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南海冷泉综合调查航次第16天,7月10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起第76天。
送走晚霞,又迎来朝阳。6点30分,经过12个小时的紧张作业,”科学”轮船载实验室“发现”号ROV组夜班的小伙子们终于下班了。一夜奋战,眼里布满了血丝,脸上挂满疲惫却又难掩的兴奋—ROV水下作业期间又新发现了一处冷泉喷口,并存在更为明显的裸露可燃冰,作为操作人员,他们和科学家们一样兴奋。南海综合调查航次以来,ROV科考作业需求增加,“科学”轮船载实验室ROV组进入两班倒12小时高强度连续作业阶段,夜班完全的黑白颠倒,作业关键时期白班三餐都在操作间。甲板作业组和绞车组人员也24小时随时待命,ROV作业间隙穿插进行CTD、电视抓斗、可视化重力活塞取样器、长基线等作业。整个“科学”轮南海冷泉综合调查航次的科考队员们紧张忙碌、辛苦劳累却又始终充满工作热情。

八角楼上电视抓斗作业
航次中,“科学”轮船载实验室技术支撑团队作为国内海洋科研单位近年来组建的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支撑队伍,对“科学”轮上各种调查设备进行专业的维护保养,对海上作业规范化和程序化,极大地提高调查设备的可靠性和海上作业的效率。
伴随着“科学”轮服役五年的历程,船载实验室逐渐成长为一支具备过硬本领的队伍,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保障着一次次科考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的队员一年350多天在船上工作,夜以继日的埋头于一大堆设备资料里,满身汗水和油污的忙碌在第一现场,只能在手机里听到孩子喊出第一声“爸爸”。
海上作业条件恶劣,不可控因素多,设备容易出现不可预见的故障和问题,且海上船时宝贵,多耽误一分钟,可能因天气影响多工作一天都无法挽回,甚至不得不放弃作业。设备出现问题,只要可能影响作业,哪怕是24小时连轴工作,“科学”轮船载实验室也会动员一切力量,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

后甲板进行设备回收
9月9日,“发现”ROV水下作业期间TCU(推进器控制单元)突然失去通讯,导致三相电跳电无法恢复,ROV在水下失去动力,紧急回收至甲板。作为本航次科考任务的主要调查设备,故障无法尽快排除将极大的影响科考任务的完成, ROV组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为此,航次首席科学家栾振东和实验室主任孙宇峰多次为ROV组人员减压,让抢修人员静下心来专注于故障的排查。查图纸、测信号、拆解舱体与板卡,充放油,白班夜班齐上阵,经过反复调试,ROV人员最终准确判定了故障原因并进行排除,此时已是凌晨1点,忙碌了将近20个小时的白班人员几个小时后又该上岗了-问题不解决,他们睡不安稳。

ROV进行布放
冷泉作业时ROV需搭载各种不同的调查工具:旋转生物取样器、沉积物取样器、生物采样箱、拉曼光谱、原位传感器、旁扫浅剖、3D激光等,以满足不同的科学需求,每次ROV作业完毕回到甲板,科学家们将满满的收获取走后,船载实验室人员就进入到了更为紧张的作业中——ROV保养、搭载设备换装。为满足探测需求,他们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作业方式,甚至对搭载工具进行现场加工;为给Bearing House换油,他们要爬到ROV顶部;为将调查设备安装到合理位置,他们要钻到ROV下部狭仄的框架内部。每一件事看起来平淡无奇,施行起来却耗时费力,“科学”轮船载实验室的队员们就这样一次次的在幕后辛勤的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为每一次科考作业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满满收获的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