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S弯进气道出口旋流对轴流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现代战机对隐身性和机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第五代战机提出的4S[1]中就包含了隐身性(Stealth)和超机动性(Super Maneuverability)。为达到相应的指标要求,先进战机广泛采用了S弯进气道,然而S弯进气道被运用到战机上的历程却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Tornado战机采用了S弯进气道,在地面试验时,进气道/发动机匹配正常,然而试飞过程中,在特定的飞行工况下,发动机发生了严重的喘振现象[2],事后调查组得出结论,事故是由S弯进气道所产生的旋流引起。类似的,在战斧巡航导弹的研制过程中,也发生了因旋流而引发的事故[3]。这些事故,使得研究人员逐步重视起对旋流畸变的研究。
在早期,研究人员主要结合具体的装备和事故开展相应的研究。后来发现,在现实中出现最多,而且对发动机稳定性影响最严重的是整体涡旋流,但人们对于对涡旋流也十分关注[4],因此,便针对整体涡和对涡旋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Sheoran等[5-6]探究了整体涡、对涡等旋流畸变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Govardhan和Viswanath[7]探究了轴流风扇在不同旋流进气条件下的响应。Naseri等[8-9]开展了进气旋流畸变的模拟,并开展了旋流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在整体涡和对涡的研究基础之上,开始针对S弯进气道产生的旋流问题展开研究,美国CLENN中心[10]以及国内徐诸霖等[11-12]基于体积力模型开展了S弯进气道与压气机的耦合计算研究。Pardo等[13]探究了Rotor67在进气旋流畸变作用下的气动响应;王加乐等[14]探究了S弯进气道出口旋流对跨声速压气机Stage67性能的影响;刘雷等[15]也探究了S弯进气道对风扇性能的影响。
本文基于课题组此前设计的旋流畸变网[16](以下简称旋流网)进行优化设计,获得了模拟精度更高的旋流网,并结合单级低速轴流压气机开展联合数值仿真研究,旨在探究S弯进气道出口旋流(以下简称S弯旋流)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抑制旋流带来的不利影响,改善压气机性能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计算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旋流网与单级低速轴流压气机,图 1中展示了速度矢量场及旋流角云图,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设计的某型S弯进气道出口流场[16],该型进气道进口为D形,出口为圆形。上部旋流角较小,在底部位置存在一对强度较大的涡,通过设计旋流畸变网来模拟此目标流场。压气机为等离子体重点实验室的单级低速轴流式压气机。
图 1 目标旋流场[16] Fig. 1 Target swirl flow field[16]
图选项




1.1 几何模型 图 2(a)[11]为课题组此前所设计的旋流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微调整了叶片布局位置和叶片偏转角度,最终获得如图 2(b)所示的模拟精度更高的旋流网。
图 2 旋流网 Fig. 2 Swirl network
图选项




图 3为低速轴流压气机实验台结构示意图[17],压气机采用等径设计,轮毂直径400 mm,机匣内壁直径600 mm,其几何参数和设计参数如表 1表 2所示。
图 3 压气机实验系统[17] Fig. 3 Compressor experiment system [17]
图选项




表 1 低速轴流压气机几何参数 Table 1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low-speed axial flow compressor
参数 转子 静子
叶片数目 45 60
弦长/mm 53.6 40
稠度 1.28 1.27
展弦比 1.87 2.5
叶顶间隙/mm 1.2 1.2


表选项






表 2 低速轴流压气机设计点性能参数 Table 2 Designed point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low-speed axial flow compressor
参数 数值
流量/(kg·s-1) 6.5
转速/(r·min-1) 3 000
压比 1.025


表选项






1.2 求解方法 如图 4所示,本文计算域分为2部分:一方面是因为计算域较大,网格数量巨大,在同一个计算域计算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不同的仿真软件有各自的专长,旋流网结构复杂且不规则,因此选用了ANSYS CFX进行求解,在叶轮机械的求解问题上,NUMECA IGG则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选用NUMECA IGG对压气机进行求解。计算时,通过流量平衡连接两计算域。
图 4 计算域 Fig. 4 Computational domain
图选项




前置管道、旋流网、后置管道及整流罩部分采用ANSYS ICEM划分网格,因旋流网结构复杂,故网格类型为四面体非结构网格,采用ANSYS CFX进行计算求解;压气机部分采用NUMECA IGG划分网格,网格类型为全六面体结构网格,叶片通道采用O4H网格拓扑,其中H型网格用于模拟进出口等部位,O型拓扑结构模拟叶片边界,在叶顶间隙部位采用了"蝶形"网格,对近壁面网格进行加密,第1层网格厚度为0.01 mm,确保Y+值小于8。图 5为50%叶高截面的网格,计算求解采用NUMECA Fine turbo。
图 5 50%叶高处网格 Fig. 5 Mesh at 50% span of compressor
图选项




ANSYS CFX求解计算采用Navier-Stokes控制方程,SST湍流模型,残差目标设定为1×10-5,进口设定总压101 325 Pa,总温288.15 K,出口设定质量流量,通过监控残差曲线及进出口流量是否平衡来判断收敛情况。
NUMECA采用Navier-Stokes方程开展计算,计算求解使用S-A模型,叶片、轮毂、畸变网和机匣壁面均设置为绝热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其中与转子连接的轮毂设为转动无滑移壁面,其余轮毂和机匣设为静止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设置如下:进口通过Profile文件给定畸变流场,出口设定为质量流量。监控均方根残差、进出口流量平衡、压比和效率波动情况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收敛。
1.3 网格无依赖性验证 研究过程中,共划分了3套不同密度的网格,分别为粗网格、中网格和细网格,单通道网格数量如表 3所示,3套网格计算的设计转速下压气机压比和效率特性曲线如图 6所示。可知,网格数量达到60.3×104时,计算结果精确度满足要求,继续增加网格数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不大,故综合考虑求解精度和计算速度选取满足计算准确性的中网格进行计算求解。压气机全通道网格节点总数为3 236.9×104,全通道网格如图 7所示。
表 3 不同网格类型的网格数量 Table 3 Number of grids for different grid types
网格类型 单通道网格数量/104
粗网格 33.9
中网格 60.3
细网格 91.8


表选项






图 6 不同网格计算的压气机特性对比 Fig. 6 Comparison of compressor characteristics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grids
图选项




图 7 全通道网格 Fig. 7 Whole-passage mesh
图选项




2 结果分析 2.1 旋流场流场特性 如图 8所示,气动交界面(AIP)选取在旋流网出口截面向下游400 mm处,随着气流向下发展,受整流罩的影响,涡核位置发生变化,最终在压气机进口截面的流场如图 9所示,可见2个旋流严重的区域将作用在压气机叶根处。
图 8 旋流网下游各截面旋流角云图 Fig. 8 Swirl angle contour on each section downstream of swirl network
图选项




图 9 压气机进口截面速度矢量场与旋流角云图 Fig. 9 Velocity vector field and swirl angle contour of compressor inlet section
图选项




旋流角是评定旋流场最基本的指标[18],其定义为
(1)

式中:Uθ为周向速度分量;Ux为轴向速度分量。
在AIP设置5个测环,目标流场旋流网模拟的流场在5个测环上(见图 10(a))的旋流角如图 10(b)~(f)所示。在5个测环上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13°、0.97°、1.09°、0.82°和1.33°,总体平均误差为1.068°,此前课题组设计的旋流网模拟误差为1.56°,模拟精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图 10 测环示意图及测环上旋流角分布 Fig. 10 Schematic of measuring ring and distribution of swirl angle on measuring ring
图选项




2.2 压气机总体性能变化 图 11为均匀进气和旋流进气条件下压气机性能对比图,可见在S弯旋流的作用下,压气机增压能力降低幅度较小,但喘振流量增加,稳定工作范围减小,效率降低,在100%和80%换算转速,压气机的压比最大降幅分别为0.12%和0.28%、在峰值效率点附近的效率最大降幅为3.2%和14.4%,压比特性线和效率特性线均向下方移动。
图 11 S弯旋流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Fig. 11 Effect of S-shaped swirl on compressor performance
图选项




2.3 叶片流场变化 本节选取设计转速、设计流量点在进气旋流畸变的工况点进行分析,旨在探究S弯旋流对不同叶高位置的影响。
为便于展示进气旋流畸变对叶片内气流的影响,如图 12所示,进口截面展示了旋流角云图,在5%、50%以及99%叶高位置展示了相对马赫数云图。由图 12(a)可知,当叶根位置的反向旋流区作用于压气机时,气流在5%叶高截面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椭圆区域),后经过同向旋流区后,相对马赫数随之增加。在50%叶高位置,进口截面无强度较大的旋流区,故该截面的流动相对稳定,未受较大扰动。在99%叶高处,与5%叶高截面类似,当反向旋流作用于压气机时,在2段虚线中间形成了低速流动区域,可见,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区域,是叶根位置和叶顶位置的2对旋流区域。
图 12 S弯进气道各叶高处相对马赫数云图 Fig. 12 Relative Mach number contour on each section with S-shaped inlet
图选项




2.4 压气机失速机理分析 S弯旋流与标准对涡旋流相似,根据此前研究发现,对涡旋流可看作同向整体涡与反向整体涡旋流的叠加,S弯旋流也可看成对涡结构,但其涡核位置位于截面底部(见图 9),因此,相较于标准对涡旋流,S弯旋流影响的周向范围相对较小,但旋流变化梯度较大。
在进气流量为4.8 kg/s时,均匀进气时压气机未失速,而在S弯旋流的作用下,压气机已进入失速状态,因此,本节选取流量为4.8 kg/s的S弯旋流进气工况进行分析,探究压气机失速的原因。
图 13所示,观察到在叶尖区域存在一个反向旋流区,而且随着气流向下游流动,反向旋流区的位置有所变化,且因与压气机的耦合作用,旋流强度增加,反向旋流区范围扩大,到转子前缘时,反向旋流使得进气攻角增大,进而造成气流在叶背分离,造成叶片通道内气流堵塞,经过几个流道的发展,最终导致气流在叶片前缘溢出,溢出的气流沿周向迅速发展,最终导致压气机失稳。
图 13 旋流发展趋势及叶顶区域流线 Fig. 13 Development trend of swirl and streamlines of blade tip area
图选项




经2.3节分析,对压气机稳定性造成影响的还有叶根位置的一对旋流,如图 14所示,在5%叶高截面,当负向旋流区作用于压气机时,在红色椭圆区域形成了明显的低速区域,转子通道叶根区域堵塞逐渐严重,上一通道堵塞的气流将转子前缘的气流向上游方向"推出",使其无法顺利流入下一通道中,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压气机失稳的一个原因。由此可知,反向旋流对压气机的稳定工作威胁性最大。
图 14 失速点5%叶高截面相对马赫数云图 Fig. 14 Relative Mach number contour on span 5% near stall point
图选项




由此前的研究可知[19-21],若进气旋流全部为同向整体涡时,会导致转子进气攻角减小,使得叶片负荷变小,进而降低叶片的增压能力,但增强了气流在叶片通道的流通能力,因此会增强压气机的稳定性;反之若进气旋流全为反向整体涡时,会使得转子进气攻角变大,增大叶片负荷,压气机增压能力提高,但因通道内气流堵塞原因,稳定工作裕度会变小,压气机更易失稳。
在本文研究的S弯旋流中发现,S弯旋流使得压比有较小幅度的下降,也使得压气机提前失速,稳定工作裕度降低。这是因为压气机失稳是由最不利于其稳定工作的进气区域决定。
结合此前的研究分析可知,只有在反向整体涡或反向整体涡占主导地位时,进气旋流才会使得压气机增压能力增加,对于标准对涡旋流或S弯旋流而言,同向旋流和反向旋流的强度和范围大致相等,因此对压气机增压能力影响不大,但与均匀进气相比,仍有较小的负面影响。而受S弯旋流场中反向旋流的作用,压气机的稳定工作性能恶化,因此对涡类旋流对压气机只会产生不利影响。
3 结论 本文基于此前课题组设计的旋流畸变网进行了优化,并探究了S弯旋流对单级低速轴流式压气机性能与稳定性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如下:
1) S弯旋流对压气机压比影响较小,但对效率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在100%和80%换算转速,压气机的压比最大降幅分别为0.12%和0.28%,在峰值效率点附近的效率最大降幅为3.2%和14.4%,压比特性线和效率特性线均向下方移动。
2) S弯旋流降低了压气机工作的稳定性,S弯旋流的2对高强度旋流区域共同导致了压气机失稳,其中反向旋流区域是造成压气机失稳的根本原因,反向旋流区会导致叶片攻角增大,使得气流在叶背分离,导致叶片通道内气流堵塞溢出,最终导致压气机失稳。
3) S弯旋流对压气机压比影响较小,这是因为S弯旋流场呈对称分布,在同向旋流区会降低叶片的增压能力,在反向旋流区会增加叶片的增压能力,同向旋流区域反向旋流区域的强度和面积大致相等,因此,对全通道压气机叶片的增压能力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王如根, 高坤华. 航空发动机新技术[M].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3.
WANG R G, GAO K H. New technology of aeronautical engine[M]. Beijing: Aviation Industry Press, 2003. (in Chinese)
[2] STOCKS C P, BISSINGER N C.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rnado engine air intake: CP-301-1981[R]. [S. l. ]: AGARD Aerodynamics of Power Plant Installation, 1981.
[3] LUDWIG G. Tomahawk engine/inlet compatibility study for f107-wr-400/402 engines[C]//Williams International Report, 1989.
[4] 姜健, 于芳芳, 赵海刚, 等. 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 9(21): 6474-6483.
JIANG J, YU F F, ZHAO H G, et al.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gine/intake compatibility evaluate criterion[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09, 9(21): 6474-6483. DOI:10.3969/j.issn.1671-1815.2009.21.041 (in Chinese)
[5] SHEORAN Y, BRUCE B P, KRISHNAN M. Compressor performance and operability in swirl distortion[J]. 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 2012, 134(4): 1-13.
[6] SHEORAN Y, BRUCE B P, KRISHNAN M. Advancements in the design of an adaptable swirl distortion generator for testing gas turbine engines[C]//ASME Turbo Expo 2009: Power for Land, Sea, and Air. Orlando: ASME, 2010: 23-32.
[7] GOVARDHAN M, VISWANATH K. Investigations on an Axial flow fan stage subjected to circumferential inlet flow distortion and swirl[J].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1997, 6(4): 241-250. DOI:10.1007/s11630-997-0003-8
[8] NASERI A M. BOROOMAND M, TOUSI A M. The effect of inlet flow distortion on performance of a MicroJet engine: Part 1-Development of an inlet simulator[C]//Proceedings of the ASME 2012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Orlando: ASME, 2012: 317-324.
[9] NASERI A M, BOROOMAND A M, TOUSI A M, et al. The effect of inlet flow distortion on performance of a micro-jet engine: Part 2-Engine tests[C]//Proceedings of the ASME 2012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 Orlando: ASME, 2012: 311-316.
[10] AREND D J, CASTNER R S, FRATE F C. Low cost, compact and versatile rig for integrated inlet and propulsion systems research[C]//44th AIAA Aerospace Science Meeting and Exhibit. Reston: AIAA, 2006: 1313.
[11] 徐诸霖, 达兴亚, 吴军强. 基于体积力模型的大S弯进气道与风扇耦合计算研究[J]. 推进技术, 2019, 40(7): 1441-1448.
XU Z L, DA X Y, WU J Q. Computational study on S-shaped inlet and fan coupling based on body force model[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19, 40(7): 1441-1448. (in Chinese)
[12] 徐诸霖, 达兴亚, 范兆林. 基于五孔探针的大S弯进气道旋流畸变评估[J]. 航空学报, 2017, 38(12): 48-57.
XU Z L, DA X Y, FAN Z L. Assessment of swirl distortion of serpentine inlet based on five-hole probe[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7, 38(12): 48-57. (in Chinese)
[13] PARDO A C, MEHDI A, PACHIDIS V, et al.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ultiple tightly-wound vortices on a transonic fan stage performance[C]//ASME Turbo Expo 2014: Turbine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Orlando: ASME, 2014.
[14] 王加乐, 程邦勤, 张磊, 等. 特定涡旋流畸变对跨声速压气机性能的影响[J]. 航空动力学报, 2020, 35(3): 540-551.
WANG J L, CHENG B Q, ZHANG L, et al. Effects of specific swirl distortion on performance of transonic compressor[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20, 35(3): 540-551. (in Chinese)
[15] 刘雷, 宋彦萍, 陈焕龙, 等. S弯进气道优化对其内流场及性能影响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 138(2): 50-54.
LIU L, SONG Y P, CHEN H 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effect of S-shaped inlet optimization to internal flow characteristic an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15, 138(2): 50-54. (in Chinese)
[16] 张磊, 程邦勤, 王加乐, 等. 新型旋流畸变网的设计与仿真研究[J]. 推进技术, 2018, 39(9): 2110-2120.
ZHANG L, CHENG B Q, WANG J L, et al. Desig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new swirl distortion screen[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18, 39(9): 2110-2120. (in Chinese)
[17] 宋国兴, 李军, 周游天, 等. 轴流压气机进气旋流畸变实验与仿真研究[J]. 风机技术, 2017, 59(5): 1-12.
SONG G X, LI J, ZHOU Y T, et al. The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of inlet swirl distortion for axial compressor[J]. Chinese 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 2017, 59(5): 1-12. (in Chinese)
[18]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 A method for assessing inlet swirl distortion: AIR 5686[R]. Warrendale: SAE, 2010.
[19] 胡伟波, 程邦勤, 陈志敏, 等. 整体涡旋流畸变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研究[J]. 推进技术, 2015, 36(9): 1324-1330.
HU W B, CHENG B Q, CHEN Z M, et al. Investigation on effects of bulk swirl distortion on compressor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15, 36(9): 1324-1330. (in Chinese)
[20] 程邦勤, 纪振伟, 胡伟波, 等. 对涡旋流畸变对单级跨声速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 推进技术, 2017, 38(8): 1776-1786.
CHENG B Q, JI Z W, HU W B, et al. Effects of paired swirl distortion on single stage transonic compressor performance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17, 38(8): 1776-1786. (in Chinese)
[21] 胡伟波, 程邦勤, 陈志敏, 等. 应用改进的平行压气机模型预测旋流畸变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J]. 推进技术, 2016, 37(8): 1485-1489.
HU W B, CHENG B Q, CHEN Z M, et al. Prognostication for effects of swirl distortion on compressor performance with modified parallel compressor model[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16, 37(8): 1485-1489. (in Chinese)


相关话题/计算 设计 结构 技术 工作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面向BDSBAS电文认证的OTAR播发策略设计*
    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basedAugmentationSystem,SBAS)是利用地球轨道同步(GEO)卫星作为通信媒介,向用户提供差分校正参数和完好性信息的广域增强系统。SBAS涉及生命安全领域,满足民航从航路飞行阶段到垂向引导精密进近阶段的导航需求。随着近年来频发的GNSS欺骗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机动动作库是空战机动决策所调用的动作集合,动作库的设计是空战仿真的基础。动作库设计主要有2种类型[1]:一是以经典战术动作为代表的“典型战术动作库”,二是以空战操作方式为代表的“基本操作动作库”,但是很少有针对某一型飞机建立机动动作库的工作先例,特别是对于气动参数未知的飞机,动作库设计无法使用精确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空域扇区网络结构特性分析及韧性评估*
    近十年来,中国国内航空运输量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主要运输指标实现逐年快速增长。与此带来的航班延误、空域拥挤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加重了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增加了安全隐患。而扇区是依据空域内的航路结构及通信导航监视能力,为减轻管制员工作负荷、提高运行安全和效率而划设的空域单元。因此,研究扇区网络特性及在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结构分区与应变电桥解耦的支柱式主起落架载荷测量*
    飞机在起降和地面运行过程中,飞行员需适时实施滑行、转弯、回转、刹车、滑跑起飞、着陆等各种操作和动作,加上跑道不平度、道面突风及飞机离地或接地姿态变化等因素,综合导致飞机起落架的受载和传载复杂多变,对飞机起落架的实际受载进行测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工程意义。应变电测法是国内外飞行实测飞机载荷的常用方法[1-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函数调用网络的结构属性及其静态鲁棒性*
    自然界有许多复杂系统都可以用复杂网络来描述[1],如蛋白质网[2]、铁路网[3]、航空网[4]等。复杂网络为研究软件系统的结构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5]。2002年,Valverde等[6]首次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到软件系统的拓扑结构中。Valverde[7]和Myers[8]等分析了开源软件,用有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串联混电系统优化设计*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是一种结合了多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飞机优势的新型无人飞行器[1]。这类无人机具有较高的巡航效率、较快的飞行速度,以及非常便捷的起降能力,因而可以应付较为复杂的应用场景,是近年来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正在开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有很多,典型的代表有GL-10[2]、Song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力系统厂站接线图拓扑关系检测技术*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支撑着各行各业几乎所有环节的正常运转。自国家公布电网智能化发展计划以来,中国电力系统得以快速发展,完成了从旧时代传统电力系统向新时代智能电力系统的转变。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电力系统的调度工作越来越难以进行,这给电力系统的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厂站接线图作为电力系统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低延迟视频编码技术*
    娱乐、社交媒体、医学图像、用户拍摄的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量剧增,而视频数据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人们对高分辨率、高帧率、高动态范围视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互联网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Sandvine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视频流量占全球互联网下行总流量的60%以上[1]。此外,视频通话、视频会议、远程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小型旋翼无人机潜射控制器设计*
    现代体系作战中,潜艇的侦察距离短、作战隐蔽,常常需要反潜机或其他水面舰艇配合作战。无人机因其具有隐蔽性强、飞行灵活、小巧轻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海战搜索侦察、对海对空作战上。因此,无人机配合潜艇在作战中执行各类任务是一种很好的方案,也推动了潜射无人机的发展。潜射无人机通过导弹发射管等自主弹射装置,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随机机动模型和落点预测的制导律设计*
    对于非自旋弹体的制导武器,比例制导律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制导律[1-2]。但对于自旋弹体而言,该制导律有可能出现制导性能下降、落点误差增大等问题[3]。为了提高自旋弹体的制导性能,迫击炮弹[4]、制导炮弹[5-8]、火箭弹[9-11]等自旋弹体采用了基于落点预测的制导律。这种制导律一般需要根据弹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