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作为权力形态的晚清公共舆论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作为权力形态的晚清公共舆论
王银宏;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正>"公共舆论"这一语词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话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体审判"、"舆论审判"等不时见诸报端网络,公共舆论对政治权力运作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关于公共舆论的研究十分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银宏;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如《基础舆论学》(刘建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公共舆论学》(程世寿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邵培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公众舆论》([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2]关于怎样形成公共舆论的问题,请比较参阅《舆论学》(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和《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这两本译著实为[美]李普曼的同一著作(Public Opinion)的译本,笔者对比后发现这两本译著对相关部分的翻译差异较大。李普曼在此书中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公共舆论的生成问题。[1]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2]参见屈永华:“宪政视野中的清末报刊与报律”,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1]有关晚清时期各种报刊的具体介绍,请参阅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等论著。实际上部分报刊既有改良倾向,也有革命观念,改良与革命并非总是界限清晰的。[2]详见李细珠:《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以张曾敭与秋瑾案为例》,载《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金冰:《从秋瑾案看晚清报刊舆论力量》,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程丽红教授),2009年。[1]秋虫:《武汉新闻史》,转引自刘增合:《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1]孙中山:《致武汉报界联合会函》,转引自刘增合:《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1][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众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潘忠党:“舆论研究的新起点—从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谈起”,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年卷。[3]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5]漆多俊:“论权力”,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6][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译者前言),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7]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6期。[8]古长岭:“晚清报刊的两个基本特征”,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期。[9]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0][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1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版。[12]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13]李悼宇、钱培荣:“晚清报刊的发展历程”,载《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4]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梅琼林:“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载《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16]李斌:“晚清报刊与文化大众化”,载《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相关话题/公共 社会科学 政治 山西 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