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高超声速伸缩式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是指飞行速度大于5Ma,依靠气动力控制实现临近空间远距离滑翔的飞行器[1], 具有速度快、射程远、机动能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军事打击上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2-3]。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再入飞行包括滑翔段和俯冲段[4],不同飞行阶段的性能需求不同,滑翔段需要以最优升阻比飞行增加航程,俯冲段纵向需要减阻,侧向需要增大可用过载以增强突防能力,不同飞行阶段最优气动外形不同。然而现有飞行器的气动外形一般为特定工况下的最优外形,无法兼顾各飞行阶段的性能需求。此外,现有飞行器往往采用大攻角飞行来满足较大的过载需求,给防热系统的设计带来困难,降低飞行器的航程。变形飞行器是一种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根据飞行环境、飞行性能的要求自适应改变外形的飞行器[5]。在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中引入变形技术,可以缓解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的性能局限,进一步提高飞行器的飞行能力。
在变形飞行器控制方面,文献[6]针对无人飞行器变形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自适应动态反演控制进行轨迹跟踪,利用强化学习进行变形控制的自适应控制方法。文献[7]针对非对称变形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滑模控制方法,并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扰动进行观测。在变形飞行器轨迹优化方面,文献[8]采用非线性规划技术对变形飞行器的栖息轨迹进行了优化。文献[9]分别研究了具有变后掠、变展长能力的小型无人机的自主动态高空飞行能力。
上述研究均是针对低速飞行器。针对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的研究,文献[10]采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分析翼身组合式外形飞行器分别采用伸缩、变后掠、折叠变形模式时的气动特性。文献[11]在文献[10]的基础上采用MOEA/D多目标优化算法对高超声速变展长飞行器的再入轨迹进行优化。文献[12]采用伪谱法研究了伸缩式可连续变形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再入飞行性能,通过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对比,表明了变形飞行器优势。变形技术的引入使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更加困难。文献[13]针对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利用自适应动态面反步控制法设计控制器。文献[14]将结合滑模控制与反步法的鲁棒控制方法应用于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的姿态控制中。然而上述文献针对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的气动、轨迹优化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前为止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的相关研究还很少。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制导中应用伸缩式连续变形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 可通过变形改变飞行器的气动特性,进一步结合攻角、倾侧角实现协调控制,从而大大增加飞行器的轨迹控制能力。
2) 可通过变形减轻飞行器的舵面负载,缓解舵机控制系统的压力。
3) 可通过变形增强飞行器的环境适应性,使飞行器同时拥有良好的远航程和高机动能力。
4) 可通过变形实现弹道形式多变,增强飞行器的规避绕飞能力和突防能力。
传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制导来源于航天飞机,经典的航天飞机再入制导是在阻力加速度剖面内离线规划轨迹,然后在线跟踪,且该方法已在工程中得到成功的应用。但该方法需要大量的离线设计,依赖大圆弧假设,只适用于横向机动能力较弱的再入飞行器,且对初始偏差和扰动敏感。近年来,随着机载计算能力的提高,通过在线实时预测终端状态进而校正控制量的预测校正制导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预测校正制导方法不依赖离线设计、可适应大的偏差和扰动,也不需要大圆弧假设,自主性、鲁棒性较传统方法更强。
本文设计了一种高超声速伸缩式连续变形飞行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展长变形量扩展为控制量,利用航程和高度双约束校正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相比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其终端精度更高,轨迹更加平滑,且在扰动下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1 高超声速伸缩式变形飞行器 本文以常规翼身组合式飞行器为基础进行变形飞行器的设计。
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构型如图 1所示,其头部为圆锥,弹身为圆柱,两侧为面积较大的梯形升力翼,提供飞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气动力,4个控制舵位于弹身尾部,呈“+”型分布,可提供少部分气动力。
图 1 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构型 Fig. 1 Configuration of traditional fixed shape vehicle
图选项




伸缩变形作为飞行器大尺度变形模式之一,通过机翼的伸缩改变机翼的面积、展长和展弦比,对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而且伸缩变形模式在工程上易于实现,故本文对图 1所示飞行器的机翼进行伸缩变形,设计了一种伸缩式连续变形飞行器,控制飞行器的再入过程。综合考虑机翼变形对气动的控制能力以及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尺寸限制,选择二级伸缩变形模式。平行四边形伸缩翼通过套筒结构与梯形升力翼相连[10],两侧的伸缩翼为对称连续变形。
高超声速伸缩式变形飞行器平面示意图如图 2所示, b0为梯形升力翼展长,L1为一级伸缩翼的伸长量,L2为二级伸缩翼的伸长量。为使问题表述方便,定义2级伸缩翼全部收缩的状态为“原外形”,一级伸缩翼完全伸长、二级伸缩翼完全收缩的状态为“变形1”,一级伸缩翼和二级伸缩翼均完全伸长的状态为“变形2”。展长变形量η定义为η=1+(L1+L2)/b0。由上述定义可知,变形飞行器处于“原外形”时,η=1;变形飞行器处于“变形1”时,η=2;变形飞行器处于“变形2”时,η=3;变形飞行器处于其他外形时,1 < η < 3(η≠2)。
图 2 高超声速伸缩式变形飞行器平面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hypersonic telescopic deformable vehicle
图选项




2 飞行器模型 本节中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模型包括气动模型、动力学模型和再入约束等。将展长变形量扩展成为控制量后,变形飞行器制导问题的控制量由[α, σ]扩展为[α, σ, η],其中,α为攻角,σ为倾侧角。
本文研究制导问题时,为简化分析,做出如下假设:
1) 不考虑机翼伸缩导致的非定常气动力。
2) 假设满足瞬时平衡条件,即攻角、倾侧角、展长变形量等制导控制量可实时获得。
2.1 气动模型 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的气动系数与攻角和马赫数相关,变形飞行器的气动模型除与攻角和马赫数相关外,还与展长变形量相关。利用气动工程计算软件DATCOM分别计算“原外形”、“变形1”、“变形2”3种外形在各种工况下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并采用式(1)所示的拟合函数分别对3种外形的气动系数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表 1表 2所示。
(1)

表 1 升力系数拟合结果 Table 1 Lift coefficient fitting results
外形 m0 m1 m2 m3 m4 m5 RS系数
原外形 0.121 0 -0.017 4 0.403 2 0.000 58 0.005 9 6.137 0.988 9
变形1 0.213 5 -0.035 6 1.250 0 0.001 33 -0.012 2 5.128 0.990 9
变形2 0.190 3 -0.034 7 2.243 0 0.001 35 -0.035 0 4.998 0.985 2


表选项






表 2 阻力系数拟合结果 Table 2 Drag coefficient fitting results
外形 n0 n1 n2 n3 n4 n5 RS系数
原外形 0.037 72 0.005 36 -0.679 1 -0.000 3 0.009 98 4.398 0.944 6
变形1 0.065 33 0.001 05 -0.642 1 -0.000 2 0.003 22 4.972 0.986 3
变形2 0.090 67 -0.002 60 -0.674 7 -0.000 1 0.001 92 5.834 0.993 2


表选项






式中:CL为升力系数;m0~m5为升力系数拟合的常值参数;α为攻角;Ma为马赫数;CD为阻力系数;n0~n5为阻力系数拟合的常值参数。
表 1表 2可知,各种外形气动系数拟合的RS相关系数都在1附近,拟合效果较好。将气动系数对展长变形量进行插值,可以得到不同机翼变形状态下的气动数据。不同外形下气动系数随着攻角和马赫数的变化规律相似,给出“变形2”状态下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升阻比的变化规律,如图 3~图 5所示。
图 3 变形2升力系数曲线 Fig. 3 Lift coefficient curves of morphing 2
图选项




图 4 变形2阻力系数曲线 Fig. 4 Drag coefficient curves of morphing 2
图选项




图 5 变形2升阻比曲线 Fig. 5 Lift to drag ratio curves of morphing 2
图选项




为了观察变形对飞行器气动系数的影响,给出Ma=8时气动系数随着攻角的变化规律,如图 6~图 8所示。
图 6 不同外形升力系数随攻角变化曲线 Fig. 6 Variation of lift coefficient with attack anglein different shapes
图选项




图 7 不同外形阻力系数随攻角变化曲线 Fig. 7 Variation of drag coefficient with attack anglein different shapes
图选项




图 8 不同外形升阻比随攻角变化曲线 Fig. 8 Variation of lift to drag ratio with attack angle in different shapes
图选项




图 3~图 5可知,升力系数与攻角呈近似线性关系,阻力系数与攻角呈非线性关系,攻角增大时,升阻比先增加再减小,在α=10°附近升阻比最大,马赫数对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升阻比的影响不大。上述结果较为符合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一般气动规律。
图 6~图 8可知,展长增加时,飞行器升力系数增大,阻力系数增大,升阻比增大。即变形可以显著改变飞行器的气动特性,进而控制飞行器的再入过程。
2.2 动力学模型 假设地球为不考虑自转的均匀圆球,飞行器为无动力飞行的质点,忽略再入过程中的侧向力影响,令侧滑角为0,则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的三自由度无量纲方程为[15]
(2)

式中: r为无量纲地心距;λ?分别为地球经度和纬度;V为无量纲速度;θ为航迹角;ψ为航向角;σ为倾侧角;LD分别为无量纲的升力加速度和阻力加速度。
2.3 再入约束 再入过程约束主要包括:
(3)

(4)

(5)

式中:为驻点热流密度;q为动压;n为过载;为驻点热流密度约束的最大值;qmax为动压最大值;nmax为过载最大值;kQ为热传递系数;Vc= 为速度的无量纲参数,g0为海平面重力加速度,R为地球半径;ρ为大气密度。
式(3)~式(5)的约束为“硬约束”,直接决定飞行器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为使轨迹平滑,还需要考虑“软约束”,即准平衡滑翔约束,其表达式为
(6)

式中:σQEGC为满足准平衡滑翔条件的倾侧角幅值。
本文考虑的终端约束包括终端速度约束、经纬度约束以及高度约束,即
(7)

式中:(·)f为终端状态量;(·)t为期望的终端状态量;ε(·)为状态量的允许误差。
3 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 3.1 变形飞行器约束转化 考虑初始段的热防护需求及后续的滑翔能力,攻角取为速度的分段函数,如式(8)所示:
(8)

式中:αmax为一个较大的常值攻角;αL/D为变形飞行器最大升阻比对应的攻角;V1V2为给定的常值速度。
攻角方案确定后,对于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无法按照传统方法将过程约束(3)~(6)转化为再入走廊,因为约束(5)和约束(6)是高度、速度、展长变形量的函数,不再只是高度、速度的函数。本文采用在线计算约束的方法,由当前速度和展长变形量在线计算满足过程约束(3)~(6)的高度约束,即
(9)

然后利用准平衡滑翔条件,将式(9)转化为倾侧角幅值约束:
(10)

式中:
倾侧角幅值的取值为
(11)

式中:σ(τ)为当前时刻的倾侧角指令。
3.2 变形飞行器制导能力分析 首先分析变形飞行器倾侧角、展长变形量与终端约束之间的关系。
由再入航程表达式
(12)

式中:τ为无量纲时间;s为无量纲航程。
由式(12)和式(2)的第4式,可得航程与速度的关系式为
(13)

再入过程θ很小,cos θ≈1,sin θ≈0,r≈1,在再入过程满足准平衡滑翔的假设下,式(13)可化为
(14)

在飞行器具有常值升阻比的假设下,积分式(14)可得
(15)

式中:V0为初始速度。
再入过程中r≈1,θ≈0,cos θ≈1,准平衡滑翔约束(6)可简化为
(16)

针对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在初始和终端速度给定的情况下,分析式(15)和式(16)可知,倾侧角σ较大时,终端航程较小,终端升力加速度L较大,升力加速度L与高度呈负相关,故终端高度较小;倾侧角σ较小时,终端航程较大,终端升力加速度L较小,升力加速度L与高度呈负相关,故终端高度较大,即倾侧角剖面与航程约束和高度约束存在对应关系。由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预测校正制导方法以航程约束校正倾侧角得到控制量,当航程约束与终端高度约束不匹配时[16],例如终端航程约束较大,终端高度约束较小,由航程校正得到的倾侧角较小,不满足较小的高度约束,会造成较大的终端高度误差。
针对变形飞行器,在初始和终端速度给定的情况下,式(15)和式(16)是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的函数,分析可知,倾侧角σ越大,终端航程越小,终端升力加速度L越大,升力加速度L与高度呈负相关,故终端高度越小;展长变形量η越大,升阻比越大,终端航程越大,升力系数越大,密度越小,故终端高度越大,终端航程和终端高度均与倾侧角幅值呈负相关,与展长变形量成正相关。于是,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时可以航程和高度双约束校正得到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即使航程约束和高度约束不匹配,理论上仍然具有很高的位置精度和高度精度。
综上可知,变形飞行器中将展长变形量扩展为控制量后,通过以终端航程和高度约束校正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可以解决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预测校正方法在航程约束和高度约束不匹配时终端高度误差较大的问题。
3.3 变形飞行器纵向制导 初始下降段飞行高度较高,空气密度较小,气动力很小,采用常值倾侧角、常值展长变形量进行开环制导,并当满足一定条件[15]后转入滑翔段。
滑翔段为提高计算效率,采用如下简化形式的纵向方程进行轨迹预测:
(17)

式中:s为无量纲航程;e为无量纲能量,e=1/r-V2/2,
积分式(17),可以得到终端航程和终端高度。图 9图 10分别表示为以本文设计的变形飞行器为对象,终端约束rf=35 km,Vf=2 000 m/s时,数值仿真得到的终端航程和终端高度与倾侧角σ和展长变形量η之间的关系曲线。由图可知,终端航程和终端高度均与倾侧角σ呈负相关,与展长变形量η呈正相关。该仿真结果与3.2节中的理论分析均表明,终端航程和终端高度与控制量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呈现一定范围内的单调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可利用数值方法对控制量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进行数值求解。
图 9 终端航程与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的关系 Fig. 9 Relationship among range, bank angle and deformation
图选项




图 10 终端高度与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的关系 Fig. 10 Relationship among height, bank angle and deformation
图选项




不同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预测校正方法用数值方法如牛顿迭代法求解倾侧角,使其满足航程约束,针对变形飞行器,本文采用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双控制量预测终端状态,然后以终端航程、终端高度双约束,同时对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进行校正,以更好满足终端约束。
在每个制导周期内,给定初始展长倾侧角σ0和初始展长变形量η0,积分式(17),以终端能量为积分终止条件,可得剩余航程sgo和终端高度hgo,令剩余航程等于理想剩余航程,终端高度等于理想终端高度,即
(18)

式中:s1为剩余航程约束,由当前经纬度和终端经纬度可以求出;h1为终端高度约束。将方程组(18)化为关于倾侧角σ和展长变形量η的二元非线性方程组,如下:
(19)

式中:F(σ, η)=sgo-s1G(σ, η)=hgo-h1
式(19)所示的二元非线性方程组可由牛顿迭代法[17]求解:
(20)

式中:σiηi分别为迭代求解到第i步的ση值;σi+1ηi+1分别为迭代求解到第i+1步的ση值;F′σF′η分别为迭代求解到第i步时,Fση的偏导数; G′σG′η分别为迭代求解到第i步时,Gση的偏导数,可由有限差分法求得
(21)

式中:Δ为一个小的偏差值,通常取为正值。
由式(20)迭代求解,将迭代得到的每一步值代入式(19)中求得FG,当F < ω1G < ω2时迭代完成,ω1为给定的航程精度,ω2为给定的高度精度。
具体求解时第1个制导周期ση的初值需要由经验得出,后面每个制导周期的初值可取为上一制导周期的解。
若直接将上述求得的控制量ση作为制导指令时,再入轨迹存在振荡现象,轨迹的某些部分不满足准平衡滑翔条件,为了抑制轨迹振荡,本文在得到的倾侧角指令中加入高度变化率反馈,即
(22)

式中:σact为引入高度反馈后实际用于制导的倾侧角指令;σ为由式(20)求得的倾侧角指令;k为高度反馈系数;为当前的高度变化率;为参考的高度变化率。
高度反馈系数k越大,抑制轨迹振荡的能力越强,但可能造成约束无法满足。考虑到再入轨迹在滑翔初始段振荡比较明显,在滑翔末端轨迹振荡幅值较小,将k取为e的函数,表达式为
(23)

式中:k0kf为给定的常值;e0为滑翔段初始能量值;ef为滑翔段终端能量值,em=0.99ef
实际仿真中发现,根据上述方法获得的倾侧角指令σ和展长变形量η可能存在抖振和不连续的现象,采用一阶滤波环节对控制量进行平滑,即
(24)

式中:σcmd(i)和ηcmd(i)分别为当前时刻滤波后实际使用的倾侧角指令和展长指令;σact(i)为当前时刻由式(22)得到的倾侧角指令;ηbase(i)为当前时刻由式(20)得到的展长指令;ab为滤波系数,取值范围为0 < a < 1,0 < b < 1。
3.4 变形飞行器侧向制导 侧向制导的核心是确定倾侧角的符号,本文采用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常用的航向角走廊方法确定倾侧角符号。
航向角走廊方法通过比较航向角误差与预设的误差门限的大小确定倾侧角符号。当航向角误差大于误差门限时,改变倾侧角符号,当航向角误差小于航向角门限时,保持倾侧角符号不变。
航向角误差为ψ-ψlosψlos为飞行器当前点到目标点的视线角,其表达式为
(25)

倾侧角符号的表达式为
(26)

式中:σj为当前周期的倾侧角;σj-1为上一周期的倾侧角;δψ为航向角误差门限。
4 仿真分析 本文以第1节高超声速伸缩式变形飞行器为仿真对象,气动模型为2.1节得到的气动模型。攻角表达式中αmax=20°,αL/D=10°,V1=6 500 m/s,V2=5 000 m/s。航向角误差门限δψ=10°。高度反馈系数k0=40kf=10。滤波系数a=b=0.1。过程约束=1 000 kW/m2, qmax=200 kPa, nmax=3。
再入任务的初始和终端状态设置如表 3表 4所示。
表 3 再入任务初始状态 Table 3 Initial states of reentry task
参数 H0/km λ0/(°) ?0/(°) V0/(m·s-1) θ0/(°) ψ0/(°)
数值 80 10 -20 7 100 -1 45


表选项






表 4 再入任务终端状态 Table 4 Terminal states of reentry task
参数 Hf/km λf/(°) ?f/(°) Vf/(m·s-1)
数值 35 57 15 2 000


表选项






4.1 标准条件下制导性能仿真 为验证提出的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本节对其进行标准条件下的制导性能仿真,并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采用传统数值预测校正方法[17]进行对比,二者采用完全相同的仿真环境和制导周期。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取为本文设计的变形飞行器的“原外形”状态,仿真结果如图 11~图 17所示,终端误差如表 5所示。
图 11 标准条件下的高度-速度曲线 Fig. 11 Altitude-velocity curves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
图选项




图 12 标准条件下的地面轨迹 Fig. 12 Ground tracks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
图选项




图 13 标准条件下的倾侧角曲线 Fig. 13 Bank angles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
图选项




图 14 标准条件下的展长变形量曲线 Fig. 14 Deformation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
图选项




图 15 标准条件下的热流密度曲线 Fig. 15 Heating flux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
图选项




图 16 标准条件下的动压曲线 Fig. 16 Dynamic pressures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
图选项




图 17 标准条件下的过载曲线 Fig. 17 Overloads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
图选项




表 5 终端误差 Table 5 Terminal errors
对象 Δ Hf/m Δ Vf/(m·s-1) Δ sf/m
变形飞行器 190.1 -3.4 3 884.4
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 -1 426.6 6.6 4 558.8
变形飞行器 190.1 -3.4 3 884.4
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 -1 426.6 6.6 4 558.8


表选项






表 5为2种飞行器的终端误差。由表可知,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采用传统预测校正制导方法时,其终端高度误差较大,接近1 500 m,而变形飞行器的高度误差不到200 m,可以更好地满足终端高度约束。这是由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制导时以能量为终端约束,仅以航程来校正倾侧角,倾侧角指令使飞行器能满足较高的位置精度,但在高度和航程不匹配时不能保证高度约束[18];而本文中提出的变形飞行器双约束预测校正制导方法,采用航程、高度双约束校正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在保证航程约束的同时,终端高度误差也较小,能够实现高度的精确控制。2种飞行器的航程误差均小于5 km,精度较高,变形飞行器的航程误差更小。图 11为2种飞行器的高度-速度曲线,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的轨迹存在振荡现象,变形飞行器中由于引入了高度反馈,其轨迹平滑无振荡,满足准平衡滑翔约束。2种飞行器的地面轨迹如图 12所示。图 13为2种飞行器的倾侧角指令,变形飞行器飞行高度略高,机翼处于伸长状态,升力系数较大,为了满足准平衡滑翔约束,倾侧角指令除在少部分时间略小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图 14为2种方法的展长变形量变化曲线,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展长变形量η=1保持不变,是因为本文取变形飞行器“原外形”作为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进行仿真,变形飞行器展长变形量η处于1~3之间,表明变形飞行器为了满足航程和高度双约束,一直处于伸长状态。图 15~图 17分别为标准条件下的各过程约束曲线,由图 15~图 17可知,变形飞行器再入过程满足各过程约束,相比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其再入过程约束幅值更小,变化趋势更加平滑,不存在周期振荡,更有利于飞行器再入飞行。
4.2 扰动条件下制导性能仿真 为了验证存在扰动时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的精度和鲁棒性,在随机的初始扰动和环境扰动下进行100次蒙特卡罗仿真,假设扰动服从正态分布,扰动参数的3σ值如表 6所示,表中m为飞行器的质量。仿真结果如图 18~图 25所示。
表 6 扰动参数 Table 6 Disturbance parameters
参数 H0/km λ0/(°) ?0/(°) V0/(m·s-1) θ0/(°) ψ0/(°) m/% ρ/% CL/% CD/%
3 σ 1 0.5 0.5 30 0.1 0.5 5 10 5 5


表选项






图 18 扰动条件下的高度-速度曲线 Fig. 18 Altitude-velocity curves under parameter perturbation
图选项




图 19 扰动条件下的地面轨迹 Fig. 19 Ground tracks under parameter perturbation
图选项




图 20 扰动条件下的高度-速度终端误差分布 Fig. 20 Altitude-velocity terminal error distribution
图选项




图 21 扰动条件下的经度-纬度终端误差分布 Fig. 21 Longitude-latitude terminal error distribution
图选项




图 22 扰动条件下的热流密度曲线 Fig. 22 Heating flux under parameter perturbation
图选项




图 23 扰动条件下的动压曲线 Fig. 23 Dynamic pressures under parameter perturbation
图选项




图 24 扰动条件下的过载曲线 Fig. 24 Overloads under parameter perturbation
图选项




图 25 扰动条件下的展长变形量曲线 Fig. 25 Deformations under parameter perturbation
图选项




图 18为随机扰动下仿真100次的高度-速度曲线,所有轨迹平滑无振荡,均满足准平衡滑翔约束。100次仿真结果的地面轨迹如图 19所示。图 20为100次仿真的终端高度-速度终端误差,所有仿真结果的高度偏差都在500 m以内,速度误差均小于6 m/s,具有较高的精度。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在标准情况下终端高度误差为1 426.6 m对比可知,本文提出的变形飞行器的再入制导方法满足终端高度约束的能力较强。图 21为100次仿真结果的落点位置误差分布,大约50%落点的航程误差小于5 km,所有落点的航程误差都在10 km以内,具有较高的位置精度。图 22~图 24为100次仿真的过程约束,随机扰动下所有仿真结果均满足过程约束,且热流密度、动压、过载等约束变化平缓,无周期振荡现象。图 25为100次仿真的展长变形量曲线,各种随机扰动下,展长变形量η均在1~3之间,满足1≤η≤3的取值范围,再入过程中所需的展长变形量可由本文设计的变形飞行器实现。
5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高超声速伸缩式连续变形飞行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数值方法在线校正倾侧角和展长变形量的再入制导方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
1) 本文所提出方法解决了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问题,采用本文方法的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相比于传统固定外形飞行器,其制导精度较高,终端约束的能力更强,轨迹更加平滑。
2) 本文所提出的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在初始参数扰动和环境参数扰动下仍具有一定的精度和鲁棒性。

参考文献
[1] 李广华, 张洪波, 汤国建.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典型弹道特性分析[J]. 宇航学报, 2015, 36(4): 397-403.
LI G H, ZHANG H B, TANG G J. Typical trajectory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sonic glide vehicle[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15, 36(4): 397-403. DOI:10.3873/j.issn.1000-1328.2015.04.005 (in Chinese)
[2] 穆凌霞, 王新民, 谢蓉, 等. 高超音速飞行器及其制导控制技术综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9, 51(3): 1-14.
MU L X, WANG X M, XIE R, et al. A survey of the 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 and its guidance and control technology[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51(3): 1-14. (in Chinese)
[3] 张灿, 林旭斌, 胡冬冬, 等. 2018年国外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综述[J]. 飞航导弹, 2019(2): 1-5.
ZHANG C, LIN X B, HU D D, et al. A survey of foreign hypersonic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2018[J]. Aerodynamic Missile Journal, 2019(2): 1-5. (in Chinese)
[4] 张远龙, 谢愈. 滑翔飞行器弹道规划与制导方法综述[J]. 航空学报, 2020, 41(1): 50-62.
ZHANG Y L, XIE Y. Review of trajectory planning and guidance methods for gliding vehicles[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20, 41(1): 50-62. (in Chinese)
[5] BARBARINO S, BILGEN O, AJAJ R M, et al. A review of morphing aircraft[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2011, 22(9): 823-877. DOI:10.1177/1045389X11414084
[6] VALASEK J, DOEBBLER J, TANDALE M D, et al. Improved adaptive-reinforcement learning control for morphing unmanned air vehicl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 Cybernetics, 2008, 38(4): 1014-1020. DOI:10.1109/TSMCB.2008.922018
[7] 郭建国, 吴林旭, 周军. 非对称变翼飞行器复合控制系统设计[J]. 宇航学报, 2018, 39(1): 52-59.
GUO J G, WU L X, ZHOU J. Compound control system design for asymmetric morphing-wing aircraft[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18, 39(1): 52-59. (in Chinese)
[8] WICKENHEISER A, GARCIA E. Perching aerodynamics and trajectory optimization[C]//Active and Passive Smart Structures and Integrated System 2007. Bellingham: SPIE, 2007, 6525: 1-9.
[9] MIR I, MAQSOOD A, EISA S A, et al. Optimal morphing-augmented dynamic soaring maneuvers for unmanned air vehicle capable of span and sweep morphologies[J].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79: 17-36. DOI:10.1016/j.ast.2018.05.024
[10] 彭悟宇, 杨涛, 涂建秋, 等. 高超声速变形飞行器翼面变形模式分析[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8, 40(3): 15-21.
PENG W Y, YANG T, TU J Q, et al. Analysis on wing deformation modes of hypersonic morphing aircraft[J]. 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18, 40(3): 15-21. (in Chinese)
[11] 彭悟宇, 杨涛, 王常悦, 等. 高超声速伸缩翼变形飞行器轨迹多目标优化[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9, 41(1): 41-47.
PENG W Y, YANG T, WANG C Y, et al. Trajectory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hypersonic telescopic wing morphing aircraft[J]. 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19, 41(1): 41-47. (in Chinese)
[12] 陈铁彪, 龚旻, 王洪波, 等. 临近空间可变形滑翔飞行器轨迹优化与性能分析[J]. 宇航学报, 2018, 39(9): 944-952.
CHEN T B, GONG M, WANG H B, et al.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near-space morphing glide vehicles[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18, 39(9): 944-952. (in Chinese)
[13] BAO C Y, WANG P, TANG G J. Integrated guidance and control for hypersonic morphing missile based on variable span auxiliary contr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2019, 2019: 1-20.
[14] 储培, 倪昆, 程林, 等. 基于反步滑模的高超声速变体飞行器鲁棒控制[J]. 计算机仿真, 2018, 35(8): 41-45.
CHU P, NI K, CHENG L, et al. Robust control of hypersonic morphing vehicle based on backstepping sliding mode control[J]. Computer Simulation, 2018, 35(8): 41-45. (in Chinese)
[15] SHEN Z J, LU P. Onboard gene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constrained entry trajectories[J].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2003, 26(1): 111-121. DOI:10.2514/2.5021
[16] 王肖, 唐胜景, 祁帅, 等. 带终端高度约束的再入预测校正制导[J]. 战术导弹技术, 2018(4): 70-77.
WANG X, TANG S J, QI S, et al. Predictor-corrector entry guidance with terminal altitude constraint[J]. Tactical Missile Technology, 2018(4): 70-77. (in Chinese)
[17] 徐瑞民. 二元非线性方程组求根的牛顿迭代法[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3(4): 89-91.
XU R M. Newton's method for the nonlinear function of two independent variables[J].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23(4): 89-91. (in Chinese)
[18] XUE S B, LU P. Constrained predictor-corrector entry guidance[J]. 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 2010, 33(4): 1273-1281.


相关话题/控制 过程 设计 飞行器 文献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超高速飞行器平尾大迎角气动弹性特性研究*
    超高速飞行器由于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而具有巨大的军事价值,成为实现“全球快速打击(PGS)”的利器。近年来各航空航天大国将其列为发展重点,进行了广泛研究[1-2],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美国SR-72无人机计划[3]。全动平尾具有操纵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常作为超高速飞行器的气动控制面,靠翼轴末端作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飞机波浪水面迫降过程中极限冲击载荷数值研究*
    随着跨水域飞行航线日益增多,飞机在空中遭遇事故需要执行水上紧急降落任务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有计划的水上紧急着陆被称作水上迫降,执行预定的水上迫降程序,飞机受到的纵向和横向载荷将会落在设计范围内[1-2],同时乘客将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以承受迫降冲击。目前,飞机水上迫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静水面迫降,形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临近空间大气密度扰动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环境的影响*
    20~100km高度范围的临近空间,包含平流层、中间层和低热层区域。该区域不仅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对流层大气活动的影响[1-2]。临近空间大气受大气动力学、辐射和光化学过程等控制,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临近空间大气参量具有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临近空间大气参量的变化不仅存在季节变化、半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串联混电系统优化设计*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是一种结合了多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飞机优势的新型无人飞行器[1]。这类无人机具有较高的巡航效率、较快的飞行速度,以及非常便捷的起降能力,因而可以应付较为复杂的应用场景,是近年来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正在开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有很多,典型的代表有GL-10[2]、Song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一种连翼飞行器气动和飞行力学迭代仿真方法*
    盒式机翼、菱形翼、支撑翼和普朗特构型等都属于连翼布局的范畴[1]。其不同于常规布局的气动力和力矩分布,前后翼之间的气动干扰和机翼系统结构应力分布等特点大大增加了其应用研究的难度。但是,连翼布局独特的气动和结构优势也能为飞机设计师针对特定的飞行任务提供更大的设计空间,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国****对其进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平稳滑翔再入制导律*
    临近空间内的某型升力式高超声速飞行器(LiftingHypersonicVehicle,LHV)相较于传统飞行器,具有航程远、速度快等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再入环境复杂,气动模型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同时面临多飞行约束及动力学方程的强非线性问题,故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再入制导律设计也成为了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小型旋翼无人机潜射控制器设计*
    现代体系作战中,潜艇的侦察距离短、作战隐蔽,常常需要反潜机或其他水面舰艇配合作战。无人机因其具有隐蔽性强、飞行灵活、小巧轻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在海战搜索侦察、对海对空作战上。因此,无人机配合潜艇在作战中执行各类任务是一种很好的方案,也推动了潜射无人机的发展。潜射无人机通过导弹发射管等自主弹射装置,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随机机动模型和落点预测的制导律设计*
    对于非自旋弹体的制导武器,比例制导律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制导律[1-2]。但对于自旋弹体而言,该制导律有可能出现制导性能下降、落点误差增大等问题[3]。为了提高自旋弹体的制导性能,迫击炮弹[4]、制导炮弹[5-8]、火箭弹[9-11]等自旋弹体采用了基于落点预测的制导律。这种制导律一般需要根据弹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输入饱和情形下战斗机大机动动态面控制*
    随着近年来航空科技的不断进步,先进的航空武器装备逐渐成为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大机动飞行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战斗机的突防能力、机动规避能力以及飞行员的空战效率。战斗机在进行大机动飞行时能迅速获得机动性优势进而率先进入攻击位置,对于赢得近距格斗以至最终掌握制空权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在大机动飞行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软式自主空中加油控制策略仿真*
    自主空中加油(AerialAutonomousRefueling,AAR)是在飞行过程中一架飞机向另一架或多架飞机(或直升机)转输燃油的活动,其可以加大飞机航程及作战半径[1]、增加飞机的有效留空时间、提升飞机的有效载重。自出现起,就对提升飞机/直升机的作战效能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已成为有人驾驶飞机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