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8
1996年,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了研究生挂职锻炼制度,经过10年来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需求与参与两旺的人才挂职锻炼模式,开创了产学研政合作的新途径,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挂职的研究生至今已达1430余人,目前每年选派规模为200人左右。挂职锻炼基地几乎遍及浙江全省各地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以课题作为挂职锻炼的主要工作任务 确保工作成效
研究生挂职锻炼的时间为半年,集中实施时间至少为一个月,一般安排暑期或寒假。为保证工作成效,学校与各挂职基地达成一致,研究生挂职期间,主要是利用专业特长,以完成挂职单位提出的比较适中的项目或课题为主要工作任务,并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确保挂职锻炼的科学与规范。挂职研究生要对岗位工作进行前期调研,由指导老师召集本团队全体挂职研究生,就各自挂职期间承担的主要项目或课题的工作思路和计划进行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多学科交叉的优势。
二、选派教师参与指导 提高挂职锻炼工作的质量
学校面向挂职研究生开设了《社会调查》、《科技服务》两门课,引导挂职研究生尽快进入角色。为了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参加挂职锻炼工作,学校从研究生院、校部机关和各学院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有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管理干部担任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每个基地配备1名,主要负责本基地挂职锻炼研究生的选拔、上岗培训、联络、考查和总结评比等工作。每年研究生挂职锻炼中期,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都会深入到各基地,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每学年的挂职锻炼结束后,都要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从设岗单位、挂职研究生、指导老师等不同角度开展交流。
三、加强基地建设 为研究生挂职锻炼提供平台
浙大在衢州市、余姚市、建德市、海宁市、杭州市西湖区、舟山市、浙江传化化学集团等地方和企业建立了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基地数量目前动态保持在20个左右。学校与地方联合在每个基地设立工作办公室,地方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或科技局派专人负责挂职锻炼的联络工作。地方政府或企业投入一定的经费保证基地的运转,研究生在挂职期间的食宿行费用由挂职单位承担,保障了挂职锻炼工作持续稳定地开展。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激发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
考核的依据是工作业绩、设岗单位的评价、挂职研究生的工作考核表、挂职锻炼总结或调查报告。挂职结束后,研究生必须递交个人小结、考核表和调研报告,学校根据挂职单位的反映、个人小结材料、指导教师意见等情况,对每位挂职研究生进行考核,按照不合格、合格、优秀评定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学校主管部门会同任职单位颁发挂职锻炼任职证书,学校按“助管”标准发给挂职津贴;挂职锻炼材料归入研究生本人档案;优先参评全校性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同时,将挂职锻炼作为一门选修课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考核合格可以获得1个学分。挂职地方也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奖励。
挂职锻炼不仅使研究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2003年在杭州市江干区建设局挂职的杜文风同学经过挨家挨户走访,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高质量的《平改坡工程调研报告》,为住人式平改坡工程技术领域存在的七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2005年到贵州遵义挂职的9位研究生通过开展广泛调研,出色地参与了遵义市及下辖区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订,得到了当地领导的高度评价。
挂职锻炼也为地方和高校架起交流与合作的桥梁,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政合作途径。据粗略统计,通过挂职,学校与挂职单位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总金额达6000多万元,还联合建立了多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