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是临床疼痛治疗的代表性药物,其不良反应痛觉过敏作用因与治疗初衷相悖而削弱了其临床疗效。瑞芬太尼作为超短效μ-阿片受体激动剂,广泛应用于术中镇痛,但其诱发痛觉过敏作用尤为明显,当手术时间超过2个小时,痛觉过敏的发生率为32.7%。
王国林教授课题组通过建立大鼠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模型,首先发现GSK-3β通过调节脊髓背角NMDA受体NR2B亚基的膜转位参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PN作为NMDA受体的下游分子,通过硝化脊髓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引发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激活位于细胞膜上的(-)IRE 型DMT1,大量二价铁离子被转运入细胞,导致脊髓背角神经元内铁聚积,最终导致痛觉过敏的发生,而(+)IRE 型DMT1不参与该病理过程。课题组还发现,应用PN清除剂富氢液以及铁鳌合剂SIH能明显减少痛觉过敏的发生。
该研究揭示了DMT1(-)IRE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和机制,富氢液及铁鳌合剂的保护效应为临床防治阿片类药物诱发的痛觉过敏提供新的策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总医院 科技处)
论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