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通讯 | 迎接人工智能对翻译专业的挑战: 上外英语学院《翻译与技术》课程的开设与收获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每次人工智能技术有新成果发布时,都会引发“未来哪些职业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讨论热潮,而翻译多半会位列其中。不但外界屡屡质疑设立翻译专业的必要性,更有部分学生受其影响而动摇,也开始怀疑自己花数年时间学习翻译的意义所在。
上外英语学院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翻译专业可能带来的挑战,深入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技术,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加强翻译专业建设,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翻译专业人才。早在去年秋季学期,学院就为本科学生开设了“翻译与技术”专业选修课程,由青年骨干教师赵璧博士担任主讲。该课程除讲授翻译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外,重点探讨以机器翻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译员知识结构、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行业运作模式所带来的影响。学完该课程以后,同学们对人工智能和翻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
英语学院设立的《翻译与技术》课程,每学年的秋季学期开课,共分为搜索、术语、记忆库、机译和本地化四大板块内容。实践技巧和软件操作部分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课后复习—周期性测验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翻译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技术素养,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很多同学认识到,翻译中的人工智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两大类。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统一术语,避免重复劳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译员节省大量时间,提高翻译效率。16级翻译专业的刘彦青同学认为,在说明书的翻译领域,计算机辅助翻译优势显著:“同品牌不同型号两个产品的说明书在性能介绍和使用方法上有大量重合,如果有其中一个版本的翻译记忆库,那么另一版本的翻译就能在记忆库的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节省翻译时间。”此外,他还提到了机辅翻译在统一术语上的优点:“对于需要分工完成的翻译项目,只要建立术语库,机器就可以避免术语前后翻译不一致的现象。这将节省人工查找更正的时间,并大大降低错误率。”因此,在这个注重效率的时代,如果是以应用型翻译、大型翻译项目为职业目标,那么正如郝珈琪同学所说,“(我深深体会到)熟练运用机辅软件是一位专业笔译员必须具备的技能。”
但普通大众则往往把人工智能等同理解为谷歌、百度等机器翻译。英语专业学生吴佩珊表示,人脑在运行速度、存储容量和运行成本上确实难以与机器翻译相抗衡:“机器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将大段文字翻译成大致可读的译文,翻译人才的水平再高也不能如此迅速地产出译文。”
但同学们亲身对机器翻译进行过评测和译后编辑之后,却更清晰地认识到了机器翻译的不足。比如英语专业的李金玮同学举了机器翻译无法辨别一词多义的例子:“我对 ‘小熊猫’的英文翻译印象深刻。在一篇介绍动物园特色物种的文章翻译中,‘小熊猫’指的是‘红熊猫 (red panda),’是不同于国宝熊猫的另一种小型哺乳动物。而机器翻译只能根据字面意思将其翻译为‘small panda,’也就是国宝熊猫的幼崽,而这就偏离了原文。这些错误是机器自检无法发现的,还得靠人工修改。一篇文章翻译下来,编辑者的工作量其实占了将近一半。”刘彦青同学也回忆了课上的两个让他印象很深刻的“原文出错”的例子:“第一次是原文作者的数学不太好,把倍数搞错了,因此我们翻译时需要将它改正过来,但机器翻译并不能做到。第二次是一篇论文,作者自己翻译引用了一篇外国的文献,但是他自己翻错了,当我找到原文,发现根本不是这样子的,如果交给机器翻译的话,它只会错上加错。因此如果原文本身有问题,机器翻译就不可能做出好的译文。”孟蕾同学则认为机器翻译在文本类型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机器翻译比较适合翻译术语固定的文本,而翻译的演讲稿可能还远远谈不上可接受,更遑论风格众多、思想丰富的文学文本。”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同学们普遍认为,取长补短的人机合作将是主流方向。陈杰同学认为:“未来的翻译人才应该是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既能与非常‘直率’的机器交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又能具备高层次跨文化意识,体会人类本真的情感,进而打磨自己的翻译质量。”刘彦青同学说:“我们要争取做高层次的翻译人才,并广泛学习关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并加以应用,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至于未来以机器翻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抢了人工翻译的“饭碗”,学完“翻译与技术”课以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并不担心。李金玮同学说:“真正的翻译人才有头脑,会思考,会变通,这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吴佩珊同学乐观地表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不太可能一下子跳出大数据喂养的框架进阶到复刻人类认知能力的地步,所以笔译翻译人才完全不用担心AI会抢了自己的饭碗,反而是AI的发展能够逐渐淘汰掉混迹于低端市场扰乱市价的‘译员’,为真正有能力的译员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就业生态。”朱雨婷同学则甚至“感恩”人工智能的出现:“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帮助我们摆平枯燥乏味的一手文字处理、解锁更高效的工作流程、从而解放被困在不健康的基础翻译岗位上的人力以前,我们或许都忘了:翻译本可以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人工智能翻译的出现倒逼我们反思自己的技能价值、目的和创造力;反思什么才是翻译真正能够、且应该创造的价值。”刘彦青同学则更是信心满满:“翻译这门行业,也许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翻译与技术”课程的主讲教师赵璧老师表示:看到同学们对人工智能和翻译之间的关系能有这么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感到非常欣慰。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未来的翻译人才一定是全面具备语言素养、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外语类高校是翻译人才培养的重镇,上外更是如此。我们不应畏惧人工智能的挑战,而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之所长,掌握技术,而超越技术,不断改进翻译教学方式,以培养更多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高端翻译人才。



相关话题/翻译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