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 李晓秋; 1:重庆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在知识产权领域,商业方法是否具有可专利性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否定-大部分否定-肯定-少部分肯定-大部分肯定"的演变路径既是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发展历程,也是美国法院和专利商标局对待经济发展的积极态度。我国目前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借鉴美国的做法,以确立适合中国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标准。
关键词(KeyWords):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标准;;商业方法除外原则;;专利政策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晓秋;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tate Street Bank&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149F.3d1368(Fed.Cir.1998).[2]Michael J.Meurer,Business Method Patents and Patent Floods,8WASH.U.J.L.&POL’Y.309,2002.[3]Lab.Corp.of Am.Holdings v.Metabolite Labs.,Inc.,126S.Ct.2921(2006).[4]Lab.Corp.of Am.Holdings v.Metabolite Labs.,Inc.,126S.Ct.2928(2006).[5]In re Bilski,545F.3d943(Fed.Cir.2008).[1]Gottschalk v.Benson,409U.S.63(1972).[2]Parker v.Flook,437U.S.584(1978).[3]Diamond v.Diehr,450U.S.175(1981).[4]J.Jeffery Hawley,Tomas G.Field,Jr.,Ann M.McCrackiin,Brief of Franklin Pierce LawCenter Amicus Curiae in Support of Petitioners,at http://awakenip.com/bilski/merits/fplc.pdf;Steven J.Frank,The Death of Business-Method Patents,at http://spectrum.ieee.org/at-work/innovation/the-death-of-businessmethod-patents;Israel IP Associates,In re Bilksi:death of diagnostic method patents-,at http://www.iliplaw.com/2009/03/in-re-bilksi-death-of-diagnostic-method-patents.html.[5]2008年10月22日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EPO)局长针对上诉委员会的两个不同裁决向扩大上诉委员会(the En-larged Board of Appeal)提出四个问题,2010年5月12日,扩大上诉委员会公布了最终的结论,认为欧洲专利局关于计算机程序发明的可专利性判断符合欧洲专利公约的规定(http://www.epo.org/topics/news/2010/20100512.html);加拿大知识产权局专利专员于2009年3月5日公布了专利上诉委员会(Patent Appeal Board)以“不属于法定可专利主题”和“缺乏创造性”为由驳回亚马逊公司的“一次点击”专利申请(http://patents.ic.gc.ca/opic-cipo/comdec/eng/decision/1290/summary.html);2009年12月13日加拿大知识产权局发布了新的《专利局实践手册》(Manual of Patent Office Practice,MOPOP),其中对第12章“实用性和主题”、第13章“申请的审查”两章进行了修改(http://www.cipo.ic.gc.ca/eic/site/cipointernet-internetopic.nsf/eng/h-wr00720.html);2010年6月16日,该局又向公众发布了第16章即“计算机执行的发明”的修改建议(http://www.cipo.ic.gc.ca/eic/site/cipointernet-internetopic.nsf/eng/wr02486.html)。[6]如杨丽:“论网络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1期;张平、卢海鹰:“从拒绝保护到大门洞开——纵论计算机软件的可专利性”,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2期;张平:“论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创造性标准——美、日、欧三方面专利审查之比较”,载《知识产权》2003年第1期;吴伟光:“商业方法发明可专利性研究”,载《互联网法律通讯》2005年第9-10期;姚克实,吴晓群:“IN RE BILSKI:新兴技术是否属于美国专利法的标的物范围”,载《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3期;李晓秋:“美英两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变革的趋同抑或悖离”,载《重庆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5期,以及郎贵梅:《专利客体的确定与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等。[7]See Business Method Patent Improvement Act of2000,H.R.5364,106th Cong.(2000).[1]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促使工业产权的管理和协调发展,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厅(Japan Patent Office,JPO)、美国专利商标局在1983年共同商议设定“三边协定机构”(the Trilateral Offices),其网址:http://www.trilateral.net/index.html。[2]See EPO2000/05/19:Examination of“business method”applications[EB/OL].http://eupat.ffii.org/papri/epo-tws-app6/index.en.html.2010-03-06.[3]Katherine J.Strandburg,What IfThere Were ABusiness Method Use Exemption to Patent Infringement,2008Mich.St.L.Rev.245,2008.[4]Nari Lee,The Patent Subject MatterReconfiguration andthe Emergence ofProprietarian Norms—the Patent EligibilityofBusiness Methods,45IDEA321,2005.John W.Bagby,Business Method Proliferation:Convergence ofTransactional Analytics and Technical Scentics,56Bus.Law.423,2000.Hotel Security Checking Co.v.Lorraine Co.,160F.467,469(2d Cir.1908).[3]In re Patton,127F.2d324,328(C.C.P.A.1942).[5]Paine,Webber,Jackson&Curtis,Inc.v.Merrill Lynch,Pierce,Fenner&Smith,Inc.,564F.Supp.1358(D.Del.1983).[2]Parker v.Flook,437U.S.588n.9.(1978).[4]State Street Bank&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Inc.,927F.Supp.502,38U.S.P.Q.2d1530(D.Mass.1996).[5]Diamond v.Chakrabarty,447U.S.303(1980).[1]Gottschalk v.Benson,409U.S.67(1972).[2]“实际应用”的特性可追溯至“阿拉帕特”案中所采用的“有用的、有形的、具体的结果”标准。参见In re Alappat,33F.3d1526,31USPQ2d(BNA)1545(1994)。[3]State Street Bank&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149F.3d1368(Fed.Cir.1998).[4]State Street Bank&Trust Co.v.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119S.Ct.851(1999)(held that business methods are patentable).[5]Troy Wolverton,Amazon,Barnes&Noble settle patent suit[EB/OL](http://news.com.com/2100-1017-854105.html)。[6]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数字,1997年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案974件,授予案120件;1999年申请案3020件,授予案423件;2000年申请案飙升至8058件,授予案845件;2007年申请案继续稳步增长,总数为11378件,授予案1330件。2008年申请案数是13779件,授予案1643件(http://www.uspto.gov/patents/resources/methods/applicationfiling.jsp)。[7]Appendix of Re.Bernard L.Bilski and Rand A.Warsaw,Text of patent application serial number08/833892,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2007,http://www.uspto.gov/go/com/sol/2007-1130bilski-joint-appendix.pdf.[8]Ex parte Bilski,at http://www.uspto.gov/web/offices/dcom/bpai/its/fd022257.pdf.[1]AT&TCorp.v.Excel Communications,Inc.,172F.3d1352(Fed.Cir.1999).[3]O'REILLY,et al.v.MORSE,et al.56U.S.62(1853).[4]In re Bilski,545F.3d954(Fed.Cir.2008).[1]该项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请参见Amazon.com,Inc.v.Barnesandnoble.com,Inc.,239F.3d1343(2001)。[2]Amazon.com,Inc.v.Barnesandnoble.com,Inc.,73F.Supp.2d500,No.C99-1695P,1999WL1095502(W.D.Wash.,Dec.1,1999).[3]Amazon.com,Inc.v.Barnesandnoble.com,Inc.,239F.3d1343(2001).[4]同上引。[1]可参见李晓秋:“In re Bilski:加拿大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最新变革的风向标-”,载《科技管理研究》2010第5期;李晓秋:“美英两国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标准的悖离抑或趋同”,载《重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周欢:“澳大利亚商业方法可专利主题标准的演变及启示”,载《青年科学》2010第1期。[2]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06年对于KSR案(KSR Int'l Co.v.Teleflex,Inc.,550U.S.398(2007))案件的审理,代表美国法院对于“创造性”的重新诠释,即“显而易见的尝试(obvious-to-try)”标准的采用。[3]为保证商业方法发明的新颖性,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0年3月提出的商业方法专利行动计划中要求扩大在先技术的检索,美国知识产权法协会建议专利商标局收集非专利商业方法的在先技术,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的2000年商业方法专利促进法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保证有充分的在先技术以检索商业方法发明的新颖性的建议;2002年秋,专利商标局发布了《商业方法领域的在先技术——电子文献何时可以作为在先技术目的的印刷出版物-》;2007年6月15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开始实施“专利审查公众评审试点项目”(Peer Re-viewPilot);此外,专利商标局规定申请人须自行完成对现有技术的检索,提供所有同其发明创造最为近似的现有技术及相关信息,专利商标局还与日本专利局、欧洲专利局达成就在新的商业数据库及搜索引擎方面、检索工具和资源的运用方面等交换信息的协议。[4]2007年6月15日,纽约大学法学院与美国专利商标局联合推出了一个名为“公众专利评审”的网上实验平台,网址为:www.peertopatent.org。该平台首次允许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专利审查过程中来,其主要宗旨在于通过网络链接美国专利商标局和公众(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技术人员)以提高专利质量。2008年6月,该平台审查客体范围扩大到电子商务及商业方法专利。详细内容可参见陈琼娣,余翔:“美国‘公众专利评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2期,第65-69页。[5]“事后诸葛亮”在国外专利创造性判断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专利局的审查实践中,是审查员极力要避开的幽灵;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既是被告反诉专利无效的有力证据,又是原告维护专利有效性的辩护手段;在美国,陪审员在作出发明的创造性意见之前,往往会被告知创造性判断中“事后诸葛亮”的危险性。但“事后诸葛亮”问题在我国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学术界论及较少,代表性论文可查看牛强:“专利‘创造性’判断中的‘事后诸葛亮’——兼评我国《专利法》第22条及<审查指南>中相关规定”,载《知识产权》2009年第4期。[2]美国专利法第103条(a)款规定:如果要求授予专利的技术主题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仅在于该技术主题在作出发明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则该要求保护的发明不具备可专利性。该标准(美国称“非显而易见性”)是由判例法发展的,历经“更多的灵感与技能”标准(1850)——反专利的“创造天才灵感闪现”标准(1940)——“创造型天才的光辉的标准”(1950)——Graham标准(1966)——“‘亲专利’的教导—启示—动机标准”(1982)——“显而易见尝试标准(2007)”。[4]Bilski et al.V.Kappos(No.08-964),slip op.(U.S.Jun.28,2010),at http://www.supremecourt.gov/opinions/09pdf/08-964.pdf.[1]黄毅、尹龙:《商业方法专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2]张平:“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美国的实践与启示”,《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3]冯晓青:“专利权的扩张及其缘由探析”,《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4]吴汉东:“政府公共政策和知识产权制度”,《光明日报》2006年10月10日版。[5]李永红:“软件专利申请带来的困惑与思考”,《中国专利与商标》2008年第3期。[1]Patrick Leahy,Comment On The Supreme Court’s Decision In Bilski v.Kappos[EB/OL],at http://leahy.senate.gov/press/press-re-leases/release/-id=9577014F-32D2-41A8-B189-AC07D86CC336.[2]John Schwartz,Broad view of patent on method,New York Times(Late Edition(East Coast)).June29,2010.[3]Brent Kendall,Don Clark,The Supreme Court:Door Open On Method Patent,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June29,2010.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析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技术 知识产权 欧洲 电子 科学
科学对待DNA证据的证明力
科学对待DNA证据的证明力 陈学权;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Abstract): DNA证据已经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新一代证据之王",被供奉在神坛上。然而,揭开DNA证据的真实面目,我们却发现:DNA鉴定的理论前提存在例外,得出的是概率而非确定性结论,且鉴定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私权性及利益平衡要求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私权性及利益平衡要求 张红;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Abstract): 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及利益平衡理论是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石。TRIPS协议作为国际协议,要求成员承认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且在平衡各成员利益基础上,构筑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生物技术专利的利益平衡
生物技术专利的利益平衡 张炳生;陈丹丹; 1:宁波大学法学院 2:宁波大学 摘要(Abstract): 生物技术专利中专利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平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发明与发现之争和生物技术专利与社会公共秩序的关系两个方面。生物技术专利修正了传统发明与发现的理论,其原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知识产权的重叠保护与侵权责任
知识产权的重叠保护与侵权责任 刘平; 1: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客体之间的同一或者形式上的同一关系会导致知识产权的重叠保护。知识产权的重叠保护有利有弊,难以在立法上作出统一规定。在知识产权的重叠保护状态下,权利人可以选择对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课题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课题简介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简介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Em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证据科学的两个维度
证据科学的两个维度 王进喜; 1: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证据科学与证据学有着不同的含义。证据科学不仅本身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独立研究的价值。证据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领域,本身在于这是一个多学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甚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三)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三) 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1: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八)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绩效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绩效研究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简介 1: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