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共设6个议题,即:国家级一流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翻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汉译外翻译理论与实践 ;口译研究与教学;全国翻译专业硕士评估指标体系解读与翻译硕士建设,以及翻译技术:研究与教学。针对每个议题,论坛邀请本领域2位知名****作主旨报告,同时安排主持人和点评人对报告内容作进一步阐释和解读。出席论坛的正式代表共计80余人,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家高校、学术刊物以及语言服务企业等机构。校学科办谢琼副处长、高级翻译学院党委副书记蔡坚和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了论坛活动。

校长计金标出席论坛并致辞
校长计金标出席论坛并致辞,对各位专家、****克服困难赴会深表敬意与感谢,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二外翻译学科、专业的历史、优势、特色以及近期在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赵军峰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致以衷心的祝贺,希望论坛能够深入讨论翻译教育在新冠疫情的冲击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下的未来之路。论坛开幕式由我校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司显柱主持,他阐述了召开论坛的背景、意义,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组织形式和赴会领导、嘉宾。

《中国翻译》杂志杨平主编发言
24日上午开幕式后安排了4场主旨报告。聚焦“翻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议题,《中国翻译》杂志杨平主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了中国政治话语的构成特点,翻译基本原则、翻译工作模式,以及中国政治话语国际传播理念、规律和策略;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以毛泽东诗词翻译为例,论述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国家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互鉴。针对“口译研究与教学”,华中科技大学许明武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口译观摩教学法的使用效果及其对口译学习的积极影响和现存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则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提出了中国口译研究未来的重点方向或话题。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发言
24日下午,论坛集中研讨“全国翻译硕士评估指标体系解读与MTI建设” 和“国家级一流翻译本科专业建设”议题。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MTI教育的理念和原则需要“以一贯之”,既要夯实作为 “基石”的师资建设,也要重视作为“顶石”的学位论文和实践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针对MTI毕业实践报告中理论使用不当的普遍现象,提出应该通过制度设计在教学管理层面堵住问题产生的根源。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认为,在技术赋能和学科融合的后疫情时代和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教育需要树立分工合作、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对接职业化与市场化对翻译人才的新需求。
25日上午安排5场主旨报告,涉及3个议题。《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继续就国家级一流本科翻译专业建设”阐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提出在不断摸索翻译专业发展前行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几对重要的关系,如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翻译理论素养与翻译实践技能、人工翻译与机辅翻译、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等。

高级翻译学院司显柱教授发言
在“翻译技术研究与教学”主题下,西安外国语大学赵毅慧副教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副教授分别报告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口译与笔译技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认为技术能力是新时期翻译能力的重要构成维度。围绕“翻译课程思政建设”,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提出语言、主体和事件是翻译课程思政的三大价值要素,他并以《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课程为例,探究了翻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我校高级翻译学院司显柱教授认为翻译教学话语同时具有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翻译课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也要“立德树人”。他以“英中笔译基础”课程为例论述了如何在翻译教学中践行思政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做点评
针对以上12场主旨报告,论坛还邀请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文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徐珺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主编陈勇教授,《中国外语》副主编常少华主任,浙江外国语学院蒙兴灿教授,大连外国大学李春姬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勇教授,吉林外国语大学谢旭升教授,陕西科技大学李稳敏教授,闽江学院陈洪富教授,以及河南工业大学焦丹教授等做了精彩点评,启发了与会代表对相关论题的进一步思考。
在完成所有议程之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执行主编周长银教授宣布论坛胜利闭幕。

参会专家合影
我校翻译专业继2019年获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后,今年又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此背景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举办此次论坛十分必要、恰逢其时。论坛规格高、研讨深入、成果丰硕,对推动我校翻译专业与学科建设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