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维克多·拉林教授作客欧亚研究前沿讲坛,浅谈当代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历史根基与中俄关系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6

2019年5月17日下午,应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的邀请,欧亚班访问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志研究所前所长维克多·拉林(Viktor Larin)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以《当代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历史根基与中俄关系》为题发表学术演讲,欧亚班、卓越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等单位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拉林教授就指出研究当代俄罗斯对中国及中俄关系政策应该回归历史,在历史脉络中加深对当代俄罗斯对华政策的理解。他表示,俄罗斯经略太平洋经历过不同阶段,与此相对应,其对华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始东进西伯利亚,逐步在拉林教授用来取代西方中心主义的“远东”概念的太平洋俄罗斯地区建立定居点,由此接触到中国等地区国家并与之开展政府间交流和贸易往来。“鸦片战争”爆发后,中俄于1855-1860年间签订了《瑷珲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等一系列条约,将俄罗斯太平洋政策推向新的阶段,中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拉林教授指出,19世纪下半叶至苏联解体,受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俄罗斯着力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促进远东经济增长,扩大人口规模,维护国家安全。同期,俄罗斯或者与亚太国家直接冲突,或者卷入地区纷争。前者如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冲突等,俄与中、日两国间的领土问题及边界纠纷即为明证,后者则包括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等。该时期的中俄关系较为复杂,整体上呈现冲突与合作并存的状态。在他看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全球化潮流的影响下试图融入世界经济,加强与中国等亚太地区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俄关系在此背景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寻求共同利益,共同发展。
维克多·拉林教授以时间为序,将俄罗斯历史与中俄关系史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描绘了一部历史长图:16世纪至17世纪那条浩浩荡荡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征服之路,伊凡·佩特林(俄国的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为中俄关系牵线搭桥,中俄间的第一个条约《涅尔琴斯克条约》(《尼布楚条约》),19世纪末随着中国崛起,欧美国家掀起了亚洲威胁论——《黄祸论》。
在陈述了16世纪以来中国在俄罗斯太平洋政策中的中心地位的历史路径后,拉林教授基于俄罗斯视角下阐明了对当前中俄关系的关键领域和焦点问题的看法并展望了这一组对国际秩序至关重要的大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在最后的问答环节,拉林教授认真地回答了同学们的各种问题。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欧亚班是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两院以及政治学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两个一级学科点的协同创新合作的结果,已作为子项目入选“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本次讲座为“欧亚研究前沿讲坛”第36讲。



相关话题/历史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