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能源系动力工程领域(代码:085206)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学科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方法和手段,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二、学制: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热能工程及热工与动力系统研究所模块
|
1.新能源及先进能源系统 |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高效综合利用;替代燃料;氢能制备与利用;生物质高效燃烧;生物质气化及液化制取清洁燃料;煤或生物质的制氢;热化学方法制氢;近零排放与低碳先进能源系统;高效催化剂;分级综合利用系统;热电联产与节能;风力发电 |
2.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 |
洁净煤技术;煤的高效洁净燃烧;大型电站锅炉设计与优化运行;以发电为主的煤分级转化、多级利用与近零排放;液体及气体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代用燃料高效清洁利用;流化床燃烧、气化理论;流化床锅炉设计与优化运行 |
|
3.低品位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
循环经济学;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高效利用;废弃物热处置理论与技术;电子垃圾回收与处置;余热综合利用;低品质矿产资源品位提升;废渣含钒、铝、硅等有价元素的提取与资源化,低温余热利用, |
|
4.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生成、迁移、测量及控制 |
能源环境一体化;能源利用过程污染物控制;微量有毒有害物质生成和迁移规律;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理论与技术;污染物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温室气体回收与控制 |
|
5.先进测量理论与方法 |
先进燃烧测量诊断理论与技术;场参数激光测量;反应流动燃烧测量与控制;反应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汽液、气固两相流测量 |
|
6.多相复杂反应系统中的理论模拟和数值试验 |
基于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的过程优化设计运行;多相复杂反应系统湍流运动的直接数值模拟;大型并行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 |
|
7.能源经济政策与战略 |
可持续能源;能源经济政策;能源规划与战略;能源经济管理;系统过程节能;企业能源审计;节能评估 |
|
8.动力设备的状态监测理论与技术 |
旋转机械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轮机转子寿命管理;汽轮机、燃气轮机状态维修 |
|
9.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 |
微电子冷却系统;低温差大热流换热理论与技术;先进换热元件和装置设计与应用理论;流动与传热数学建模与计算;可再生能源基础研究 |
|
10.动力装备的数字化设计 |
动力装备的结构强度研究,大型汽轮机设计与运行优化;工业汽轮机数字化快速设计技术,叶轮机械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与性能优化 |
|
11.发电厂的控制系统与控制策略 |
发电厂热力过程的优化控制理论、技术与控制策略 |
|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模块 |
1.建筑节能 |
冷(热)源系统与节能;载冷(热)系统与节能;末端系统与节能;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能量回收、利用和控制;制冷空调节能技术;蓄能空调技术;除湿空调技术;余热综合利用;可再生(持续)能源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水热能与空气能的高效分级综合利用;能源环境一体化技术;企业能源审计;节能评估 |
2.新能源与制冷系统 |
太阳能制冷及相关复合式制冷技术;太阳能及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能、核能系统中相关冷却技术;城乡规模化沼气回收技术;煤层气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天然气回收技术;液化天然气、液氢高效储存和输运;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相关政策研究等 |
|
3.高效制冷循环和新工质 |
纯工质与混合工质压缩制冷循环;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混合工质吸收制冷循环;扩散吸收制冷循环;吸附式制冷循环;蒸汽喷射式制冷;热电制冷;复合制冷循环;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热泵;混合工质热泵;热泵热水器;自然工质和低GWP混合工质开发;新吸收工质对的开发;新吸附工质对的开发;绿色环保制冷与低温工质热物性的研究。温室气体回收与控制; |
|
4.现代低温技术及应用 |
交变流动高效热功转换机理;高效回热机理研究;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在低温制冷技术中的应用;大科学工程中低温制冷技术;低温系统集成技术;超高真空技术;超导应用技术;低温系统小型化、微型化技术;液氦温区低温制冷技术;热声发动机与热声制冷机技术;长寿命高效线性压缩机技术等 |
|
5.低温生物与医疗器械 |
生物材料的低温保存与复苏;生物材料中的热质传递机理,生物材料的冷冻干燥保存;低温治疗器械;低温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文物等珍贵物品的冷冻干燥保存;冷冻干燥法纳米材料制备 |
|
6.食品冷链技术 |
先进食品品质冷藏、冻藏技术;先进食品冷却、冷冻以及冷冻干燥技术;先进食品品质冷冻改善技术;食品冷链中关键数据实时采集与监控技术;食品冷链的管理体系建设及其优化与集成。 |
|
7.气体液化与分离 |
超大型空分流程;高精度混合工质热物性;天然气/石油气液化流程;煤层气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低温液体储运系统;低温绝热技术;LNG冷能回收及其梯级利用;低温传热强化技术;低温泵阀技术等 |
|
8.制冷与的低温先进测量与自动化 |
自动化数据采集与控制;工质成分检测与控制;无损监测技术;极端环境测量方法;文物保存等微环境控制技术; |
|
9.分布式能源系统 |
余热驱动制冷/热泵技术,蓄冷/蓄热技术,热电冷三联供经济分析与系统优化,多能源互补系统集成 |
|
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模块 |
1.车用动力能源清洁利用与多元化 |
LPG缸内直喷燃烧技术;车用氢燃料发动机技术;CNG-柴油/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技术;CNG发动机燃烧优化控制技术;小型CNG/LPG发电机组技术;低温发动机和气动汽车技术。 |
2. 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 |
内燃机燃烧激励特性和燃烧噪声特性的研究;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源识别技术;汽车与发动机结构动态响应及表面辐射噪声特性;汽车与发动机振动隔离和噪声屏蔽理论与策略;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主动控制理论与策略。 |
|
3.发动机及车辆零部件可靠性设计理论与试验方法 |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零部件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基于统计学分析的零部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研究和试验系统开发;结构与材料热冲击与热疲劳问题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零部件疲劳失效预警机制研究。 |
|
4. 内燃机传热及车辆热管理 |
发动机流固耦合传热问题的数值仿真研究; 发动机热平衡试验方法及测试系统研究;车用热交换器流动传热问题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车辆冷却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匹配技术研究;车用智能冷却系统开发;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制与车用技术研究。 |
|
5. 汽车及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
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发;基于模型的发动机控制技术研究;汽油机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高压共轨柴油机控制技术研究;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开发。 |
|
6. 发动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
基于CAX技术的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数字化样机柔性建模与系统参数识别技术;数字化样机摩擦副分析与设计理论;数字化样机材料和结构阻尼特性的研究;产品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 |
四、课程学习要求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学时 |
上课 学期 |
备 注 |
公共课 |
0520001 |
硕士生英语 |
2 |
32 |
秋或冬 |
学位课 |
0420001 |
自然辩证法 |
2 |
32 |
秋或冬 |
学位课 |
|
0220002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24 |
秋或冬 |
学位课 |
|
|
公共素质类课程至少选修1学分 |
1 |
|
任意 |
选修课 |
|
专业学位课 |
0821063 |
高等传热学 |
2 |
32 |
秋 |
学位课 |
2741001 |
学科前沿选论 |
2 |
32 |
秋 |
学位课 |
|
0821062 |
高等流体力学 |
2 |
32 |
秋 |
至少选6学分 |
|
0821064 |
现代热物理测试理论与技术 |
2 |
32 |
秋 |
||
0821065 |
动力工程数值计算 |
2 |
32 |
秋 |
||
0821066 |
高等工程热力学 |
2 |
32 |
秋 |
||
0821074 |
现代控制理论 |
2 |
32 |
秋 |
||
0821079 |
内燃机测试理论与技术 |
2 |
32 |
秋 |
||
0821084 |
制冷与低温系统计算机分析 |
2 |
32 |
冬 |
||
2721001 |
能源环境系统的化学原理 |
2 |
32 |
春 |
||
专业选修课 |
0821067 |
高等燃烧学 |
2 |
32 |
秋 |
热能工程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9学分 |
0823069 |
低污染燃烧理论与技术 |
2 |
32 |
冬 |
||
0823071 |
煤粉燃烧 |
2 |
32 |
冬 |
||
0823072 |
煤气化理论及综合利用技术 |
2 |
32 |
冬 |
||
0823073 |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
2 |
32 |
冬 |
||
0823091 |
能源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2 |
32 |
冬 |
||
0823093 |
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
2 |
32 |
冬 |
||
0823095 |
煤和生物质气化理论及综合利用技术(浙江大学示范课程) |
2 |
32 |
冬 |
||
2723005 |
现代分析测试实验 |
2 |
32 |
春 |
||
2723002 |
试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
2 |
32 |
春 |
||
2723006 |
能源科学与技术展望 |
2 |
32 |
秋 |
||
2723007 |
燃煤发电过程节能与低碳技术 |
2 |
32 |
春 |
||
0823070 |
余热利用基础 |
2 |
32 |
冬 |
热工与动力系统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9学分 |
|
0823075 |
电厂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 |
2 |
32 |
冬 |
||
0823076 |
大型汽轮机的优化运行 |
2 |
32 |
冬 |
||
0823077 |
单片微机应用技术 |
2 |
32 |
冬 |
||
0823092 |
太阳能热利用基础 |
2 |
32 |
冬 |
||
0823085 |
传热过程的熵分析 |
2 |
32 |
冬 |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9学分 |
|
0823087 |
最新低温制冷技术 |
2 |
32 |
冬 |
||
0823088 |
低温传热学 |
2 |
32 |
冬 |
||
0823089 |
制冷低温试验技术 |
2 |
32 |
冬 |
||
0823090 |
室内空气品质及控制 |
2 |
32 |
春 |
||
2723010 |
输送现象建模 |
2 |
32 |
秋 |
||
2723008 |
低品位热转换与利用 |
2 |
32 |
秋 |
||
2723011 |
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 |
2 |
32 |
秋 |
||
2723009 |
流体热物性推算 |
2 |
32 |
秋 |
||
0823080 |
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分析 |
2 |
32 |
冬 |
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9学 |
|
0823081 |
发动机状态监测与分析 |
2 |
32 |
冬 |
||
0823051 |
汽车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
2 |
32 |
冬 |
||
0823082 |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
2 |
32 |
冬 |
||
0821050 |
汽车及发动机控制工程学导论 |
2 |
32 |
秋 |
||
0000998 |
选修相关学科课程(机械、电气、控制、热能等学科的硕士专业选修课) |
|
|
秋冬春夏 |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
在学期间保证半年(应届一年)实践教学,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2、读书报告要求:
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题报告要求对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4、专业外语要求:
5、发表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法研究、工程软件或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