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布鲁赫公式与告密者困境——重思拉德布鲁赫-哈特之争 柯岚; 1: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拉德布鲁赫公式"不是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司法解决方案,而是拉德布鲁赫对法理念三种成分进行谨慎考量的结果。实际上,拉德布鲁赫并不主张对告密者案件直接运用这一公式。哈特对拉德布鲁赫公式的反驳是基于对告密者案件的误解。用自然法或实证主义将拉氏法哲学简单标签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KeyWords): 拉德布鲁赫公式;;告密者;;自然法;;实证主义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柯岚;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obert Alexy,“A Defence of Radbruch’s Formula”,in David Dyzenhaus,ed.Recrafting the Rule of Law:The Limits of Legal Or-der(Oxford:Hart Publishing,1999),p.20.[2]Robert Alexy,“A Defence of Radbruch’s Formula”,in David Dyzenhaus,ed.Recrafting the Rule of Law:The Limits of Legal Or-der(Oxford:Hart Publishing,1999),p.15-39.[1]Thomas Mertens,Nazism,Legal Positivism and Radbruch's Thesis on Statutory Injustice,14Law Critiq.(2003),p.277.[2]Thomas Mertens,Nazism,Legal Positivism and Radbruch's Thesis on Statutory Injustice,14Law Critiq.(2003),p.279.[1]John Garner,Legal Positivism:5and half myths,46Am.J.Juris.,(2001),p.199.[3]Robert Alexy,“A Defence of Radbruch’s Formula”,in David Dyzenhaus,ed.Recrafting the Rule of Law:The Limits of Legal Order(Oxford:Hart Publishing,1999),p.36.[2]Gustav Radbruch,Statutory Lawlessness and Supra-Statutory Law,trans.By Bonnie Litschewske Palson and Stanley L.Polson,26O.J.L.S.,(2006),p.7[3]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188.[1]Robert Alexy,“A Defence of Radbruch’s Formula”,in David Dyzenhaus,ed.Recrafting the Rule of Law:The Limits of Legal Order(Oxford:Hart Publishing,1999),p.36.[2]Stanley Palson,Radbruch on Unjust Laws:Competing Earlier and Later Views,15O.J.L.S.,(1995),p.493-494.[1]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193.[2]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192.[3]Stanley Palson,Radbruch on Unjust Laws:Competing Earlier and Later Views,15O.J.L.S.,(1995),p.497.[4]Robert Alexy,“A Defence of Radbruch’s Formula”,in David Dyzenhaus,ed.Recrafting the Rule of Law:The Limits of Legal Order(Oxford:Hart Publishing,1999),p.16.[5]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190.[1]Robert Alexy,“A Defence of Radbruch’s Formula”,in David Dyzenhaus,ed.Recrafting the Rule of Law:The Limits of Legal Order(Oxford:Hart Publishing,1999),p.16.[2]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190.[3]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190.[4]Stanley Palson,Radbruch on Unjust Laws:Competing Earlier and Later Views,15O.J.L.S.,(1995),p.497.[5]Stanley Palson,Radbruch on Unjust Laws:Competing Earlier and Later Views,15O.J.L.S.,(1995),p.491-492.[6]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71Harv.L.Rev.,(1958),p.619-620,616.[7]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 and Morals,71Harv.L.Rev.,(1958),p.619.[1]H.L.A.Hart,The Concept of Law(2nd Edi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p.P.304、208-209.[2]这一点,哈特自己实际上是认同的,他坚持要对邪恶的法律进行道德批评,“法律可以是法律,但它太邪恶以至于无法遵从。”H.L.A.Hart,Positiv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Lawand Morals,71Harv.L.Rev.,620.(1958)但他在分析告密者案件时忽视了这一点。[3]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203.[1]John Garner,Legal Positivism:5and half myths,46Am.J.Juris.,(2001),p.224.[1]Stanley Palson,Radbruch on Unjust Laws:Competing Earlier and Later Views,15O.J.L.S.,(1995),p.498.[2]Thomas Mertens,Radbruch and Hart on the Grudge Informer:A Reconsideration,15Ratio Juris.,(2002),p.193.[1]H.L.A.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认为某些基本的道德信条应是所有实在法律秩序必须具备的共通道德元素。See H.L.A.Hart,The Concept of Law(2nd Edi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pp192-200.一些自然法学家认为这代表了实证主义向自然法学做出了重大的让步,但从罗门作出的两种实证主义的区分来看,并不能必然得出这个结论,哈特是一个坚决的方法论实证主义者,认为道德不经过“承认规则”的确认,不能自动成为有效的法律,但在世界观上,他有限度地认同了自然法的某些准则。[1]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2][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3][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4][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李清伟、侯健、郑云瑞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德]阿图尔.考夫曼:《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传》,舒国滢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6][英]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李日章、梁捷、王利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7][德]海因里希.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拉德布鲁赫公式与告密者困境——重思拉德布鲁赫-哈特之争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法律 哲学 拉德 上海 自然
不是天理,便是人欲——理学法律思想的二分思维述评
不是天理,便是人欲——理学法律思想的二分思维述评 宋大琦; 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Abstract): 理、欲这一对范畴有自己悠长的历史,在前期的儒学史中,它们的统一关系大于对立关系。宋明之后,由于朱熹等理学大师在本体论上的理气二分倾向,理欲关系的对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
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 曹明德;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产业活动所引起的,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国际社会为因应气候变化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缔结了相关公约和议定书,从法律上对气候系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的“稍变成法”引进西法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的“稍变成法”引进西法 李青;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虽然集中表现为晚清修律,但其发端却是始于洋务运动。没有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论,就没有"稍变成法"引进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
回顾与再思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观察 王民; 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摘要(Abstract): 自1996年中国政法大学招收第一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学校法律硕士教育伴随着国家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至今已14年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专业学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语词一元化与概念无意义?——以《法律探源》中的“法”、“律”分立结构为立场
“法律”:语词一元化与概念无意义?——以《法律探源》中的“法”、“律”分立结构为立场 俞江; 1: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马建忠的《法律探原》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法理学著作,是一部未受日译法律语词影响的文本。该书采用"法"、"律"分立的语词结构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冤案背后的程序逻辑——从晚清四大奇案透视正当法律程序
冤案背后的程序逻辑——从晚清四大奇案透视正当法律程序 胡铭; 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晚清四大奇案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冤案的轮廓,而这与当下揭示出的冤案又有着诸多相似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冤案的原因具有很强的共性,刑讯逼供、过份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论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的精神与意义
论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的精神与意义 金眉; 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具有宗法性、世俗性和礼仪性,男女被分别赋予阴与阳的属性,由阴阳主从而达致和谐的法则成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在特质。在中国,儒家将人们追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社会转型中的法律变革探讨——“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社会转型中的法律变革探讨——“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明新; 1: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展示(之七)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法律硕士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个政策分析
法律硕士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个政策分析 王健; 1: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法律硕士教育在学位设计、培养模式、招录和毕业等管理制度,以及确定新增培养单位的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坚持科学发展观、借鉴美国管理经验、制订和实施学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