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程序法视野下的“欺诈市场理论”研究——以证券集团诉讼的确认为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程序法视野下的“欺诈市场理论”研究——以证券集团诉讼的确认为中心
罗斌; 1:复旦大学法学院 2:人民法院报 摘要(Abstract):

在美国证券集团诉讼中,"欺诈市场理论"作为信赖推定的基础,在近20年的司法实践中对集团确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该理论的基础"有效市场理论"存在根本缺陷而受到其他理论的质疑,而且"欺诈市场理论"本身也有缺陷,所以该理论在美国证券集团诉讼中的地位开始动摇。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如果不取消作为集团诉讼运行瓶颈之一的集团确认程序,则以因果关系推定代替信赖推定。

关键词(KeyWords): 集团确认;;信赖推定;;有效市场理论;;欺诈市场理论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罗斌;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2]李亚虹:《美国侵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3][美]托马斯.李.哈森:《证券法》,张学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张圣平:“论‘有效市场理论’及其困境”,载《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5]唐震斌:“‘有效市场理论’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研究”,载《河南省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6]焦津洪:“‘欺诈市场理论’研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7]潘华:“论证券投资损害诉讼中的信赖和因果关系”,载《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8]杨雯娟:“行为金融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期。[9]宿玉海、邢起超:“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质疑有效市场假说”,载《财经科学》2007年第5期。[10]谢盛纹:“有效市场假说之质疑与相关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载《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11]“巴菲特挑战‘有效市场理论’”,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2月1日。。①参见焦津洪:“‘欺诈市场理论’研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杨峰:《证券民事责任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165页;赵万一主编:《证券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431页;傅长禄主编:《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158页。②Barnes v.Resource Royalties,Inc.795F.2d 1359(1986).③所谓主观标准又称合理信赖(reasonable reliance)标准,它以当事人本人的主观信赖为基础,但同时强调原告在分析被告之陈述或相关行为时须尽到应有的谨慎(due diligence),以使人相信他当时对被告产生的信赖具有合理性。显然主观标准侧重考虑了原告本人的心理状态。判断其信赖是否正当的客观标准是:一个理性的人(reasonable person)在同样的情况下是否会信赖该虚假陈述。可想而知,在信赖的标准都没有统一的情况下,信赖的成立都是有疑问的,更何谈信赖的优越性。参见张明远:《证券投资损害诉讼救济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99年博士论文。①Affiliated Ute Citizens v.United States,406 U.S.128(1972).②Blackie v.Barrack,524 F.2d 891(9th Cir.)(1975)③Basic Inc.v.Levinson,108 S.Ct.978,485 U.S.224,99 L.Ed.2d 194(1988).①Basic Inc.v.Levinson,108 S.Ct.978,485 U.S.224,99 L.Ed.2d 194(1988).①参见《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b)(1)(B)的规定。②Warren R.Stern,Garrett B.Moritz,Market Efficiency and Class Certification in Securities Fraud Class Actions,Securities LitigationReport,November,2006.③Teamsters Local 445 Freight Division Pension Fund v.Bombardier,2006 WL2161887(S.D.N.Y.Aug.1,2006).In re PolyMedicaCorP.Securities Litigation.2006 WL2776669(D.Mass.Sept.28,2006)④这三年的统计还不包括未结束诉讼;至于2006年以后驳回起诉率,因未结束的案件所占比例太大,尚不具说明性。参见Securi-ties Class Action Filings 2008:A Year in Review,http://www.securities.cornerstone.com访问时间:2009年1月6日。①Warren R.Stern,Garrett B.Moritz,Market Efficiency and Class Certification in Securities Fraud Class Actions,Securities LitigationReport,November,2006.②Eisen v.Carlisle&Jacquelin,417 U.S.156,177(1974)③Warren R.Stern,Garrett B.Moritz,Market Efficiency and Class Certification in Securities Fraud Class Actions,Securities LitigationReport,November,2006.④Eric Helland,Reputational Penalties and the Merits of Securities Litig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October,2006.⑤Richard M.Phillips and Gilbert C.Miller,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1995:Rebalancing Litigation and Rewards forClass Action Plaintiffs,Defendants and Lawyers,Business Lawyer,August,1996.⑥美国证交会对许多公司的业务或金融产品甚至没有尽到正常的检查责任,如震惊全球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500亿美元欺诈案。参见王月金、胡亮:《麦道夫案:惊天骗局何以瞒天过海》,《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2月30日。①Susan Bennett,The Rise of Corporate Class Actions in Australia-An American Style Litigation Explosion?http://www.sparke.com.au/sparke/news/publications/the_rise_of_corporate_class_actions_in_australia.jsp访问时间:2008年12月11日。

相关话题/市场 证券 金融 基础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