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宇研究员和迟晓伟副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提出酸碱隔离电解液和双溶解/沉积型电极反应思路,构造出一类具有高能量密度(1503 Wh kg-1,基于正极活性材料) 的新型水系电池。该体系采用双极膜将酸-碱电解液隔离,利用电极电位对电解液PH值的依赖性,将全电池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窗口拓宽至3 V,同时,电池的正负极采用了溶解/沉积反应(负极:Zn/Zn(OH)42+;正极:Mn2+/MnO2),因而赋予了正负极高达616 mAh g-1和820 mAh g-1的理论比容量。测试表明,该电池具有较高的库伦效率(98.4%)、优异的循环性能(15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7.5%)和倍率特性。基于该反应体系构建的液流电池表现出极小的衰减,循环6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9.5%。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0, DOI: 10.1002/aenm.201903589,并得到期刊封面介绍。该研究也为发展高电压、高比能量的水系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工作第一作者为国科大在读博士生刘常(培养单位:上海硅酸盐所),导师为刘宇研究员。该工作获得科技部和中科院等相关项目支持。
![](http://www.sic.ac.cn/xwzx/kydt/202002/W020200228567817267740.png)
基于酸碱隔离电解液-双溶解/沉积型电极反应的高比能水系电池反应示意图
![](http://www.sic.ac.cn/xwzx/kydt/202002/W020200228567817361192.png)
新型高比能水系电池的主要电化学性能
责任编辑: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