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计量学院中国哲学(010102)培养方案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3-15

 (更新日期:2013726日)

 

 

一、学科简介

中国哲学学科硕士点设立于2006年,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被评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4人,拥有博士学位17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本学科依托中国哲学硕士点、佛教与江浙文化校级研究中心、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中心、浙江省儒学学会高校分会秘书处等学术机构,以中国语言文化系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一个工科特色鲜明的学校,于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杭州,研究、弘扬中国哲学与文化,力求能追本溯源,传承创新。近几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项目2项,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哲学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学位获得者可从事党政机关、经济部门、文教事业、社会工作等部门和领域的实际工作。

    三、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的学科。我校中国哲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佛教哲学与文化

    本方向以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逻辑为核心,重点对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思想与源流进行研究,关注佛教思想与信仰在本地域的流传与影响,特别是佛教文化在江浙地域流布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化冲突、振荡、调适、吸收、融合等现象。

    2、宋明哲学

    本方向是以宋明理学为核心来展开相关的学术研究。从横向看,宋明理学构成了当时各种社会思想必须要予以回应的对象。从纵向看,宋明理学实际上涵盖了两宋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进程,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3、 中国哲学与地方文化建设(含企业文化)。

    本方向研究以近现代人物思想研究、社会思潮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为中心,揭示近现代中西哲学的交流、会通的过程,并彰显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义。本方向主要研究以浙江传统文化和当代浙江精神的关联为基础,发掘当代浙江经济发展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特色,并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可根据研究生实际学习情况浮动,最长不超过4年。

    五、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不少于 16 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 8 学分,必修环节  4 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28 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考核

方式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学分要求

学位课

公共

必修课

201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考试

1

马院

必修8学分

20110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考试

1

马院

121104

英语(一)[1]

32

2

考试

1

外语学院

121105

英语(二)

32

2

考试

1、2

外语学院

511106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16

1

考查

1

图书馆等

学科

基础课

111301

哲学导论

32

2

考试

1

人文学院

必修2学分

学科

学位课

111302

西方哲学史 

32

2

考试

1

人文学院

必修6学分

111303

中国哲学史

32

2

考试

2

人文学院

111304

宗教学

32

2

考试

2

人文学院

学科

选修课

111401

中国哲学经典选读

32

2

考查

2

人文学院

≥6学分

111402

中国哲学史料学

32

2

考查

2

人文学院

111403

中国佛教专题

32

2

考查

3

人文学院

111404

浙学专题

32

2

考查

3

人文学院

111405

宋明理学

32

2

考查

2

人文学院

111406

哲学前沿

16

1

考试

3

人文学院

公共

选修课

参见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清单和下沙研究生校际互选课程清单

≥2学分

必修环节

371501

学术活动与文献综述[2]

 

2

考查

1-2

 

必修4学分

371502

教学与社会实践[3]

 

2

考查

1-3

 

学分总计

≥28分

注:[1]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总分的60%者免修英语(一)。

[2]学术活动与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前完成,需参加与学科相关的学术报告不少于4次,做读书报告不少于2次,提交文献综述一份,成绩由导师评定。

[3]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期检查前完成,完成一项助教或助管或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交活动报告一份,成绩由课程助教课程主讲教师和活动主管部门评定。

六、学位论文工作

    培养过程

完成时间

具体要求

备注

开题报告

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

1、完成学术活动与文献综述必修环节。

2、阅读专业必读书目10部,完成《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开题报告不少于1万字,导师审核同意开题。

3、通过学科组织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会,未通过者或学位论文选题变动需重新开题。

学科组织

中期检查

第四学期

1、 完成教学与社会实践必修环节和开题报告。

2、完成《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表》,导师审核同意中期检查。

3、通过学科组织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未通过者需重新中期检查。

学科组织

科研业绩

预答辩前

应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以中国计量学院为第一单位,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在《中国计量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目录》(入学当年版)或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1篇,或会议论文被SCI、CSSCI、EI、CPCI-S等检索1篇,或授权(含公开)发明专利1项。

学科审查

学位论文撰写

预答辩前

硕士生应按照《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撰写学位论文。

学科审查

预答辩

第五学期

或第六学期

1、 修完个人培养计划学分。

2、 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

3、 达到科研业绩要求。

4、 完成学位论文撰写,导师审核同意预答辩。

5、通过学科组织的学位论文预答辩,未通过者需重新预答辩。

学科组织

机检

第五学期

或第六学期

1、总文字复制比≤20%,可进入论文盲审环节。
2、总文字复制比>20%,退出当次论文答辩过程,列入下一批次。

3、申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须总文字复制比≤10%。

研究生部

组织

盲审

第五学期

或第六学期

1、二份均为“中”及以上者,可按学校有关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及格”、 “良”及以上者,加送;加送成绩为“中”及以上者,可按学校有关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若成绩为“及格”及以下者,延期答辩。

3、“及格”、 “中”及以下;或两份盲审成绩中一份为“不及格”者,延入下一批次。

研究生部

组织

答辩

第五学期

或第六学期

通过学位论文双盲审和抽检,并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学位论文修改完善,导师审核同意答辩,研究生可申请参与学科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会。

学科组织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经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审核后报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复核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学位。

    申请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按《中国计量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