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上海市“曙光****”、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我校王勇教授应邀在松江校区崇法楼主讲本学期“法治中国”课程第八讲“涉外法治背景下加强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课程由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

王勇主要讲述了国际法的概念和特征。国际法是国家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同时,王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国际法的特征,包括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法由两个以上国家或许多国家通过协议和国际习惯形成;国际法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协调意志;国际法由各国单独或集体采取强制措施来保证其实施。王勇以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联合国授权组建多国部队将伊拉克赶出科威特等实例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王勇结合相关案例,从八个角度介绍了国际法的重要作用。国际法是衡量国际社会是非的标准、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化解国际争端的有效手段、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保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保障、维护国家重大权益的法律武器、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武器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王勇主要讲述了涉外法治背景下加强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简要介绍了涉外法治的提出背景及其涵义。他以南海问题、“台独”问题为例,详细阐述了加强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加强中国涉外领域立法以加强国际法的作用;加强中国法的域外适用;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促进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加强国际法学科建设,促进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为对接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我校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秀师资,专门开设“法治中国”品牌课程。课程主要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法治实践等核心内容,旨在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育和提升,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图文|夏梦颖 王聪刘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