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首届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论坛在我校举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7月10日上午,首届“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论坛”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由六校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和我校共同主办、我校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校长付志峰参加论坛并致辞。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我校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为本次论坛支持单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的专家****,京津冀三地发改委、保定市、张家口市、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等领导及我校师生等100余人出席会议。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光明网、社科网、经济日报、经济观察网、中国城市报、北京商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参会并报道。会议第一时段由我校科研处处长姚东旭主持。

付志峰在致辞中对京津冀三地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中央院校、地方兄弟单位对我校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持续支持表示感谢。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理事长杨开忠以“加速把京津冀地区建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认为把京津冀建设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形成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新优势是缩减南北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副书记张可云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探讨”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在“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应实现从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向创新发展的“引领者”转变,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殷存毅教授以“双循环格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考”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以产业链建设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增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联度。打造一批具有经济或产业实力的次级中心城市,缩小区域内外差距。以“都市圈发展模式”引领京津冀内特大城市边缘及周边地区的功能布局。我校原校长文魁以“新发展格局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应从“京津冀城市群的良性循环”“与国内大循环的对接”“协调融入国际循环”等新着眼点出发,深化理解、正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以“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再出发”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应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格局,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核心带动作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而实现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新格局。

会议第二时段由我校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国山主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以“新发展格局与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应构建符合大国特征的城市产业和就业体系,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不可移动、非贸易型要素培育。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应将张承地区纳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地区,推动京津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挥北京数字技术优势赋能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李伟的演讲主题为“以三个共同体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纵深”。他认为应积极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共同体、面向碳中和的生态共同体和面向未来竞争的数字共同体。我校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为题进行演讲。他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生态、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京津冀公共服务联合体等建议。

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处长刘军作总结发言,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论坛发言非常精彩、取得很好成效。刘军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展望并提出了新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是科教界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成立的第一个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跨地区跨院校的协同创新平台。2015年9月17日,由北京大学牵头,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联合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在北京大学举行了揭牌仪式。“创新中心”主要围绕世界级城市群、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区域治理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相关话题/创新 城市 院长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