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促使全国的全国教育系统迅速行动,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在线教学。在国家教育部门应对疫情“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角吹响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迅速行动,将在线教学作为全校一盘棋统筹,并积极推出了一批代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慕课,以高效行动实现了知识沟通世界,向师生传递了战“疫”信心。
近几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及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推进各类型课程建设、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疫情催化教育求变,催生了新的教学实践,重构了教学环境与方式,加速了智慧教育体系化。为了让师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在线课程建设情况,BISU对话特邀请教务处长曲鑫教授,分享学校在线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记者:曲鑫处长您好,学校最新出台的《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打破了院系、学科间的壁垒,推进专业课程向全校开放,实行“外语类专业与非外语类专业”双轨培养,保证各专业同学们的复语、复合发展。您可以具体谈谈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是如何为“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保驾护航的?
曲鑫: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全面保障《2020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一是在课程建设体系上,学校以“内嵌-外生”为切入点,以“外语+专业”为培养路径,一方面在学生主修专业课程体系内,设置有一定学分数的跨专业复合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在学生主修专业外,建立了包括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两大类的线上和线下课程的跨专业复合学习课程资源库,按照学期开课计划供学生自主选择修读。二是在课程建设质量上,学校遵循整合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质量的原则,打破专业壁垒,集中优势资源,根据跨专业培养教学实际,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和学分设置,凸显“外语+专业”优势与复合培养特色。三是在课程建设实施上,学校秉承“建以至用”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平均每学年开设800余门跨专业复合线下或线上课程,以供全校四个年级学生进行跨专业复合学习。以2020届毕业生(2016级本科生)为例,500人获得双学位证书,177人获得辅修证书,合计677名,占本科毕业生的43%。
记者:新科技革命引发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识变、应变、求变”成为共识,“变革、融合、创新”成为趋势。在瞬息万变的技术革新背景下,作为一所外国语高校,请您谈谈学校在在线课程建设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曲鑫: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正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因时而变。一方面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推动教育理念创新,推动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更好地顺应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满足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自主规划学业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学习群体的受益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教育体系。

校长计金标教授领衔的全英文慕课《中国税法概论》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
围绕高校信息化建设,学校积极借助“互联网+”、“智慧+”教育模式,坚持“双向统筹”和“建以致用”原则,持续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促进自建课程和引入课程 “双升级”,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加强校内在线课程建设,围绕一流专业核心课程、跨专业复合学习课程、以及中国国情课程和“一带一路”课程,形成搭配合理、融合得当、具有二外特色的在线课程群。二是加强优质在线课程引进,结合学校自建课程建设进度,学校先后从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超星、智慧树和高校外语慕课联盟等国内优质在线教育平台,遴选引进通识选修慕课,跨专业复合非外语类在线课程、跨专业复合外语类在线课程,作为跨专业复合学习资源,与自建在线课程形成互补,满足大规模学生跨专业复合学习需求。三是加强在线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学校陆续制定出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建设的意见》、《关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文件,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具体完备的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和激励机制,保障并促进教师建好在线课、用好在线课,学生学好在线课。




可以说,通过在线课程建设,不仅助力完善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更为优质外语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在线教学贡献二外力量。同时,教师队伍通过在线课程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和信息技术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和经验价值的“二外特色教育教学模式”。
记者:过去一年,学校将在线课程建设作为“新基建”工程予以重点投入,在推进在线课程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曲鑫:学校对在线课程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是由学校党委重点部署,由计金标校长主抓并示范带动开展的一项工作。2020年,学校以“新基建”工程为引领,紧抓“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发展机遇。为集中力量进行在线课程建设,学校先后两次召开校级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推进会,跟踪了解在线课程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学校持续跟进课程建设进度,以周为单位对进度进行监控,及时督促推进;同时组织开展了多轮次、全方位的在线课程建设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指导和帮助老师更快更好地适应这种信息化、数字化、“智慧+”的课程建设。
记者:有****认为,线上教育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教育。学校未来在打造具有二外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流课程方面如何持续发力?
曲鑫:实践证明,在线教育为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资源紧缺等瓶颈问题提供了无限可能,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注入了持续动力,是推动教育方式变革的又一重要历史机遇。因此,在线教育既是“战疫行动”的应急之举,也是“教育革命”的当务之急,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之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线上线下相衔接、相融合已经成为教学运行新常态。同时,当前课程建设依然需要回应诸多挑战,新文科建设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取得新突破,教学内容上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现学科前沿知识,教学需要回应多层面的师生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掀起颠覆性的课堂教学革命。在这种必然趋势下,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必须“提高认识、看清趋势、抢抓机遇、适应变革”。
一是学校将继续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大本科课程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本科课程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理念创新、内容创新,着力打造更多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学校将持续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工作,紧抓“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这一国家教育战略发展机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在线课程,把在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和成果认定工作机制化制度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实际。三是将通过立项,扶持、推进混合式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智慧+”学习体验。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利用学校已建成的在线课程资源或国内外相关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努力打造具有二外特色、培育国际化人才的一流课程。


外研之声介绍我校多语种在线课程建设创新与应用创新(左图)、混合式课程设计实践(右图)
记者:学校大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为同学们创造了复合学习的条件。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在线课程建设的建议和意见,师生们能够通过哪些渠道进行反馈?教务部门能够提供哪些帮助和服务?
曲鑫:教务处以服务育人为宗旨,坚持服务的规范化、便捷性、精细度和温暖感。目前教务处建有教学管理副院长(主任)工作微信群、教学秘书工作微信群,用以沟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事宜;建有“北二外教务处”微信公众号,用以发布温馨提示、工作通知、活动报道、培训辅导等信息,方便广大师生随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动态;开放教务处公共邮箱(jiaowuchu@bisu.edu.cn),供全校师生反馈意见建议;初步形成8411(教学运行)、8975(学籍学历)、8284(质量监控)、8006(教务处办公室、考试中心)等多层次、全口径的业务科室办公电话咨询渠道。欢迎广大师生通过上述渠道向教务处反馈关于在线课程建设和学习的建议和意见,教务处会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详细解答相关咨询问题,充分吸纳相关意见建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