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证据法学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样本和中国现实之间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证据法学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样本和中国现实之间
吴丹红; 1:北京大学 北京100871 摘要(Abstract):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吴丹红;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相关报道参见中国证据法网,www.evidencelaw.net,2006-5-9,2006-5-20。[1]See John Henry Wigmore,Evidence,Peter Tillers Rev.,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3),p.238.[2]See Mirjan Dama.ka,Evidence Law Adrift,Yale University Press,4(1997).显然,后两个支柱是与第一个紧密联系的。陪审团的存在产生了集中和紧凑的程序,陪审团对事实的认知需要对抗制的辅助。因此,英美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总是集中在陪审团对于英美证据法的影响上。[1]参见吴丹红:《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2006年5月6日“反酷刑公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Mirjan Dama?ka,Uncertain Fate of Evidentiary Transplants Anglo-American and Continental Experiment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Vol.45(1997),p.851.[1]吴丹红.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J].政法论坛,2006,(2).[2][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何家弘.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J].外国法译评,1999,(4).[4]吴丹红.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J].政法论坛,2006,(2).[5]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中国大陆统一证据法评析[J].月旦法学杂志,2003,(103).[7]周叔厚.证据法论(第3版)[M].台北:三民书局,1995.

相关话题/法学 北京 政法 司法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