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李凤林大使作客欧亚研究前沿讲坛并做专题讲座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2019年5月14日晚,应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的邀请,中国前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大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凤林赴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以《从向苏联学习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题开展了讲座,包括欧亚班在内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等单位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李凤林大使就中苏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做了简要阐释。李大使指出,中苏两国关系实质上是一个新型民族国家同一个传统欧洲大国间的关系,其中又掺杂了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并且受到国际关系中的国际利益、国家利益和第三方因素等极其复杂的内容的影响。总的来看,70年的中苏关系凝缩了20世纪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同时又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大重组。
李大使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正处在重新站起来的重要时刻。面临当时的国际环境,要在国家建设中找准道路,要真正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就必须冲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的两极世界。李大使强调,正是由于当时所处的复杂的历史环境,在看待历史事件时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中去,吸取教训并且更好地建设国家。
李大使的讲座重点围绕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关系的演变这两条主线展开,并结合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自己参与见证这些历史事件的所思所悟。李大使认为,首先应该承认1949年前的中国革命受到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极大影响,更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支持。总体上来说,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在指导方式上可能出现过一些问题,随后的中国共产党也不断逐步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李大使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间第一个重大事件就是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1957年,中苏两国关系迎来了真正的蜜月期。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为后来的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1957年之后,中苏两党先是在意识形态上开始出现了一些分歧并开始论战,随后又围绕中国是否可以自主研制发展核武器、两国海军联合舰队纠纷、金门炮战等问题产生纷争,而边境领土问题和越南问题,则让中苏两国彻底渐行渐远并且分道扬镳。双方之后的谈判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才逐渐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李大使表示,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同苏联模式有着相似之处,反映了中苏两国在经济建设上都有强烈的赶超意识。但是由于中苏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际地位又大不相同,因此两国处理国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国家实力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家需求上又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让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与国家利益间的平衡越来越难,并在之后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极大挑战。
讲座的最后,李大使总结道,中苏关系的本质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争正统。同时,中苏关系在国家层面又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国家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不结盟、不对抗,不以意识形态为准绳,同时更要维护好本国的国家利益。在之后的提问环节,李大使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与师生热情互动。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相关话题/历史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