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1月18日 《中国民航报》第007版:
坚持监督执纪关口前移 用好用足用活“第一种形态”
民航局党组派驻中国民航大学纪检组
一切违规违纪行为,都是从思想松懈开始的,都会显露出苗头性、倾向性的“症状”。“第一种形态”的精准运用,是避免党员干部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的一剂“良药”。派驻纪检组将持续用好“第一种形态”,用高质量监督推动中国民航大学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民航局党组派驻中国民航大学纪检组(以下简称“派驻纪检组”)始终牢记监督职责,推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用好用足用活“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挺纪在前,关口前移,抓早抓小,久久为功,督促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校准偏差,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尽责,切实推动中国民航大学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高站位谋划 把运用“第一种形态”
作为治党治校战略安排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2018年派驻以来,派驻纪检组建立每半年与学校党委会商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机制,把深化运用“第一种形态”作为必谈议题,督促学校各级党组织精准运用“第一种形态”,作为健全中国民航大学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重要举措。实行纪委办公室与审计监察处合署办公,建立纪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组织人事、信访接待等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实现信息共享、监督互通,推动监督体系和治校体系相互衔接、有机融合。
强化制度顶层设计。协助学校党委出台《中共中国民航大学委员会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实施办法》,使学校各级党组织进一步明确“第一种形态”是什么、怎么用、由谁用等基本问题,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依规依纪、实事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原则,明确学校“第一种形态”的14种适用情形、11种运用方式,针对二级党委(总支)、基层党支部等两个层级,校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其他处级干部等三类群体明确实施主体,并对每一种运用方式进行分类细化,阐明实施步骤和工作要点,推动监督有形有效。
高标准部署 把运用“第一种形态”
作为压实责任具体举措
压紧压实政治责任,明确用好“第一种形态”。派驻监督3年以来,在年度主体责任清单、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清单、监督责任清单、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清单中,根据上级新精神新部署,结合学校新形势新任务,对责任清单适时补充、丰富,对运用“第一种形态”不断提醒、要求,传递出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督促学校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尽职履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教育、早纠正,防止小问题变大、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印发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谈心谈话记录本,并通过定期督导检查运用情况倒逼责任落实。
科学整合监督力量,紧盯用好“第一种形态”。出台《中国民航大学纪检干部履行监督责任分工协作办法》,确定由9名校纪委委员任组长,各二级党组织纪委书记(纪检委员)为组员的监督组,按照学术背景和专业特长,分工负责监督相关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做到22个职能部门、25家单位每半年一次全覆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廉政教育、指导风险防控、强化日常监督、列席相关会议、专项检查督查、召开师生群众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相关单位政治生态和风险隐患,督促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有效运用“第一种形态”念好“紧箍咒”,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强化述责述廉考核,推动用好“第一种形态”。把各党委(总支)和党员干部述责述廉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将“第一种形态”运用情况作为年度履职尽责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出《“五讲型”领导班子建设积分制考核办法》,明确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讲廉洁的17项考核内容。同时,大力推行全校政治巡察和上轮巡察“回头看”的“双全覆盖”,切实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各巡察组将“第一种形态”运用情况列为必查内容,把落实情况作为检验党组织“四个落实”的重要标尺。
高质量推进 把运用“第一种形态”
作为深化监督主要抓手
建立“第一种形态”运用情况月报告制度。制定各二级党委(总支)定期报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工作办法,要求各二级党委(总支)每月底向派驻纪检组报送当月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情况。今年1月~10月,二级党委(总支)共对170人次运用“第一种形态”。针对在监督执纪中发现个别二级党委(总支)对“第一种形态”运用情形和方式界限把握不够精准,把业务工作布置检查与“第一种形态”运用混淆等问题,派驻纪检组及时予以指导,确保方向正确、精度准确,让正风肃纪全面从严治党信号在基层充分释放。
聚焦重点领域常态化运用“第一种形态”。结合学校特点,对科研经费、师德师风、学术诚信、招生就业、基建后勤、招标采购、人员招聘等师生关注集中、廉洁风险高的领域强化监督。派驻纪检组定期约谈提醒部门负责人管好自己、管好下属、管好家人,定期编发典型案例,举办廉政党课和警示教育;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治;定期指导整章建制,督促公开职权事项和办事流程,出台并严格执行任职回避和履职回避制度。对轻微违纪、主动交代问题、认错悔错态度较好的党员、干部,依规依纪从轻处理,用足用活“第一种形态”。2018年派驻监督以来,在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查办中,运用“第一种形态”共处理100人次,占“四种形态”处置比例78.13%。先后就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违规问题两次在全校发布《关于限期向组织主动说明问题的通告》。对主动交代违规违纪问题的7名党员、干部,派驻纪检组依规依纪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从轻处理,分别给予诫勉谈话、批评教育、提醒谈话,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高成效检验 把运用“第一种形态”
作为监督质效重要参考
管党治校责任进一步落实。经过持续抓紧抓实抓好“第一种形态”运用,前移监督关口,学校信访举报呈现“一降一升一高”的特点。“一降”是指学校信访举报数量大幅下降。今年1月~10月,派驻纪检组共收到信访举报1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51.43%。“一升”是指信访举报质量明显上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见人见事,可查性强。“一高”是指问题线索初核率较高,今年受理的17件信访举报中有8件问题线索,经派驻纪检组分析研判对其中7件开展初步核实,问题线索初核率为87.5%。高质量的信访举报为派驻纪检组精准调查、正风肃纪、促进发展奠定基础,也反映出师生群众对派驻纪检组的充分信赖,群众监督在基层治理作用进一步彰显。
校园政治生态持续好转。经过派驻监督综合治理,学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始终不动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始终不改变,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规范,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学校校长办公会、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议事决策制度机制科学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辣味十足,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有力有效运用,选人用人导向正确鲜明,“五讲型”领导班子建设成效明显,基层党支部政治功能强、党员队伍强、组织生活强、作用发挥强,校园正气充盈,政治生态呈现持续向好的可喜局面。
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约束和激励并重。派驻纪检组出台《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和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工作办法》,经初核后对1名处级干部、1名普通教师受到不实举报进行了澄清,保护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切实关心爱护激励受到“第一种形态”处置的党员干部,先后有13名党员干部在受到“第一种形态”处置后,经过教育引导,知错改过、积极进取、担当尽责,从而被提拔或重用。
派驻纪检组在日常监督、政治巡察、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学校师生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评价较好。“现在向学校咨询选课、缴费和户口的问题时,老师们对我们都非常有耐心,设身处地为同学们着想,讲解细心,解决问题也非常及时。”空中交通管理学院2020级学生邹芃语如是说。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刘国光在派驻纪检组走访调研时说:“学校对老师的教学、科研支持保障非常到位,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一站式服务,很多事只跑一趟就行,为老师们节约了不少时间,让我们更有精力潜心教书育人和专心科研工作。”
一切违规违纪行为,都是从思想松懈开始的,都会显露出苗头性、倾向性的“症状”。“第一种形态”的精准运用,是避免党员干部违规违纪行为发生的一剂“良药”。派驻纪检组将持续用好“第一种形态”,用高质量监督推动中国民航大学走上新的赶考之路,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附件【2021年11月18日 《中国民航报》第007版:坚持监督执纪关口前移 用好用足用活“第一种形态”.pdf】已下载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