temperature, etc. Severed leaf can be clearly divided into non-severed area, transitional area, and stressed area, which the three areas have different colours and temperature. The major vein barrier can also be seen clearly. The persistent reddening and advanced reddening seem consistent with the phenomenon of red crown top of some sweetgum trees and may have similar mechanism.

Wang HF, GH, Zhou YZ, Cao J ( 2017). Effects of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functional redundancy on the stability of desert plant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ent water and salt gradients
Acta Ecologica Sinica, 37, 7928-7937.

DOI:10.5846/stxb201610192139URL [本文引用: 1]
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是物种多样性的两个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不同水盐梯度下植物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及其相关关系的计算结果,分析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功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均表现为高水高盐和中水中盐群落显著高于低水低盐群落(P 〈 0.05);(2)高水高盐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系数小于功能冗余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系数,且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相关系数也小于功能冗余与稳定性的相关系数,而中水中盐和低水低盐群落的相关系数则呈现相反的规律;(3)中水中盐和低水低盐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均大于功能冗余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4)典范对应分析中,土壤含水量可以解释总特征根的22.7%,而土壤含盐量仅可以解释总特征根的1.3%;(5)高水高盐群落的稳定比最接近20/80,稳定性最高;低水低盐群落远离20/80,稳定性最低。改进后的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与物种种群密度变异系数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综上可知,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两者中与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者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也越大,且两者均可提高群落稳定性,也就证明冗余假说在温带干旱荒漠区域的隐域性植物群落中是成立的;群落稳定性、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及物种多样性主要是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含盐量对其影响较小。
[ 王恒方, 吕光辉, 周耀治, 曹靖 ( 2017). 不同水盐梯度下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对荒漠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37, 7928-7937.]

DOI:10.5846/stxb201610192139URL [本文引用: 1]
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是物种多样性的两个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不同水盐梯度下植物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及其相关关系的计算结果,分析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功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均表现为高水高盐和中水中盐群落显著高于低水低盐群落(P 〈 0.05);(2)高水高盐群落,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系数小于功能冗余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系数,且功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相关系数也小于功能冗余与稳定性的相关系数,而中水中盐和低水低盐群落的相关系数则呈现相反的规律;(3)中水中盐和低水低盐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均大于功能冗余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4)典范对应分析中,土壤含水量可以解释总特征根的22.7%,而土壤含盐量仅可以解释总特征根的1.3%;(5)高水高盐群落的稳定比最接近20/80,稳定性最高;低水低盐群落远离20/80,稳定性最低。改进后的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与物种种群密度变异系数方法得出的结果相同。综上可知,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两者中与物种多样性关系更为密切者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也越大,且两者均可提高群落稳定性,也就证明冗余假说在温带干旱荒漠区域的隐域性植物群落中是成立的;群落稳定性、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及物种多样性主要是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土壤含盐量对其影响较小。

Wang J, Yang ZL, Yang X, He ZS ( 2012). Effects of orientation and canopy oil deformation of fruits and seeds of Phoebe chekiangensis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8, 385-388.

[本文引用: 1]

[ 王洁, 杨志玲, 杨旭, 何正松 ( 2012). 方位及冠层对厚朴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8, 385-388.]

[本文引用: 1]

Wen CH, Chu FH ( 2017). A R2R3-MYB gene LfMYB113 is responsible for autumn leaf coloration in Formosan sweet gum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Plant & Cell Physiology, 58, 508-521.

DOI:10.1093/pcp/pcw228URLPMID:28115495 [本文引用: 1]
Abstract The regulation of autumn leaf coloration in deciduous trees has long been an enigma. Due to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coloration phenotypes may be considered when planting,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is needed. In this study,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LfMYB113 was identified from a subtropical deciduous tree species Formosan sweet gum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LfMYB113 in four selected phenotypes were different a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eaf anthocyanin content. In a 35S::LfMYB113 transgenic Nicotiana tabacum plant, both the early and late genes in the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were shown to be up-regulated. It was also shown that LfMYB113 can activate the promoter sequence of LfDFR1 and LfDFR2. Transient overexpression of LfMYB113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 showed strong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and pre-senescence; the latter was confirmed by up-regulation of 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s. In addition, the activation of proLfSGR::YFP by LfMYB113 in transient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LfMYB113 may have a role in regulation of Chl degradation.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a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has been functionally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key regulators of autumn leaf coloration and autumn leaf senescence.

Wen CH, Lin SS, Shih-Shun, Chu FH ( 2015).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 subtropical deciduous tree: Autumn leaf senescenc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Formosan gum
Plant & Cell Physiology, 56, 163-174.

DOI:10.1093/pcp/pcu160URLPMID:25392065 [本文引用: 1]
Abstract Autumn leaf senescence is a spectacular natural phenomenon; however, the regulation networks controlling autumnal colors and the leaf senescence program remain largely unelucidated. Whether regulation of leaf senescence is similar in subtropical deciduous plants and temperate deciduous plants is also unknown. In this study, the gene expression of a subtropical deciduous tree, Formosan gum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was profiled. The transcriptomes of April leaves (green leaves, 'G') and December leaves (red leaves, 'R') were investigated by next-generation gene sequencing. Out of 58,402 de novo assembled contigs, 32,637 were annotated as putative genes. Furthermore, the L. formosana-specific microarray designed based on total contigs was used to extend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s of 2011-2013. Network analysis from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focused on the genes up-regulated when autumn leaf senescence occurred. LfWRKY70, LfWRKY75, LfWRKY65, LfNAC1, LfSPL14, LfNAC100 and LfMYB113 were shown to be key regulators of leaf senescnece, and the genes regulated by LfWRKY75, LfNAC1 and LfMYB113 are candidates to link chlorophyll degradation and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o senescence. In summary,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ver the entire year of the developing leaf from subtropical deciduous trees were used for in silico analysis and the putative gene regulation in autumn coloration and leaf senescence i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2014.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behalf of Japanese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permissions, please email: journals.permissions@oup.com.

Xie QJ, Xu XY, Zheng JR, Zhong YT ( 2015). Study on the effect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leaf extract on K562 cells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 38, 1493-1495.

[本文引用: 1]

[ 谢琼珺, 徐仙赟, 郑金荣, 钟有添 ( 2015). 枫香树叶提取物对K562细胞作用的研究
中药材, 38, 1493-1495.]

[本文引用: 1]

Xu Y, Deng LL, Zhou L, Cai NH, Luo YR, Li DL, Duan AA, Xu YL ( 2015). Seeds and cones phenotypic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of Pinus yunnanensi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Seed , 34(11), 70-79.

DOI:10.16590/j.cnki.1001-4705.2015.11.070URL [本文引用: 1]
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为研究对象,调查云南元谋地区不同海拔群体的种实表型性状,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对3个群体13个种实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揭示云南松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差异,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18.54%,小于群体内的变异(81.46%),群体内的变异是云南松群体种实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表型变异系数(CV)波动于10.968%~37.353%之间,3个不同海拔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比较相近,平均为1.661 7,表明元谋云南松天然群体种实性状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各种实性状及表型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的含水量、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磷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微生境对其遗传变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与海拔高度呈现出不显著的相关性。
[ 徐杨, 邓丽丽, 周丽, 蔡年辉, 罗一然, 李德龙, 段安安, 许玉兰 ( 2015). 云南松不同海拔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种子, 34(11), 70-79.]

DOI:10.16590/j.cnki.1001-4705.2015.11.070URL [本文引用: 1]
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为研究对象,调查云南元谋地区不同海拔群体的种实表型性状,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对3个群体13个种实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揭示云南松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差异,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18.54%,小于群体内的变异(81.46%),群体内的变异是云南松群体种实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表型变异系数(CV)波动于10.968%~37.353%之间,3个不同海拔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比较相近,平均为1.661 7,表明元谋云南松天然群体种实性状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各种实性状及表型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的含水量、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磷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微生境对其遗传变异有一定的影响,但与海拔高度呈现出不显著的相关性。

Yan C, Liu YM, Liu YM, Xu NT, Zhou AJ ( 2013). Effects of treatment with secondary metabolic compounds of Liquidambar formosana leaves on post-harvest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um fruits( Prunus salicina)
.Food Science, 34(24), 268-272.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2405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为改善李采后贮藏品质和开发安全环保的生物保鲜剂,以江安李为试材,用不同质量浓度(8mg/100mL和15mg/100mL)枫香叶次生代谢物对江安李果实进行浸泡处理后低温贮藏(6℃),每5d对贮藏期间果实的腐烂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硬度、细胞膜渗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品质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枫香叶次生代谢物处理可以有效保持李果实的贮藏品质,明显抑制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相对固酸比值和硬度的下降速率,有效地控制李果实腐烂指数、细胞膜渗透性、MDA含量和POD活性的升高,较好地保持细胞膜功能活性。李果实贮藏25d后,各测试指标在处理与对照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多数指标在两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
[ 阎聪, 刘玉民, 刘亚敏, 徐娜婷, 周安静 ( 2013). 枫香叶次生代谢物对李采后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34(24), 268-272.]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2405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为改善李采后贮藏品质和开发安全环保的生物保鲜剂,以江安李为试材,用不同质量浓度(8mg/100mL和15mg/100mL)枫香叶次生代谢物对江安李果实进行浸泡处理后低温贮藏(6℃),每5d对贮藏期间果实的腐烂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硬度、细胞膜渗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品质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枫香叶次生代谢物处理可以有效保持李果实的贮藏品质,明显抑制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相对固酸比值和硬度的下降速率,有效地控制李果实腐烂指数、细胞膜渗透性、MDA含量和POD活性的升高,较好地保持细胞膜功能活性。李果实贮藏25d后,各测试指标在处理与对照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多数指标在两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

Yang J ( 1991). Infraspecific variation in plant and the exploring methods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9, 185-195.

[本文引用: 1]

[ 杨继 ( 1991). 植物种内形态变异的机制及其研究方法
武汉植物学研究, 9, 185-195.]

[本文引用: 1]

Yang L, Shen HL, Liang LD, Cui XT, Wang AZ ( 2009).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the fruit and seed of wild Sorbus pohuashanensis in different growing areas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37(2), 8-10.

DOI:10.3969/j.issn.1000-5382.2009.02.004URL [本文引用: 1]
以东北地区6个野生花楸种源的新采收果实和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天然花楸果实和种子表型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花楸果实和种子具有极丰富的表型变异,种源内的分化高于种源间;果长、果径、种长及种宽是果实和种子的关键表型性状;种子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
[ 杨玲, 沈海龙, 梁立东, 崔晓涛, 王爱芝 ( 2009). 不同产区野生花楸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多样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37(2), 8-10.]

DOI:10.3969/j.issn.1000-5382.2009.02.004URL [本文引用: 1]
以东北地区6个野生花楸种源的新采收果实和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天然花楸果实和种子表型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花楸果实和种子具有极丰富的表型变异,种源内的分化高于种源间;果长、果径、种长及种宽是果实和种子的关键表型性状;种子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

Zhang Q, Xue JH, Liu CG ( 2011). Effects of complex pollution of CTAB and Cd 2+ 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sweetgum seedlings
Acta Ecologica Sinica, 31, 5824-5831.

DOI:10.1002/etc.434URL [本文引用: 1]
Effects of single and complex pollution of CTAB and cadmium on the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of Chinese sweetgum(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seedlings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pot planting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wer concentrations(0.1—5g/kg) of CTAB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ese sweetgum,while CTAB was harmful to Chinese sweetgum seedlings under higher concentrations(0.5—2g/kg).The growth of Chinese sweetgum seedlings was seriously inhibited in the soil with Cd2+ concentration of 100mg/kg.The plant height,dry weight,chlorophyll content and SOD、POD、CAT activities of leaves increased first,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TAB concentrations in the same Cd2+ polluted soil.Compared with that during the fast-growing stage,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dropped significantly at the end of growth stage.Moreover,SOD and POD activities of leaves at the end of growth stage were lower than those during the fast-growing stage due to a long time of stress;MDA accumulation quantity of leaves increased over time.

Zhao XY, Wang JH, Zhang JF, Zhang SG, Zhang JG, Ma JW ( 2008). Study on phenotypic traits and germination characters of four taxons of Catalpa ovata genus seed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6(12), 149-154.

DOI:10.3321/j.issn:1671-9387.2008.12.025URL [本文引用: 1]
【Objective】 The research on seeds of C.fargesii C.ovata C.fargesii Bureau were just the opposite.Seeds soaked for 24 hours were much easier to germinate than those soaked for 12 or 48 hours and Variable temperature condition of 30 ℃ 8 hour light/20 ℃ 16 hour dark was more conducive to germination.Germination potential and germination index both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ength,width,and one thousand-seed weight.【Conclusion】 Phenotypic traits and germina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spec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 赵曦阳, 王军辉, 张金凤, 张守攻, 张建国, 马建伟 ( 2008). 梓树属4个种种子表型性状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12), 149-154.]

DOI:10.3321/j.issn:1671-9387.2008.12.025URL [本文引用: 1]
【Objective】 The research on seeds of C.fargesii C.ovata C.fargesii Bureau were just the opposite.Seeds soaked for 24 hours were much easier to germinate than those soaked for 12 or 48 hours and Variable temperature condition of 30 ℃ 8 hour light/20 ℃ 16 hour dark was more conducive to germination.Germination potential and germination index both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ength,width,and one thousand-seed weight.【Conclusion】 Phenotypic traits and germina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spec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Zhou LY, Wang YQ, Zhang L, Hu ZM ( 2009).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phenotypic characters of 46 species in Rhododendron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45(8), 67-75.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9.08.01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font face="Verdana">选择44个在杜鹃分类中的重要性状用SPSS 10.0 进行分析,其中二元性状18个、多元性状13个、数量性状13个。Q聚类采用平均欧氏距离平方系数,R聚类采用相关系数距离,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Q聚类结果将46种杜鹃花属植物分为特征明显的2大类群,即有鳞类杜鹃和无鳞的常绿类杜鹃,在2大类群下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吻合,但美容杜鹃和汶川星毛杜鹃的亚组归属值得商榷。R聚类结果表明性状被分为明显不同的组,鳞片出现部位、花器构造、外部器官尺寸等性状群内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0.39%,表明杜鹃分类中存在重要性状,主要是有无鳞片、有无腺体和毛被以及叶、花、果的大小等; 对分类贡献不大的性状主要有雄蕊数、萼片是否具毛、萼裂片长短、花冠颜色、花丝基部毛、花冠毛等。主成分分析结果与Q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揭示在杜鹃分类时应选择重要性状,避免过多次要性状的干扰。</font></p>
[ 周兰英, 王永清, 张丽, 胡泽明 ( 2009). 46种杜鹃花属植物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
林业科学, 45(8), 67-75.]

DOI:10.3321/j.issn:1001-7488.2009.08.01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font face="Verdana">选择44个在杜鹃分类中的重要性状用SPSS 10.0 进行分析,其中二元性状18个、多元性状13个、数量性状13个。Q聚类采用平均欧氏距离平方系数,R聚类采用相关系数距离,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Q聚类结果将46种杜鹃花属植物分为特征明显的2大类群,即有鳞类杜鹃和无鳞的常绿类杜鹃,在2大类群下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吻合,但美容杜鹃和汶川星毛杜鹃的亚组归属值得商榷。R聚类结果表明性状被分为明显不同的组,鳞片出现部位、花器构造、外部器官尺寸等性状群内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0.39%,表明杜鹃分类中存在重要性状,主要是有无鳞片、有无腺体和毛被以及叶、花、果的大小等; 对分类贡献不大的性状主要有雄蕊数、萼片是否具毛、萼裂片长短、花冠颜色、花丝基部毛、花冠毛等。主成分分析结果与Q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揭示在杜鹃分类时应选择重要性状,避免过多次要性状的干扰。</font></p>
ImageJ图象处理软件在测量玉米籽粒大小中的应用
1
2009

... 每个单株随机选择30个球果用游标卡尺进行果径(FD)和果柄长(PL)的测量, 果径为垂直于果柄方向的果实宽度.千粒重(TKW)测量时随机取1 000粒种子测其质量, 重复3次.每个单株选择30粒枫香树种子放在方格纸上, 拍照后使用Image J软件(白光红等, 2009)测量种子长(SL)、种子宽(SW)和种翅长(SWL)、种翅宽(SWW), 计算种子长宽比(SWR) = SL/SW, 种翅长宽比(SWWR) = SWL/SWW, 种长翅长比(SLSWLR) = SL/SWL. ...

ImageJ图象处理软件在测量玉米籽粒大小中的应用
1
2009

... 每个单株随机选择30个球果用游标卡尺进行果径(FD)和果柄长(PL)的测量, 果径为垂直于果柄方向的果实宽度.千粒重(TKW)测量时随机取1 000粒种子测其质量, 重复3次.每个单株选择30粒枫香树种子放在方格纸上, 拍照后使用Image J软件(白光红等, 2009)测量种子长(SL)、种子宽(SW)和种翅长(SWL)、种翅宽(SWW), 计算种子长宽比(SWR) = SL/SW, 种翅长宽比(SWWR) = SWL/SWW, 种长翅长比(SLSWLR) = SL/SWL. ...

亚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1
2016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亚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1
2016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基于种实性状的无患子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5
2014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 种子形态的比值一直被认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 且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类指标.在对无患子(刁松锋等, 2014)研究中, 作者使用种子形态指数代替种子长宽比, 并且发现种子形态指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 表型分化系数为86.48%, 表明主要变异在种群间, 但变异范围较小.河西走廊红砂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只有0.31% (苏世平等, 2013), 槐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为6.72% (孙荣喜等, 2011).枫香树的种子宽、种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3.43%、13.31%和20.19%.相比较而言, 枫香树这4个表型性状在广大分布区范围内变异非常丰富.这4个性状与种群的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种子的大小和种翅的大小都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表型分化系数为8.09%和48.68%, 表明枫香树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 种群间相对较小.这一研究证实了枫香树种群内变异的丰富性, 这种变异广泛存在于种群内.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初步认为枫香树在垂直分布上种实表型渐变是可能的. ...

基于种实性状的无患子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5
2014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 种子形态的比值一直被认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 且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类指标.在对无患子(刁松锋等, 2014)研究中, 作者使用种子形态指数代替种子长宽比, 并且发现种子形态指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 表型分化系数为86.48%, 表明主要变异在种群间, 但变异范围较小.河西走廊红砂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只有0.31% (苏世平等, 2013), 槐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为6.72% (孙荣喜等, 2011).枫香树的种子宽、种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3.43%、13.31%和20.19%.相比较而言, 枫香树这4个表型性状在广大分布区范围内变异非常丰富.这4个性状与种群的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种子的大小和种翅的大小都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表型分化系数为8.09%和48.68%, 表明枫香树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 种群间相对较小.这一研究证实了枫香树种群内变异的丰富性, 这种变异广泛存在于种群内.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初步认为枫香树在垂直分布上种实表型渐变是可能的. ...

川西云杉天然种群表型多样性
2
2009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川西云杉天然种群表型多样性
2
2009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小桐子居群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1
2011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小桐子居群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1
2011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枫香叶片色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
1
2007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叶片色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
1
2007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油松天然群体的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2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 )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油松天然群体的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2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 )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枫香叶分离物抗氧化活性及对枇杷的贮藏保鲜效果
1
2015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叶分离物抗氧化活性及对枇杷的贮藏保鲜效果
1
2015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滇西腾冲红花油茶天然居群种实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1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滇西腾冲红花油茶天然居群种实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1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枫香种源生物量和NRA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差异
1
2009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种源生物量和NRA对供氮水平的响应差异
1
2009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白皮松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1
2002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白皮松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1
2002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白花树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1
2012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白花树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1
2012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皂荚南方天然群体种实表型多样性
1
2013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皂荚南方天然群体种实表型多样性
1
2013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枫香秋叶色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1
2011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秋叶色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1
2011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浙江楠种群表型变异
1
2014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浙江楠种群表型变异
1
2014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变异分析
1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变异分析
1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白花树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1
2011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白花树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1
2011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枫香苗期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态性研究
1
2003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苗期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态性研究
1
2003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1
2015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1
2015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
4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 种子形态的比值一直被认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 且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类指标.在对无患子(刁松锋等, 2014)研究中, 作者使用种子形态指数代替种子长宽比, 并且发现种子形态指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 表型分化系数为86.48%, 表明主要变异在种群间, 但变异范围较小.河西走廊红砂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只有0.31% (苏世平等, 2013), 槐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为6.72% (孙荣喜等, 2011).枫香树的种子宽、种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3.43%、13.31%和20.19%.相比较而言, 枫香树这4个表型性状在广大分布区范围内变异非常丰富.这4个性状与种群的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种子的大小和种翅的大小都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表型分化系数为8.09%和48.68%, 表明枫香树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 种群间相对较小.这一研究证实了枫香树种群内变异的丰富性, 这种变异广泛存在于种群内.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初步认为枫香树在垂直分布上种实表型渐变是可能的. ...

河西走廊不同红砂天然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相关性研究
4
2013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 种子形态的比值一直被认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 且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类指标.在对无患子(刁松锋等, 2014)研究中, 作者使用种子形态指数代替种子长宽比, 并且发现种子形态指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 表型分化系数为86.48%, 表明主要变异在种群间, 但变异范围较小.河西走廊红砂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只有0.31% (苏世平等, 2013), 槐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为6.72% (孙荣喜等, 2011).枫香树的种子宽、种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3.43%、13.31%和20.19%.相比较而言, 枫香树这4个表型性状在广大分布区范围内变异非常丰富.这4个性状与种群的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种子的大小和种翅的大小都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表型分化系数为8.09%和48.68%, 表明枫香树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 种群间相对较小.这一研究证实了枫香树种群内变异的丰富性, 这种变异广泛存在于种群内.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初步认为枫香树在垂直分布上种实表型渐变是可能的. ...

不同枫香种源对淹水胁迫的响应
2
2012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 枫香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 集用材、观赏、药用和生态防护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多年的经营研究中, 已经选育出多个观赏新品种, 在其药用开发研究上也取得一定进展.孙海菁等(2012)研究发现, 枫香树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 为其作为生态恢复树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发现,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较为广泛, 变异来源丰富.因此, 在枫香树遗传改良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分布, 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选择合适的种群单株.鉴于目前枫香树产业发展以无性系新品种为主, 尚未能充分利用自然变异中的有效价值, 需要进一步保护枫香树的自然变异源, 为枫香树以后的资源评价、良种选育等做好准备.本研究结果对枫香树种质资源收集、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遗传改良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不同枫香种源对淹水胁迫的响应
2
2012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 枫香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乡土树种, 集用材、观赏、药用和生态防护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多年的经营研究中, 已经选育出多个观赏新品种, 在其药用开发研究上也取得一定进展.孙海菁等(2012)研究发现, 枫香树环境适应的能力较强, 为其作为生态恢复树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发现, 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较为广泛, 变异来源丰富.因此, 在枫香树遗传改良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分布, 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选择合适的种群单株.鉴于目前枫香树产业发展以无性系新品种为主, 尚未能充分利用自然变异中的有效价值, 需要进一步保护枫香树的自然变异源, 为枫香树以后的资源评价、良种选育等做好准备.本研究结果对枫香树种质资源收集、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遗传改良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Moderat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the relict tree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revealed by genetic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1
2016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不同群体国槐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2
2011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种子形态的比值一直被认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 且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类指标.在对无患子(刁松锋等, 2014)研究中, 作者使用种子形态指数代替种子长宽比, 并且发现种子形态指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 表型分化系数为86.48%, 表明主要变异在种群间, 但变异范围较小.河西走廊红砂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只有0.31% (苏世平等, 2013), 槐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为6.72% (孙荣喜等, 2011).枫香树的种子宽、种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3.43%、13.31%和20.19%.相比较而言, 枫香树这4个表型性状在广大分布区范围内变异非常丰富.这4个性状与种群的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种子的大小和种翅的大小都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表型分化系数为8.09%和48.68%, 表明枫香树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 种群间相对较小.这一研究证实了枫香树种群内变异的丰富性, 这种变异广泛存在于种群内.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初步认为枫香树在垂直分布上种实表型渐变是可能的. ...

不同群体国槐种子表型变异研究
2
2011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 种子形态的比值一直被认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 且相对较为稳定的一类指标.在对无患子(刁松锋等, 2014)研究中, 作者使用种子形态指数代替种子长宽比, 并且发现种子形态指数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2%, 表型分化系数为86.48%, 表明主要变异在种群间, 但变异范围较小.河西走廊红砂种子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只有0.31% (苏世平等, 2013), 槐种子长宽比变异系数为6.72% (孙荣喜等, 2011).枫香树的种子宽、种翅宽、种子长宽比和种翅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3.43%、13.31%和20.19%.相比较而言, 枫香树这4个表型性状在广大分布区范围内变异非常丰富.这4个性状与种群的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海拔越高种翅宽度越大, 种子长宽比越小, 种翅长宽比越小.在不同海拔高度上, 种子的大小和种翅的大小都存在一定差异.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表型分化系数为8.09%和48.68%, 表明枫香树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 种群间相对较小.这一研究证实了枫香树种群内变异的丰富性, 这种变异广泛存在于种群内.结合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 可以初步认为枫香树在垂直分布上种实表型渐变是可能的. ...

Persistent and advanced reddening of sweet gum leaves after major veins severing
1
2010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水盐梯度下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对荒漠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
2017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不同水盐梯度下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对荒漠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1
2017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方位及冠层对厚朴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的影响
1
2012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方位及冠层对厚朴果实和种子形态变异的影响
1
2012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A R2R3-MYB gene LfMYB113 is responsible for autumn leaf coloration in Formosan sweet gum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1
2017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a subtropical deciduous tree: Autumn leaf senescenc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Formosan gum
1
2015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树叶提取物对K562细胞作用的研究
1
2015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树叶提取物对K562细胞作用的研究
1
2015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云南松不同海拔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1
2015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云南松不同海拔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1
2015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枫香叶次生代谢物对李采后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
2013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枫香叶次生代谢物对李采后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
2013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种内形态变异的机制及其研究方法
1
1991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植物种内形态变异的机制及其研究方法
1
1991

...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的地理变异通常比较复杂, 每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的变异模式, 如红砂种子各表型性状均呈现出以经度、纬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规律(苏世平等, 2013);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种子与果实性状存在经度和纬度并存的变异模式(辜云杰等, 2009); 无患子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边缘种群易于分化的特点, 多数性状的地理变化规律不连续(刁松锋等, 2014).根据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与地理因子相关分析发现, 经度与各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纬度与果柄长、种子千粒重和种翅宽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变异在地理上是不连续的, 符合随机变异的模式.种群间变异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分布区的环境变化(杨继, 1991), 形成变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异质性.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果径和种翅长宽比主要受1月平均气温影响, 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主要受海拔影响, 种翅宽主要受纬度影响.由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22% 一般按照特征值>1, 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前3个主成分涵盖了10个种子与果实性状中80.22%的信息, 剩下的19.78%没有体现出来, 说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的多方向性和复杂性, 并不能用前3个主成分简单地描述, 需要对种群间各性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图2所示, 对种子长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 Duncan检测结果显示, 种子长被分为15组, 按照平均值大小用字母a到o表示.分析结果发现在相近种群上, 种子长存在差异, 进一步表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的不连 续性. ...

不同产区野生花楸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多样性
1
2009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不同产区野生花楸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多样性
1
2009

... 表型变异的多样性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15.83%, 明显高于槐(Sophora japonica)(孙荣喜等, 2011)的9.40%、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苏世平等, 2013)的1.94%、无患子(Sapindus mukurossi)(刁松锋等, 2014)的7.34%、火麻树(Dendrocnide urentissima)(管俊娇等, 2011)的13.14%.这表明枫香树的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对具有较为广泛的变异.也可能是由于上述几个种的种群较少, 没有完全展示变异范围.本研究采集的枫香树种群基本涵盖了枫香树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种群分布地的环境差别较大, 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 促进了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丰富变异.植物种群间的变异程度能反映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程度, 变异系数越大, 适应的环境条件越广(辜云杰等, 2009).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变异系数较高, 表明其适应性较强, 可适应分布区范围内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高于槐的53.11%、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杨玲等, 2009)的24.08%、皂荚(Gleditsia sinensis)(李伟等, 2013)的20.42%, 低于火麻树的62.21%、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的89.30%.表明枫香树在自然界中种子与果实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 其种群间的分化相对种群内略高, 但部分种子性状, 如种子宽、种子千粒重等以种群内的变异为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5个枫香树种群进行研究, 发现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枫香树遗传差异的基本原因, 枫香树遗传多样性更多地存在于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 Sun et al., 2016).对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分子水平(李楠等, 2012)和宏观表型(柳新红, 2011)的研究发现, 在分子水平上认为69.60%变异来源于种群内, 宏观表型研究则发现59.08%的表型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分子和宏观两个水平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表型性状受控于环境因子, 种群间环境的异质性会增加表型的变异.因此, 在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种群间和种群内两个变异的来源, 把握变异的主要来源, 有效地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种群单株. ...

Effects of complex pollution of CTAB and Cd 2+ on the growth of Chinese sweetgum seedlings
1
2011

...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金缕梅科枫香树属落叶树种, 是我国重要的乡土多用树种.我国秦岭及淮河以南各省均有天然分布, 越南、老挝北部及朝鲜南部也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 m以下地区, 果实10月下旬成熟(孟现东, 2003).尽管近些年关于枫香树叶色变化机理研究(胡敬志等, 2007; Wang, 2010; 李效文等, 2011; Wen et al., 2015; Wen & Chu, 2017), 药用成分研究(阎聪等, 2013; 纪雨薇等, 2015; 谢琼珺等, 2015)及其作为生态树种(冷华妮等, 2009; Zhang et al., 2011; 孙海菁等, 2012)等方面皆有大量报道.由于枫香树各分布区的气候、土壤及温度等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其形成了丰富的表型变异.然而, 目前有关枫香树种子与果实表型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36个种群490个单株的枫香树种子与果实为试验材料, 通过直观测定种子与果实的10个表型性状数据, 揭示其种子与果实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 探索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探明枫香树种子与果实的地理变异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 研究36个种群间起重要作用的某一个或几个性状, 并研究其在种群间的差异性, 揭示该性状对种群分类的重要价值及自身变异的规律.以期为枫香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遗传育种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梓树属4个种种子表型性状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1
2008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梓树属4个种种子表型性状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1
2008

... 植物表型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靳高中等, 2013; 刁松锋等, 2014).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以通过表型测定、细胞学、生化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来进行, 其中表型测定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方法(厉月桥等, 2013; 苏世平等, 2013).通过对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化规律的研究, 可以揭示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姬明飞等, 2013).其中, 植物叶片等营养器官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表型变异的稳定性相对较低; 而作为生殖器官的果实和种子的表型变异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二者是林木长期种群遗传和环境自然选择的综合体现(赵曦阳等, 2008; 王洁等, 2012; 徐杨等, 2015).国内****对松属(Pinus)等针叶树种和部分阔叶树种进行了大量表型变异研究, 为相关树种的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姬明飞等, 2013; 李因刚等, 2014). ...

46种杜鹃花属植物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
1
2009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46种杜鹃花属植物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
1
2009

... 采用巢式方差分析(李斌等, 2002; 刁松锋等, 2014)研究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变异, 线性模型为Yijk = u + Pi + Ti(j) + e(ij)k, 其中Yijk为第i种群第j个个体第k个观测值, u为总平均值, Pi为第i个种群的效应值, Ti(j)为第i个种群内的第j个个体的效应值, e(ij)k为随机误差.计算枫香树种子与果实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CV)和表型分化系数(VST), CV =标准偏差/平均值, VST = δ2t/s /(δ2t/s + δ2s), δ2t/sδ2s分别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方差值.根据各种群性状的观测值的均值与种群所在地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系数, 分析各性状与种群的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对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周兰英等, 2009; 宋军生等, 2015; 崔翠等, 2016),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值大于1提取主成分, 对第1、2主成分特征值表现为正值的种子与果实性状进行种群间方差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地理气候因子对种实性状的影响, 建立主要气候因子与种实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王恒方等, 2017).利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图形可视化利用Origin 8.5实现. ...




Copyright © 2021 版权所有 《植物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邮编: 100093
Tel.: 010-62836134, 62836138; Fax: 010-82599431; E-mail: apes@ibcas.ac.cn, cjpe@ibcas.ac.cn
备案号: 京ICP备16067583号-19

相关话题/种子 环境 地理 遗传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