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科学的两个维度 王进喜; 1: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证据科学与证据学有着不同的含义。证据科学不仅本身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独立研究的价值。证据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领域,本身在于这是一个多学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获得知识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它超越了学科文化、学科传统、学科背景。因此应当就此有一个一般的理论模型。与此同时,证据科学意味着对证据法的跨学科研究。证据科学的发展,将对证据法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证据科学;;证据学;;新证据学;;证据法;;跨学科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 王进喜;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①See William Twining,Evidence as a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载http://www.evidencescience.org/content/Twining_Multidisciplinary.doc,2006年10月访问。特文宁教授所讲的这些发展,是指近些年来证据以各种相当迥异的途径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无论是在媒体中,还是在学术界。本文这里所讲的一系列发展,仅仅指的是学术领域的发展。如英国学者特文宁教授关于证据是跨学科科目的讨论、美国学者舒姆教授关于证据科学的思考、我国学者龙宗智教授关于大证据学的论述、陈瑞华教授关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的讨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的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的成立等等。相关文献可参见本文相关引注。③David A.Schum,Thoughts about a Science of Evidence,§1.0,载http://www.evidencescience.org/content/Science.doc,2006年10月访问。④James Bradley Thayer,A Preliminary Treatise on Evidence at the Common Law,Boston,Little,Brown&Co.1898,264.⑤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近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以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无不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此处所称之证据,是“出于不同观察的史料”,“二重证据法”,就是“指两种出于不同观察的史料的相互验证”。参见张恒俊:《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5月第1卷第5期,第152页至第154页。王国维所称之证据显然不同于证据法所称之证据。①William Twining,Blackstone’s Tower,the English LawSchool,Sweet&Maxwell,1994,14.转引自John D.Jackson,Analysing theNew Evidence Scholarship:Towards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Law of Evidence,16Oxford J.Legal Stud.317(1996).②证据科学一词首度出现于英国小说家以色列.赞格威尔(Israel Zangwill,1864-1926)于1891年写的密室推理小说《大弓区迷案》(The Big Bow Mystery)中。在这一小说中,一个叫做乔治.格罗德曼(George Grodman)先生的退休警探,在对一个密室中发生的谋杀案进行调查的后期,要向内政大臣说明他的调查结果。格罗德曼说:“请不要认为我说的毫不相干,你曾关注过证据科学吗?”“你是什么意思”,内政大臣相当困惑,带着忧郁的微笑问到,“我以后会这么做。当然,像某些我的前任一样,我从没有做过刑事律师。但是我几乎不能说这是一门科学。我认为这是个常识问题。”“对不起,阁下。这是所有的科学中最为精妙最为困难的科学。它确实是科学中的科学。归纳逻辑的全部,就像培根和密尔所说的,不过是试图评估证据的价值,所谓的证据就是造物主留下的痕迹,可以这么说吗?造物主——我这么说是毕恭毕敬的——已经以神秘莫测的虚假线索遮蔽了这些痕迹。但是真正的科学家在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时,拒绝为肤浅的表面现象所遮蔽。愚者安于虚华表象,但是智者见于内在本质。”参见David A.Schum,Thoughts about a Science of Evidence,载http://www.evidencescience.org/content/Science.doc,2006年10月访问。③See David A.Schum,Thoughts about a Science of Evidence,载http://www.evidencescience.org/content/Science.doc,2006年10月访问。④本文的论述将以“证据科学”为名,而未采“证据学“或者“大证据学”为论述之语。这是因为证据学一说在现有的文献中存在过多的意义。除上文所提及的文意外,我国学者还在其他的含义上使用该术语。例如有学者认为,“有关证据问题的研究应当存在两个不同的方向:⑴从‘如何发现事实真相’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如何全面地发现案件的事实真相;⑵站在‘如何限制和规范发现事实真相的活动’的立场上,将证据规则问题纳入到诉讼程序的轨道,使之成为法庭审判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仍可称为广义的‘证据学’,后者则应成为具有崭新功能和体系的‘证据法学’。”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第85页。①William Twining,Rethinking Evidence:Exploratory Essays,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441.②David A.Schum,Evidential Foundations of Probabilistic Reasoning,John Wiley&Sons,NY1994;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Evanston,IL,2001[paperback ed],114-130.③Nicholas Rescher,Presumptions and the Practices of Tentative Cogn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④Nicholas Rescher,Presumptions and the Practices of Tentative Cogn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67.⑤See Terence Anderson,David Schum&William Twining,Analysis of Evidence,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293.⑥See William Twining,Rethinking Evidence:Exploratory Essays,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441.①See William Twining,Evidence as a Multidisciplinary Subject,载http://www.evidencescience.org/content/Twining_Multidisciplinary.doc,2006年10月访问。类似的观点可参见龙宗智:《“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96页至第97页。②William Twining,Goofdbye to Lewis Elliot:The Academic Lawyer as Scholar,15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Public Teachers of Law2(1980).转引自John D.Jackson,Modern Trends in Evidence Scholarship:Is all Rosy in the Garden?21Quinnipiac L.Rev.893(2003).①William Twining,Rethinking Evidence:Exploratory Essays,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448.②See Roger C.Park and Michael J.Saks,Evidence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Result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urn,46B.C.L.Rev.958(2006).③Roger C.Park,Evidence Scholarship,Old and New,75Minnesota Law Review849(1991).④See Ronald J.Allen&Brian Leiter,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nd the Law of Evidence,87Va.L.Rev.1550(2001).⑤See John D.Jackson,Modern Trends in Evidence Scholarship:Is all Rosy in the Garden?21Quinnipiac L.Rev.894(2003).⑥See Roger C.Park and Michael J.Saks,Evidence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Results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Turn,46B.C.L.Rev949(2006).①See John D.Jackson,Analysing the NewEvidence Scholarship:Towards a NewConception of the Lawof Evidence,16Oxford J.LegalStud.317(1996).②James Bradley Thayer,A Preliminary Treatise on Evidence at the Common Law,Boston,Little,Brown&Co.1898,263-266.③See Terence Anderson,David Schum&William Twining,Analysis of Evidence,2nd e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290.④Eleanor Swift,One Hundred Years of Evidence Law Reform:Thayer's Triumph,88Calif.L.Rev.2437(2000).⑤John D.Jackson,Modern Trends in Evidence Scholarship:Is all Rosy in the Garden?21Quinnipiac L.Rev.900(2003).⑥See John D.Jackson,Modern Trends in Evidence Scholarship:Is all Rosy in the Garden?21Quinnipiac L.Rev.901(2003).①See William Twining,Rethinking Evidence:Exploratory Essay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0,153.②See Terence Anderson,David Schum&William Twining,Analysis of Evidence,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293.③John.H.Wigmore,The Science of Judicial Proof:As Given by Logic,Psychology,and General Experience,and Illustrated in JudicialTrials.3rd ed.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37,3.④See Terence Anderson,David Schum&William Twining,Analysis of Evidence,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293.⑤See,e.g.,Barry Barnes,et al.,Scientific Knowledge:A Sociological Analysis(1996).转引自John D.Jackson,Modern Trends inEvidence Scholarship:Is all Rosy in the Garden?21Quinnipiac L.Rev.903(2003).⑥See Ronald J.Allen&Brian Leiter,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nd the Law of Evidence,87Va.L.Rev.1507(2001).⑦Ronald J.Allen&Brian Leiter,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nd the Law of Evidence,87Va.L.Rev.1550(2001).类似的观点认为理性推断理论的建构不应当旨在取代我们现在使用的受到人们信任的信息处理模式,理论必须同通常的信息处理模式具有某些符应。See John D.Jackson,Analysing the NewEvidence Scholarship:Towards a NewConception of the Lawof Evidence,16Oxford J.Legal Stud.317(1996).[1]易延友:“证据学是一门法学吗——以研究对象为中心的省察”,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3期。[2]吴丹红:“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兼评易延友〈证据学是一门法学吗〉”,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2期。[3]陈一云主编:《证据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何家弘:“证据学的百花园”,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5]龙宗智:“‘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6]冯钢:“跨学科研究何以可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7]徐献军、丛杭青:“当代西方Tstimony理论研究述评”,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11期。[8]丛杭青:《陈词证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9][英]乔纳森.科恩:“证明的自由”,何家弘译,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3期。[10]赵敦华:“考古哲学在西方发展以及在中国的任务”,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11]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2][美]金迪斯、鲍尔斯等著:《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3][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14][美]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昕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15][美]达马斯卡著:《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6][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吴宏耀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证据科学的两个维度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科学 法学 学科 材料 中国政法大学
贯通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经脉——以分配为视角
贯通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经脉——以分配为视角 张守文; 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分配的路径是贯通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经脉,从分配的视角审视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个体的利益分配和国家的财政分配是推动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改革开放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施米特对总统制的贡献——读《宪法学说》与《宪法的守护者》
施米特对总统制的贡献——读《宪法学说》与《宪法的守护者》 王恒; 1: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三)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三) 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1: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八)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绩效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保护绩效研究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追问——中国政法大学首次“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观点综述
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追问——中国政法大学首次“青年教师学术沙龙”观点综述 于志刚; 1:中国政法大学 2: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一)法治政府研究基地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一) 法治政府研究基地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Email: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基地展示(之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简介 1: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
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 王民;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摘要(Abstract): 自1996年中国政法大学招收第一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学校法律硕士教育伴随着国家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至今已14年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专业学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七)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六)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Emai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