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多航天器分布式事件触发分组姿态协同控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姿态协同控制是多航天器系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在如航天器编队飞行等领域[1-4]。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这一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当系统内所有航天器的姿态和角速度均达到一致时,称多航天器系统达到了姿态协同。
现有研究从多个方面对多航天器姿态协同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领导-跟随结构的多航天器系统,Cai和Huang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观测器对领导者的状态进行估计,并且对角速度进行了补偿[5],考虑到系统中存在未知参数,进一步构造了分布式的自适应算法以使误差系统稳定[6];此外,针对外部扰动提出了自适应的处理方法[7]。文献[8]在SO(3)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时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并根据航天器之间的相对姿态构造了基于旋转矩阵的控制输入。对于联合连通拓扑上的多航天器系统,Liu和Huang证明了存在一种分布式观测器对目标进行估计[9],Lu和Liu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10],并且在文献[9-10]中,系统拓扑都是有向的。Ma等对联合连通拓扑上的领导-跟随系统,设计了滑模变量和分布式的观测器对跟随者进行估计[11]。对于无领导者的多航天器系统,Huang等同时考虑了执行器故障及饱和约束,并设计了一种补偿方法[12]。文献[13]对带有机械臂的空间机器人,设计了一种卫星基座、姿态与机械臂一体化的控制器。文献[14]对电磁航天器编队悬停问题,构造了包含多个影响因素的不确定系统,对轨道姿态进行解耦,能够实现高精度悬停。
为了节约系统的通信和计算资源,降低航天器间收发信息的频率,事件触发机制被引入到了航天器姿态协同控制方法中[4, 15-17]。在事件触发机制下,需要设计相应的事件触发函数,并且系统内的通信交互仅在事件触发函数被满足时才会执行,于是连续的系统通信被转化为不连续的间断通信,从而显著节约了系统的能源和资源。在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事件触发控制器以处理执行器的故障,并同时考虑了外部扰动。Weng和Yue在领导-跟随结构下,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触发机制,能够通过领导者的状态构造一个凸包,并使所有跟随者的状态收敛到该凸包中[15]。Zhang等在无向拓扑上提出了一种依赖当前状态的控制律,其特别之处在于:触发函数下一次被满足的时刻可以根据航天器的当前状态进行预测[16]。Xu等构造了一种自适应的滑模控制方法,能够引导航天器跟随预先设计的姿态轨迹,并同时考虑了惯性不确定性及外部扰动[17]。针对SAR卫星,Fu等提出了2种带有时滞的基于终端滑模的控制律[18]
大多数现有研究都致力于使多航天器的姿态收敛到某一个确定的时不变或时变的姿态。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多航天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复杂的应用场景中,对航天器的姿态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即要求一部分航天器保持同一姿态,另一部分航天器保持另一姿态。例如,在卫星编队监控目标时,由于它们分布在空间中的不同位置,那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分组,每个分组内部的卫星能够调整自身姿态以实现更好的观测。这种包含多个分组并使每个分组都达到姿态协同的情况称为分组姿态协同。对于这种分组的多航天器系统,文献[19]在无向拓扑上引入了分组一致概念,所设计的控制输入能够使系统渐近达到分组姿态协同,但该研究的结论仅适用于包含2个分组的情况。文献[20]进一步考虑了切换拓扑的情况,通过代换姿态和角速度变量,并对系统Laplacian矩阵进行分解,将分组姿态协同控制问题转化为了稳定性问题,对包含多个分组的多航天器系统构造了控制输入。Weng等对基于SO(3)模型的多分组系统进行了分析,在该研究中,各个分组的领导者能够达到反一致,并且每个分组内的跟随者都能与领导者保持一致,角速度收敛到零[21]。分组姿态协同问题对于多航天器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这一特殊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分组一致[22-24]的概念来解决。分组一致是指:在包含若干个分组的多智能体系统中,每个分组内部智能体的状态都能达到一致,并且不同分组的一致状态是不同的。
由于目前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本文致力于在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解决多航天器分组姿态协同控制问题,从而减轻系统的通信压力。
1 多航天器系统构建 1.1 航天器姿态模型 考虑一个包含N个航天器及s个分组的系统。航天器按顺序标记为1, 2, …, N,分组按照顺序标记为g1, g2, …, gs。每个分组内航天器的数量为ni,并且每个航天器仅能够唯一地被划分到一个分组。采用修正罗德里格斯参数(Modified Rodrigues Parameters, MRP)描述航天器的姿态,以σi(t)∈R3表示航天器的姿态,并以ωi(t)∈R3表示航天器的角速度,于是航天器的姿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可以写为
(1)

式中:ui(t)∈R3为待设计的航天器的控制输入;矩阵JR3×3为航天器的转动惯量,并且本文中假设所有航天器的转动惯量均相同;算子Gi(t)定义为
(2)

式中:I3为3阶单位矩阵。并定义
(3)

对任意一个三维向量x=[x1, x2, x3]T,反对称矩阵x×表示为
(4)

对于分组gk中的航天器i,定义映射Γ(i)=gk
1.2 系统无向拓扑 将航天器视作节点,并且将航天间的双向信息交互视作边,那么多航天器系统可以抽象为无向拓扑为节点组成的集合,ε为边组成的集合。ARN×N为系统的邻接矩阵;A中的元素aij定义为:若节点i和节点j属于同一分组,并且存在一条边连接节点i和节点j,那么ij互为邻居,并令aji=aij=1,否则aji=aij=0。与邻接矩阵A相对应,系统的Laplacian矩阵LRN×N定义为:对角线上的元素lii=,非对角线上的元素为lij=-aij。由于系统内包含多个分组,因此邻接矩阵A和Laplacian矩阵L都可以记作分块矩阵。
对多航天器的无向拓扑,有如下假设。
假设1??每个分组的内部拓扑都是连通的。
假设2??对任意2个分组gigj,若这2个分组间存在边,那么有且仅有一对节点k, lgi和另一对节点m, ngj,使得邻接矩阵中元素akm=aln=1以及akn=alm=-1,即这2个分组满足入度平衡[22]
1.3 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 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是指:对系统中的每一个航天器i,都设计一个触发函数fi(t)。若在某个时刻tki满足fi(t)=0,那么航天器i将被触发,并将其姿态和角速度信息发送给邻居。在非触发时刻,航天器之间不进行通信以节省能源和资源。tki称为航天器i的触发时刻,并且该航天器所有的触发时刻可记为序列t1i, t2i, …。在时间区间[tki, tk+1i)内,控制输入ui(t)为时变值,但仅需考虑航天器自身姿态和角速度的变化。
2 问题描述及主要结果 2.1 控制目的 对于多航天器系统,分组姿态协同的定义如下。
定义1??称多航天器达到分组姿态协同,当且仅当系统内航天器的姿态σi(t)和角速度ωi(t)满足:
(5)

本文的目的在于:在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设计一种控制输入使多航天器达到如式(5)所定义的分组姿态协同。
2.2 控制输入设计 由于式(1)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直接求解分析较为困难,为了降低分析难度,先对式(1)进行转换。受到文献[11]的启发,构造辅助变量si(t)为
(6)

式中:参数μ > 0。同时可以得到
(7)

于是航天器的辅助变量误差ei(t)为
(8)

根据辅助变量si(t)的定义可知
(9)

于是可以对航天器i设计控制输入为
(10)

式中:tkj为航天器j上一次的触发时刻。根据式(10)的形式可知,本文提出的控制输入是不依赖辅助变量的。对航天器i设计触发函数为
(11)

式中:参数η > 0为常数。
2.3 控制定理及分析 根据si(t)的定义可知,当
(12)

成立时,有
(13)

成立,即当变量si(t)达到分组一致时,等价地,多航天器能够达到分组姿态协同。因此,通过分析si(t)的性质可以等价地得到σi(t)和ωi(t)的相关结论。
在上述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给出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多航天器分组姿态控制的相关定理及分析。
定理1??在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若多航天器的通信拓扑满足假设1和假设2,并给定控制输入为式(10),设计航天器的触发函数为式(11),则在控制输入的作用下,多航天器能够渐近达到式(5)定义的分组姿态协同。
证明??选定Lyapunov函数为
(14)

式中:向量s(t)=[s1T(t), s2T(t), …, sNT(t)]T。因此显然有V≥0成立。对Lyapunov函数求导,得到
(15)

将形如式(9)的和控制输入代入式(15),得到
(16)

根据假设2,无向拓扑满足入度平衡,因此
(17)

于是可知
(18)

将式(18)代入式(16),可以改写为
(19)

对式(19)进行化简,得到
(20)

根据辅助误差变量ei(t)的定义,将该误差代入式(20),可以得到
(21)

式中:
(22)

由于无向拓扑的邻接矩阵和Laplacian矩阵都是对称矩阵,即aij=aji,因此有式(23)成立:
(23)

而式(23)意味着式(24)成立:
(24)

从而可以利用式(24)将式(22)改写为
(25)

结合式(21)和式(25)可知,可以写作
(26)

式中:
(27)

对于航天器i,在任意一个触发时刻tki,都有ei(t)=0,并且在时间区间[tki, tk+1i)内,对于任意一个航天器,根据触发函数(11),都有如下不等式成立:
(28)

因此,不等式(28)能够保证在t > 0时总有。在式(20)中,可作如下变换:
(29)

式中:
(30)

于是根据LaSalle不变原理[25],多航天器系统的解将收敛到集合
(31)

中。而式(31)表明,当t→∞时,总有L?I3s(t)=0成立,这意味着对于同一个分组中的航天器ij,有si(t)=sj(t)。因此可知σi(t)=σj(t),并且有,即ωi(t)=ωj(t),此时多航天器达到分组姿态协同。??证毕
注1??通过分析变量si(t)的性质可知,具有形如式(6)的动力特性的系统是渐近稳定的,从而等价地得到多航天器能够渐近达到分组姿态协同的结论。在分析非线性的式(1)时,这种构造辅助变量的方法能够简化分析过程,降低分析难度。
在事件触发机制下,要避免Zeno现象的发生。Zeno现象是指:某一事件在有限的时间区间内发生的次数是无限的。当系统内发生Zeno现象时,说明航天器将被无限次触发,于是航天器间的通信是连续的,无法达到减少通信次数的目的[26],控制输入失效。因此,对于事件触发机制下的控制方法,有必要分析Zeno现象的存在性并避免其发生。对任意一个航天器分析其是否发生Zeno现象,即可推广到整个多航天器系统。
定理2??在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给定航天器的控制输入为式(10),事件触发函数为式(11),则系统内任意一个航天器不会发生Zeno现象。
证明??根据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的定义可知,对于航天器i而言,在任意一次触发时刻tki,其事件触发函数总有fi(tki)=0。在时间区间[tki, tk+1i)内,由于si(tki)和sj(tkj)均为常值,因此对航天器i的事件触发函数fi(t)求导可得
(32)

式中:
(33)

(34)

于是可知
(35)

定义κ
(36)

ttk+1i(-)时,航天器i的触发函数为
(37)

因此定义相邻2次触发的时间间隔为τ,即τ=tk+1i-tki,则
(38)

于是可知τfi(tk+1i(-))/κ > 0,即对于航天器i而言,其相邻2次触发时刻的间隔严格为正,因此航天器i不会发生Zeno现象。??证毕
3 仿真结果与验证 为了验证本文在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提出的控制输入的有效性,构造一个包含9个航天器及2个分组的系统进行仿真。航天器按照顺序标记为1, 2, …, 9,并且航天器1~4组成分组g1,航天器5~9组成分组g2。多航天器的无向拓扑如图 1所示。可以看出,该无向拓扑满足假设1和假设2。
图 1 多航天器的无向拓扑 Fig. 1 Undirected topology of multi-spacecraft
图选项




给定参数μ=3,η=1,并假定所有航天器的转动惯量矩阵JR3×3均为J=I3,仿真时间为100 s,9个航天器的姿态时间响应如图 2所示。其中纵坐标σi1(t)、σi2(t)和σi3(t)的上角标1、2和3表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分量,下角标i为航天器的编号。根据图 2中的结果所示,在2个分组内,航天器的姿态都分别达到了协同,并且2个分组的协同姿态是不同的。最终所有航天器的姿态都保持在2个静态的姿态不再变化。
图 2 航天器在3个分量上的姿态时间响应 Fig. 2 Attitude time response of spacecraft on three components
图选项




航天器的角速度时间响应如图 3所示。纵坐标上角标的意义与图 2中相同。根据图 3中的结果所示,系统中所有航天器的角速度最终都收敛到零,这与图 2中的姿态曲线相吻合。图 2图 3说明,在本文提出的控制输入的作用下,最终多航天器达到静态的分组姿态协同。
图 3 航天器在3个分量上的角速度时间响应 Fig. 3 Angular velocity time response of spacecraft on three components
图选项




下面对文献[16]中不采用事件触发机制的研究进行复现,航天器的姿态时间响应和角速度时间响应分别如图 4图 5所示。图 4图 5中的结果显示,在文献[16]中控制输入的作用下,多航天器也达到了静态的分组姿态协同。
图 4 文献[16]中航天器在3个分量上的姿态时间响应 Fig. 4 Attitude time response of spacecraft on three components in Ref.[16]
图选项




图 5 文献[16]中航天器在3个分量上的角速度时间响应 Fig. 5 Angular velocity time response of spacecraft on three components in Ref.[16]
图选项




在本文的控制方法中,由于每次触发后航天器更新自身的控制输入,将导致在2个相邻的时间区间[tki, tk+1i)和[tk+1i, tk+2i)内,控制输入的值是分段不连续的常值,于是图 3中角速度时间响应的曲线在触发时刻具有较明显的拐点。而文献[16]中不存在切换控制输入的情况,因此图 5中角速度时间响应的曲线表现得更光滑。
引入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的目的在于减少航天器间的通信次数,节约计算和通信资源。对9个航天器的触发次数、最小时间间隔和最大时间间隔进行统计,所得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触发结果统计 Table 1 Statistical triggering result
编号 触发次数 最小时间间隔/s 最大时间间隔/s
1 1 038 1.776 4×10-5 5.558 9
2 870 4.440 9×10-2 5.278 8
3 1 434 5.211 9×10-4 9.953 6
4 1 771 3.041 6×10-3 8.723 3
5 1 203 5.781 4×10-5 14.985 0
6 1 133 1.141 2×10-3 16.095 6
7 895 3.587 2×10-3 8.142 4
8 507 2.224 3×10-2 8.102 8
9 2 469 1.193 5×10-5 0.613 8


表选项






根据表 1中的结果可知,尽管系统内航天器的最小触发时间间隔都较小,但仍然严格大于零,而最大触发时间间隔达到了16.095 6 s。表 1中的结果表明,每个航天器的触发时间间隔与定理2是相吻合的,不会发生Zeno现象。
图 2图 3中对小角度初值的情况进行了仿真,航天器的初始姿态和初始角速度数值较小,并且与2个分组最终的协同姿态和协同角速度接近。下面对大角度初值的情况进行仿真,进一步验证本文设计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图 6图 7中的仿真结果表明,在大角度初值的条件下,2个分组内的航天器的姿态都分别达到了协同,并且所有航天器的角速度都收敛到零,因此多航天器仍然能够达到分组姿态协同。分别对比图 2图 6,以及图 3图 7,可以看出,在大角度初值的情况下,多航天器达到分组姿态协同所需的时间更长,并且由于初始姿态和处置角速度的值较大,2个分组的协同姿态和协同角速度间的差值也更大。
图 6 大角度初值条件下航天器在3个分量上的姿态时间响应 Fig. 6 Attitude time response of spacecraft on three components with large initial angles
图选项




图 7 大角度初值条件下航天器在3个分量上的角速度时间响应 Fig. 7 Angular velocity time response of spacecraft on three components with large initial angles
图选项




仿真结果和对比分析表明,在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本文提出的控制输入是有效的。
4 结论 本文在分布式事件触发机制下研究了多航天器分组姿态协同控制问题。具体结论如下:
1) 考虑了包含多个分组的多航天器系统,采用MRP描述航天器的姿态,通过构造辅助变量,设计了分布式的控制输入,并且控制输入不依赖辅助变量;航天器的事件触发函数中仅需要邻居的辅助变量信息,因此也是分布式的。
2) 假设2引入了入度平衡的概念,结合代数图论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说明了建立在si(t)上的系统能够渐近达到分组一致,从而等价地得到多航天器渐近达到分组姿态协同的结论,并说明了系统不会发生Zeno现象。
3) 仿真结果以及与现有文献的对比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输入能够使多航天器达到静态的分组姿态协同,并且每个航天器的最小触发时间间隔都严格为正,与定理2相吻合。
由于本文考虑的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为理想状态,后续将进一步考虑更复杂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LIANG H Z, SUN Z W, WANG J Y. Robust decentralized attitude control of spacecraft formations under time-varying topologies, model uncertainties and disturbances[J]. Acta Astronautica, 2012, 81(2): 445-455. DOI:10.1016/j.actaastro.2012.08.017
[2] SHASTI B, ALASTY A, ASSADIAN N. Robust distributed control of spacecraft formation flying with adaptive network topology[J]. Acta Astronautica, 2017, 136(7): 281-296.
[3] 蔡光斌, 闫杰, 赵玉山, 等. 具有随机多跳时变时延的多航天器协同编队姿态一致性[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8, 35(10): 1415-1421.
CAI G B, YAN J, ZHAO Y S, et al. Attitude consensus of multi-spacecraft cooperative formation with stochastic multi-hop time-varying delay[J].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2018, 35(10): 1415-1421. (in Chinese)
[4] YI H, LIU M, LI M. Event-triggered fault tolerant control for spacecraft formation attitude synchronization with limited data communi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ol, 2019, 48(7): 97-103.
[5] CAI H, HUANG J. Leader-following attitude consensus of multiple rigid body systems by attitude feedback control[J]. Automatica, 2016, 69(7): 87-92.
[6] CAI H, HUANG J. Leader-following adaptive consensus of multiple rigid spacecraft systems[J].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6, 59(1): 1-13. DOI:10.1007/s11432-015-5442-3/email/correspondent/c1/new
[7] CAI H, HUANG J. Leader-following attitude consensus of multiple uncertain systems subject to external disturb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 Nonlinear Control, 2017, 27(5): 742-760.
[8] 马鸣宇, 董朝阳, 王青, 等. 基于时变增益ESO的多航天器SO(3)姿态协同控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8, 44(9): 1797-1807.
MA M Y, DONG C Y, WANG Q, et al. Cooperative attitude control on SO(3) for multiple spacecraft with time-varying gain ESO[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8, 44(9): 1797-1807. (in Chinese)
[9] LIU T, HUANG J. Leader-following attitude consensus of multiple rigid body systems subject to jointly connected switching networks[J]. Automatica, 2018, 92(6): 63-71.
[10] LU M, LIU L. Leader-following attitude consensus of multiple rigid spacecraft systems under switching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2019, 2020, 65(2): 839-845.
[11] MA L, WANG S C, MIN H B, et al. Distributed attitude consensus for multiple rigid spacecraft under jointly connected awitching toplogies[J]. Journal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 2016: 63-71.
[12] HUANG D, WANG Q, DUAN Z. Distributed attitude control for multiple flexible spacecraft under actuator failures and saturation[J]. Nonlinear Dynamics, 2017, 88(1): 529-546. DOI:10.1007/s11071-016-3258-3
[13] 张亚博, 师鹏, 张皓, 等. 电磁航天器编队悬停鲁棒协同控制方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9, 45(2): 388-397.
ZHANG Y B, SHI P, ZHANG H, et al. A robust coordinated control method for hovering of electromagnetic spacecraft form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9, 45(2): 388-397. (in Chinese)
[14] 魏春岭, 袁泉, 张军, 等. 空间多体系统轨道姿态及机械臂一体化控制[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0, 46(2): 252-258.
WEI C L, YUAN Q, ZHANG J, et al. Integrated orbit, attitude and manipulator control of space multi-body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20, 46(2): 252-258. (in Chinese)
[15] WENG S, YUE D. Distributed event-triggered cooperative attitude control of multiple rigid bodies with leader-follower architec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6, 47(3): 631-643. DOI:10.1080/00207721.2014.891777
[16] ZHANG C X, WANG J H, SUN R. Multi-spacecraft attitude cooperative control using model-based event-triggered methodology[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18, 62(9): 2620-2630. DOI:10.1016/j.asr.2018.07.019
[17] XU C, WU B L, CAO X B, et al. Distributed adaptive event-triggered control for attitude synchronization of multiple spacecraft[J]. Nonlinear Dynamics, 2019, 95(3): 2625-2638. DOI:10.1007/s11071-018-4706-z
[18] FU J B, LIU M, LIU H Y, et al. Coordinated attitude control fo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tellites with quat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la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2019, 17(23): 1770-1780. DOI:10.1007/s12555-018-0788-0
[19] 周绍磊, 王帅磊, 刘伟, 等. 基于分组一致性的刚体集群姿态协同控制[J].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20, 50(5): 493-505.
ZHOU S L, WANG S L, LIU W, et al. Cooperative attitude control in rigid body swarms based on group consensus[J]. 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 2020, 50(5): 493-505. (in Chinese)
[20] 周绍磊, 王帅磊, 刘伟. 有向切换拓扑条件下多航天器分组姿态协同控制[J/OL]. 控制与决策, 2020: 1-9[2020-07-19]. https://doi.org/10.13195/j.kzyjc.2020.0311.
ZHOU S L.WANG S L, LIU W.Group attitude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spacecraft with directed switching topologies[J/OL].Control and Decision, 2020: 1-9[2020-07-19].https://doi.org/10.13195/j.kzyjc.2020.0311 (in Chinese).
[21] WENG S X, YUE D, XIE X P, et al. Distributed event-triggered cooperative attitude control of multiple groups of rigid bodies on manifold SO(3)[J].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6, 370(11): 636-649.
[22] YU J Y, WANG L. Group consensus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directed information exchan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2, 43(2): 334-348. DOI:10.1080/00207721.2010.496056
[23] SHANG Y L. Group consensus of multi-agent systems in directed networks with noises and time delay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5, 46(14): 2481-2492. DOI:10.1080/00207721.2013.862582
[24] HUANG J, WEN G Y, PENG Z X, et al. Group consensus with reference states for heterogeneous multiagent systems via pinning contr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2019, 17(1): 1096-1106. DOI:10.1007/s12555-017-0706-x
[25] KHALIL K H. Nonlinear systems[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2002: 128.
[26] 王智鹏, 郭凤至, 孙兆伟, 等. 事件驱动的卫星编队姿态分布式协同控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8, 50(10): 41-47.
WANG Z P, GUO F Z, SUN Z W, et al. Event-triggered distributed attitude coordination control of satellite formation[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8, 50(10): 41-47. (in Chinese)


相关话题/控制 系统 设计 文献 航天器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双向电机驱动的四旋翼机动飞行控制*
    以四旋翼飞行器(QUAV)为代表的多旋翼飞行器由于其机械结构简单、动力学易于分析的特点,被广泛研究。但是四旋翼是典型的欠驱动系统,机动性能较为欠缺。因此,如何提高四旋翼的机动性是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也是提升其应用范围的重要研究热点。四旋翼的动力组件主要由电机、电子调速器(简称电调)与桨叶组成。在飞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节点连通度的水下通信系统生存性研究*
    在水下通信系统中,生存性对于系统整体意义较为重要。系统被攻击、存在故障及意外事件等指一切潜在的破坏性事件,或蓄意攻击,或意外事件,所以在生存性的定义中对这类事件的类型不进行区分和细化。现代网络生存性[1-5]问题如此重要,己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家从政府到研究部门的重视。美国在1997年提交给总统的“保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寒鸦配对交互行为的无人机集群编队控制*
    无人机(UnmannedAerialVehicle,UAV)具有风险小、成本低、环境适应力强等优点,在民用和军事任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单个无人机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无法执行大规模任务,为适应新的任务需求,多无人机集群逐渐成为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多机相互协作,可实现单机资源的充分利用,完成更为复杂的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事件触发机制下的充液航天器姿态控制*
    液体燃料以其经济、可靠等优势,在航天运载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而航天器执行的空间任务周期更长、要求更高,对液体燃料的需求量也就更多。部分充满的液体燃料随着航天器的机动而发生晃动,晃动的液体燃料一方面影响充液航天器的转动惯量,另一方面对系统产生干扰力、力矩,导致航天器任务的执行失败,甚至引发航天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飞行器栖落机动的轨迹跟踪控制及吸引域优化计算*
    在自然界中,大型鸟类通过拉大飞行迎角来实现快速、准确的降落,将这种降落方式称为栖落机动。如果固定翼飞行器可以模仿大型鸟类进行栖落机动,即拉大飞行迎角、快速降低飞行速度并最终栖落在目标区域,那么将极大地扩展其应用场合[1-3]。栖落机动不但能保留固定翼飞行器在续航时间、飞行范围和速度等方面的优势,还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封闭式仿生螺旋缠绕软体夹持器的设计与研究*
    末端夹持装置是机器人执行抓取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刚性夹持器不具备通用性,要实现自适应抓取,则需要复杂的结构和控制,且容易造成接触损伤。而现代工业生产中,产品呈现形状尺寸多样化,并且在农业和食品行业等特殊领域,其操作对象具有质地柔软、易损坏、尺寸不一等特点[1-3],传统的刚性夹持器已不能满足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非线性移动路径跟踪及着舰控制应用*
    航母不仅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也是海军现代化的象征,航母战斗力集中体现在所装载的舰载机上。着舰控制问题是航母/舰载机领域的关键问题。由于舰载机着舰受到甲板长度及舰尾流等因素影响,使其难度远高于陆基飞机,早期只有在白天理想环境下才能实现安全有效着舰。针对美国海军在1964年间进行的25万次固定翼飞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升力体式浮升混合飞艇多学科设计优化*
    随着全球贸易的增长,特别是互联网商务的快速发展,全球货运市场日益扩大。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货轮运输具有较低的成本,其占有世界远洋集装箱运输99%的市场,仅当对速度有较高要求时才采用运输机运输[1]。浮升混合飞艇兼顾重于空气的飞行器(HTA)和轻于空气的飞行器(LTA)的特点,将飞艇艇体设计成具有高升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不确定理论下竞争失效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在许多复杂系统中,设备同时遭受了内部的自然退化和外部的随机冲击[1]。这种模型的可靠性已经有很多****在研究,Wei和Ronald[2]分析了系统经历相互独立的灾难性失效和退化过程,Li和Pham[3]研究了系统遭受随机冲击和2种退化过程失效模型的可靠性,Wang等[4]研究了相依竞争失效过程的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含间隙非线性二元翼段的系统辨识*
    间隙非线性是一类重要的结构非线性,主要存在于具有相对运动的不同结构部件连接处[1]。实际结构在加工装配过程中可能由于误差和公差,其接触表面往往会存在间隙;另外,在运行中结构的失效或松动也可能产生间隙。间隙非线性的存在使得结构表现出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如超临界Hopf分岔和亚临界Hopf分岔[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