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系史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一、 沿革与发展
光科学与工程系是根据光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和复旦大学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整体的布局,于2000年5月正式成立的。成立时有在编教师27人,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8人,他们来自物理系的激光物理研究室和半导体物理研究室。
复旦大学光学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54年,我校就建立了以周同庆教授(我国著名光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为主任的光学教研室。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于1964年研制出He-Ne等多种气体激光器后,推动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及物理二系各个研究组在各类激光器(如氮分子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及相关元器件(如电光调制器等)、激光技术、激光应用及激光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取得了许多成果,研究队伍迅速扩大,于1978年1月成立了以章志鸣教授为主任的激光物理研究室。该研究室既是属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的一部分,又是属于1978年1月成立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的组成单位之一。
激光物理研究室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批准为光学学科硕士点。经过教师与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从1978年至1983年间,研究室在激光物理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1983年广州举行的国际激光会议上,研究室有10篇论文全被录用在会上作了口头报告,给到会的国内外专家留下很深的印象。1984年本学科被批准为光学博士点,章志鸣教授同时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光学学科于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国家批准在激光物理实验室基础上,建立“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分部。在1988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本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1993年全国博士点评估中,本学科博士点排名光学学科博士点全国第三名(高校第一名)。由于本学科点在科研上的突出成绩,从1978年至1990年,曾有13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励(详见附录II)。激光物理研究室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委与国家教委共同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先进集体的称号。1994年本学科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5月本学科大部分教师与半导体物理研究室陈良尧教授研究组合并,成立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
二、 光科系现状、规模、教师队伍及学术水平
全系現有教师27人,技术及管理人员7人。在27名教师中,教授12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4人。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20名,占全体教师人数的74%。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12位教授中,61岁以上为3人(其中2位为院士)51-60岁之间为4人,41-50岁之间为1人,40岁以下为5人。在14位副教授中,绝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光科系具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代表性人物如下: 陈良尧 53岁,教授,美国Iowa 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金庆原 39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 雷 40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2000年伯克利加州大学“Berkeley scholar Program”入选者;钱列加 38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引进杰出人才;吴嘉达 48岁,教授,理学博士,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刘丽英 38岁,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基金获得者;陆明 39岁,副教授,理学博士,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庄 军 36岁,副教授,理学博士,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人才基金获得者((详见附录III)。
光科系成立后,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硕士点由2个学科(光学和原子分子物理)增至3个学科,2003年被批准增加“光学工程”硕士点。从2004年开始,我系三个硕士点可招收硕士生共20名;光学博士点可招收12名博士生。从2000年至2003年,我系共毕业博士生10名,硕士生34名。目前在读的博士生有25名,在读硕士生有44名。从2000年至2003年,我系毕业的硕士生及博士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29 篇,其中在SCI刊物上的文章为66篇。 我系李富铭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任忠民的博士论文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关于本科教育,成立光科系之后,于2001年秋季开始招收“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每年招收40名,至今已有三届本科生,共120人。
依托在光科学与工程系的光学学科,不但多次在全国重点学科及博士点评比中名列前矛,而且在国际同行中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1982年11月美国量子电子学代表团以Cornell大学的C.T.Tang教授为团长,团员中包括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的R.Byer教授等多名学者来华访问,11月3日该团来复旦大学参观了激光物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该团回美国后对中国的激光研究状况写了一个书面报告,在该报告中写到:“复旦大学是中国最好的二、三个学术机构之一,能和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机构相竞争。对该实验室中进行的工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研究气氛和美国他们的实验室相仿,实验室中关于表面的光学性质,光谱和光信息处理的工作,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1987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N.Bloembergen来我校访问,他详细参观了激光物理实验室,当时在读的研究生均用英语向他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华中一校长代表学校授予他复旦大学名誉教授称号。他返回美国后在他的书面访华总结报告中评介说:“可以说,复旦大学光学专业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专业组“。
经过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多年努力, 本学科在2001年全国光学重点学科评估中又一次获得第一名。

三、科研状况及成果
光科学与工程系全体师生继承复旦大学的优良传统,长期坚持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研究生培养等各项工作,使学科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自1978年以来,本学科所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共有31项(详见附录Ⅱ),其中,李郁芬教授参加的项目“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陈良尧教授承担的项目“波长扫描和λ射角可变全自动椭圆偏振光谱仪”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叶衍铭副教授承担的项目“染料激光眼科治疗机”于199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从2000年至2003年统计,我系承担科研项目如下:
国家科技部攀登项目 1项 (1998.1-2001.12)
国家科技部973预选项目 1项 (2002.1-2004.12)
国家科技部973子课题 2项 (2001.1-2003.12)
国家科技部863子课题 8项 (详见附录Ⅰ)
上海市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2项 (详见附录Ⅰ)
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 1项 (2000.7-2003.6)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项 (2001.1-2004.12)
国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4项 (详见附录Ⅰ)
从科研经费统计来看,我系从2000年至2003年共获得研究经费人民币1330万元,其中2000年为316万元,2001年为330万元,2002年为448万元,2003年为236万元。从发表论文来看,从2000年至2003年我系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93篇,其中 2000年为33篇,2001年为21篇,2002年为18篇,2003年为21篇(至2003年11月30日统计)。这四年中,我系获国家批准的发明专利5项,另外被国家接受申请的发明专利为10项。
光科系成立以来,有三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详见附录Ⅳ),其中陈良尧教授承担的项目“先进偏振光谱和光信息获取技术”于2002年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