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暴研究取得新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太阳风暴(CME)及其激波的行星际传播、以及传播特征如何影响地磁暴的产生和强度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重要环节。近期,刘颍研究员团队在此研究方向取得了新进展。
  1. 太阳风暴行星际传播统计分析
  太阳风暴及其激波在日地空间的传播已有相对广泛的研究,但1 AU以外的传播工作则较少。刘颍研究员团队结合日冕仪成像、行星际II型射电暴、多点太阳风就地观测,从统计角度分析了快速CME在日地空间及1 AU以外行星际传播演化特征。

  图一:CME行星际传播参数相关关系。(a)激波初速度与减速率;(b)激波减速率与减速时间;(c)激波初速度与减速时间;(d)激波减速距离与减速时间;(e)激波减速距离与减速率;(f)激波初速度与减速距离。
  此次工作集中分析第23太阳活动周的伴随有持续长时间行星际II型射电暴观测的快CME事件(速度大于1000 km/s)。我们首先详细分析了每个事件的传播。通过比对在太阳附近的初速度及其在地球和Ulysses卫星处的激波速度,发现它们在到达1 AU之前已完成主要减速,之后缓慢减速至Ulysses卫星。我们使用刘颍等人(2017)提出的不含有任何自由参数的简易解析模型来量化各个CME的运动学参数。该模型假设主要减速过程发生在1AU之内,减速率为常数,之后以近常速传播。每个事件的传播轮廓与其行星际II型射电暴观测基本符合,并且当把距离延长至Ulysses卫星时(1.45至5.34 AU不等),发现这个解析模型能够较好地追踪CME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我们进一步从统计角度给出相关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图1)。发现初速度越大的CME,减速率越大,减速时间反而越短;所有事件的主要减速距离均在0.6 AU之内,验证了快速CME的主要减速过程在到达地球之前已完成。
  以上工作以长文形式发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19页),第一作者为研究生赵晓威。审稿人评价:“The paper is well written and organized and I have no major issues. I do not need to see it again before publication.”
  2. 弱CME引起强地磁暴研究
  弱CME如何产生强地磁暴至今仍不明确。2018年8月20日爆发了一个很弱的CME事件,却产生了第24太阳活动周第三大地磁暴(Dst指数为-174 nT)。磁暴期间,在挪威探测到的地面感应电流超出正常水平10倍多。
  刘颍团队结合多种卫星数据和方法,对此弱CME从日冕到1 AU的整个传播过程进行了追踪和分析。研究发现,此CME是由一个宁静区暗条的缓慢爆发产生,其产生的微弱耀斑持续时间竟然长达24小时!CME随后进入快慢太阳风之间的压缩区,其膨胀被抑制,致使其内部磁场增强。研究还揭示,CME的磁流绳在低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都发生了旋转,并且倾斜角度倾向于和当地的日球层电流片相一致(图2)。当CME到达地球时,其内部的增强磁场以及南向的磁流绳轴向磁场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强烈地磁暴(图3)。此项研究表明,即使在较弱的太阳活动周,慢速CME与快速太阳风相互作用仍然可以产生很强的地磁效应。
  以上工作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第一作者为研究生陈冲。审稿人评价: “The paper addresses an interesting topic”, “My congratulation for a very interesting paper”。


  图二:磁流绳方向与日冕(上)、1 AU处(下)的日球层电流片比较。

  图三:地球附近太阳风观测数据及Dst指数。红线为预报到达地球的时间。
  Citations:
  Xiaowei Zhao, Ying D. Liu*, Huidong Hu, and Rui Wang, Quantifying the Propagation of Fast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the Sun to Interplanetary Space by Combining Remote Sensing and Multi-point In Situ Observations, 2019,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82, 122
  (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b379b)
  Chong Chen, Ying D. Liu*, Rui Wang, Xiaowei Zhao, Huidong Hu, and Bei Zhu, Characteristics of a Gradual Filament Eruption and Subsequent CME Propagation in Relation to a Strong Geomagnetic Storm, 2019,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84, 90 (https://doi.org/10.3847/1538-4357/ab3f36)
(供稿:天气室)

相关话题/传播 空间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提出超级太阳风暴研究新思路
    超级太阳风暴为低概率、高影响的事件,经常被用作参考的是1859年的卡林顿事件。美国空间研究委员会粗略估计,若一个超级太阳风暴撞到地球,对现代科技社会造成的损失可高达数万亿美元,社会恢复的周期为4至10年。因此,超级太阳风暴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社会意义。  超级太阳风暴研究进展一直比较缓慢,主要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日冕波动及相关激波传播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日冕极紫外波动(EUV波)是一种在极紫外波段观测到的日冕大尺度扰动现象。EUV波是由日冕物质抛射(CME)膨胀产生,一般认为对应CME驱动的激波。EUV波在日冕中最终能传播多远、多久,受什么因素影响,并不是很清楚。最近的研究发现,尽管CME本身在太阳附近不能膨胀到与其爆发位置相对的太阳背面,但CM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暴和激波研究再次取得系列进展
    太阳风暴(CME)及其激波可以产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电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主要对象。刘颍研究员团队在此研究方向再次取得了系列进展。  确定CME驱动的激波的三维结构、运动学、以及与其在日球空间效应的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认知仍然很模糊。团队结合多卫星遥感成像与就地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磁层顶回旋各向异性电子分布函数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唐斌斌副研究员,李文亚副研究员,王赤研究员等同瑞典空间科学研究所(Uppsala),美国Goddard飞行中心和其它机构的科研人员一起利用MMS卫星数据报导了一个磁层顶非重连电流片中的回旋各向异性电子分布函数的观测事件。目前文章已经在线发表在Geophysical R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自主构建国内首个木星磁层全球MHD模型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而木星磁层,作为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能量最强的行星磁层,一直以来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区别于地球磁层,木星磁层中的等离子体主要源于其卫星——木卫一(Io)。Io是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天体,其火山喷发的中性物质经电离后源源不断地给木星磁层提供等离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近地太阳风参数研究及预测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地空间的太阳风参数研究及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近日,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芳研究员团队在近地空间的太阳风参数统计研究及数值模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相继发表在2018年Solar Physic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和Space We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太阳风暴和激波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太阳风暴(CME)及其激波可以产生地磁暴、高能粒子、射电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重要对象。近期,刘颍研究员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激波与CME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现象,当前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尺度。团队通过粒子分布和波动分析两个方面在动理学尺度对激波和CME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尝试提出空间探测引力波新方法
    美国科学家在2015年10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进一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另一扇窗,至此,人类在探索神秘宇宙的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使在空间探测低频引力波成为科学家竞相追逐的热点研究领域。欧空局在1992年提出了引力波探测项目——LISA,再次使引力波探测成为世界空间科学界关注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等离子体泡是赤道区域较为重要的电离层特征结构,其主要表现为日落之后F区底部密度较低、尺度较大的等离子体空腔结构。这种空腔结构会通过垂直漂移抬升至顶部电离层及更高高度,并在此过程中沿磁力线扩展到低纬及中纬区域,形成不同空间尺度的等离子体耗空区域。等离子体泡会对高频通信、星地通信以及 GNSS 导航定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空间中心研究人员在外辐射带相对论电子加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相对论电子具有很高能量(>1MeV),能够直接穿透各种航天器的表面材料,产生内部静电放电,造成航天器部件损坏。地球磁层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电子,在适当机制的激发下,这些电子被有效地加速到相对论量级,导致空间中相对论电子通量呈现数量级的增长,此时,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内部静电放电风险将急剧增加,严重时,可能导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