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AAS: 对2020/21年中国极端寒潮爆发有显著贡献的拉尼娜和北极海冰偏少的可预报性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2020/21年初冬,中国连续发生多起极端寒潮事件,多个城市打破了低温记录。如何对极端冷事件做出提前准确的预测仍然是短期气候预测迫在眉睫的难题。前人研究已强调了暖北极和冷热带的协同作用会加剧冷空气从极地向中高纬的入侵(图1),然而现有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并未能够有效地提前预测出这两个海洋环境在2020年的异常演变:大多数季节预测仅在气候异常信号已较为明显的夏季及之后才得以预测出2020/21年拉尼娜事件;而对2020年秋季北极海冰的极端偏少,大多气候模式在提前1-2个月的预测中也是大为低估的(图2)。

图1:冬季中高纬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驱动冷空气入侵中国的过程示意,同时背景环境明显受暖北极和冷热带太平洋(拉尼娜)的协同作用(引自Zheng et al., 2021 AAS)

图2:提交SIPN的16个动力预测模式提前1-2月给出的2020年9月北极海冰覆盖范围与观测相比范围偏大,低估了9月北极海冰偏少(左);大气所海冰预测团队最新研发的北极区域耦合模式提前给出了相对较好的9月海冰预测(右)
  因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ENSO预测团队与海冰预测团队联合,利用数值试验探索了有助于提高这两个海洋环境的季节预测准确性的相关物理因素。通过不同大气-海洋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试验,揭示2020年春季赤道太平洋东南风异常对激发这次拉尼娜事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3),对大气表面风场的有效(耦合)同化有助于成功预测出从2020年春季就开始爆发的冷事件;而对2020年秋季北极海冰极端偏少的预测而言,来自北冰洋中部的异常气旋性环流将异常偏暖空气从西伯利亚卷入北冰洋的物理过程,则被认为是成功预测北极海冰范围严重偏低的重要因素。

图3:四个关键因子从春季开始对2020/21年拉尼娜事件预测的相对作用比较。其中Tauxa_W(赤道西太纬向风异常)由西风转为东风的过程造成了拉尼娜事件的爆发和发展,同时持续的Tauya_E(赤道东太平洋经向风异常)南风对拉尼娜事件的发展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次表层水(TCDa_M和TCDa_G)对这次事件演变的相对贡献要弱一些
  论文作者团队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郑飞、宋米荣、李柯欣、朱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骥平、复旦大学方向辉,中山大学杨朝渊,国家气候中心袁媛,北京气候中心王冀。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DQC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6012; 41861144015)和中国科学院先导B类海洋专项(XDB42000000)支持。
  该研究成果已被《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的“2020/21冬季东亚和北美地区极寒天气过程”专刊接收并在线发表。
  请查阅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en/virtualTopic?id=8532b9f7-1db2-4e56-97fe-03b127795991查看更多专刊文章。
  Zheng, F.*, J.-P. Liu, X.-H. Fang, M.-R. Song, C.-Y. Yang, Y. Yuan, K.-X. Li, J. Wang, and J. Zhu, 2022: The predictability of ocean environments related to 2020/21 extreme cold events in China: La Ni?a and Arctic sea ice loss. Adv. Atmos. Sci., doi: 10.1007/s00376-021-1130-y. (In press) 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en/article/doi/10.1007/s00376-021-1130-y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大气 过程 中国科学院 物理 海洋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JC: 冬季西北太平洋准双周振荡影响北美中部气温的物理过程
    作为热带季节内变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准双周振荡(QBWO)是联系低频信号与高频天气尺度扰动的桥梁,其典型周期为10-20天,它对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都有显著的影响,研究QBWO及其气候影响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异常的成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QBWO受到了气象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前人研究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GRL: 耦合大气海洋模式中双赤道辐合带模拟在CMIP6中的改善
    赤道辐合带 (ITCZ) 是位于赤道的一条纬向最大降水雨带。在中东太平洋,年平均ITCZ位于北纬6度且仅在北半球春季存在东南太平洋的雨带。然而,现有的耦合大气海洋模式,例如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CMIPs) 中的模式,大部分都存在东南太平洋的虚假雨带,被称之为“双赤道辐合带偏差”。  近日,中国科学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ERL: 春季北美积雪影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物理机制
    西北太平洋是热带气旋生成最活跃的海域,约占全球热带气旋总数30%以上,它的发生发展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热带气旋的强度和破坏性有可能增加。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季节预测能力,需要深入地理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特征。  以往关于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AS: 1981–2020年江淮流域持续降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形成机理
    持续性暴雨降水时间长、累积雨量大,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江淮流域是我国暖季持续性暴雨的高发地区之一,该地区气象史上的特大洪涝均与持续性暴雨密切相关,2020年暖季更是发生了多次持续性暴雨事件。图1 1981-2020逐年暖季持续性暴雨事件个数(柱状)及持续天数(曲线)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IJC: 揭示海洋上层盐度季节变化的时空结构
    海洋盐度,是海水的核心物理参数之一,盐度的分布与变化可以作为全球水循环过程(降水及蒸发)和一些重要变率的指示因子,常被称为天然的“雨量计”。同时,盐度变化也能通过调整海水状态和海洋环流等过程,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过去,由于海洋盐度观测资料较为稀疏,针对全球尺度的盐度季节变化研究相对滞后。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RS: 北极与青藏高原上空云微物理对云辐射效应垂直结构的影响
    青藏高原(TP)和北极地区都是寒冷、脆弱的地区,对全球变暖十分敏感。然而,两个地区的云辐射效应(CRE)有何异同呢?两个地区云微物理分布对CRE的垂直结构又有何影响呢?  近期,上海师范大学燕亚菲博士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屹岷研究员、王晓聪研究员联合中山大学刘肖林博士采用CloudSat/CAL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EP: 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区域传输贡献量的观测估算方法
    2013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对空气质量的治理力度。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各级各地政府在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改造等方面开展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改善空气质量。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近40%。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GMD: 大气所25km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FGOALS-f3-H更好再现全球热带气旋活动
    热带气旋(TC)/台风/飓风带来的极端天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1年9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天气、气候和水极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图集》,该书指出,在过去50年中,在死亡人数上全球十大灾害中有三起是热带气旋造成的,而经济损失排名前十的灾害中有七个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AAS: 大气河在2020年梅雨期极端降水背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气河是大气中狭长而强劲的水汽输送带,宽度大约数百公里,可绵延5000~6000公里,其输送的水汽量可与陆地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的流量相匹敌,故得名。在中纬度地区,尽管大气河只占所在纬圈长度的10%,却对向北的水汽输送的贡献达到90%以上。研究也表明,位于北太平洋的冬季大气河活动,对美国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GEODERMA: 碳输入通过激发效应和影响土壤有机碳物理保护等过程进而改变土壤固碳的效率
    土壤是陆生植物的天然载体,其存储了大气中近三倍的碳。农田土壤固碳(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对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提高碳输入(carbon input)可有效促进土壤固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碳输入本身也改变原始土壤有机碳(soil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