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席居哲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15

席居哲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导航
个人资料
研究方向
开授课程
科研项目
学术成果
荣誉及奖励







个人资料
部门: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毕业院校:
学位: 博士
学历: 研究生
邮编: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jzxi@psy.ecnu.edu.cn
办公地址: 中山北路校区
通讯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邮编: 200062)

教育经历
2003-2006,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
2000-2003,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硕士学位
1992-1996,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7-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2019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
2011-2012 美国堪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ansas),心理学系、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中心(CRMDA),博士后
2009-2017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2006-2009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讲师


个人简介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2011–2012年赴美国堪萨斯大学心理学系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涵静书院积极教育(中国)中心(PECA)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专业委员会(筹)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PPA)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智库专家。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拟任)。上海市浦江****。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研究主要围绕常变情境下生命全程视野的发展适应与促进,具体探究人在压力/逆境下的成功适应、积极成长与蓬勃发展,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并突出主体作用,集中于探讨人的积极发展及其促进,重点关注心理弹性、压力/逆境积极应对、发展转折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幸福感提升、积极心理干预治疗、积极心态培育与积极教育等。

博士后招收信息:
招收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弹性科学、应用积极心理学方向博士后

社会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网络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督导专业委员会专家
上海市青年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PPA)会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上海社会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SageOpen, PsyCh Journal,Journal of Trauma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Social Work等国内国际学术期刊通讯评审


研究方向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心理弹性科学
应用积极心理学
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服务

研究主要聚焦于常变情境下人的积极发展及其促进,重点关注心理弹性、压力/逆境积极应对、发展转折期心理行为问题与干预、幸福感提升、积极心理临床干预与治疗。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析近端因素尤其是主体性因素在个体积极适应与蓬勃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主体性因素对个体成功适应及积极发展的关键整合功能,通过研究提供了个体压力/逆境认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心理理论与社会关系认知对心理弹性发展作用的证据。目前正进一步开展不利处境个体与弱势群体(比如失依儿童青少年)积极适应关键特征因素的识别、作用特点研究,并进行经由主体性因素增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干预实验,提出相关教育干预与社会政策建议等。还致力于借鉴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弹性研究思想展开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系列探索。在关注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新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对青少年科研综合潜质评估的探究。积极推进心理学科及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与社会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

***招收:应用积极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服务方向,博士生
***招收:应用积极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弹性科学方向,博士后


开授课程
本科生
临床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
心理学与幸福
问卷编制与数据统计

硕士生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前沿
应用心理学通识

博士生
积极临床心理学
心理弹性科学研讨
心理学高级研究方法


科研项目
主持
疫情心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专项课题(2020ECNU-FZZX-06),2020.02-2020.11, 新冠疫情下社会排斥的发生机制与对策研究. 主持.
上海市科技委. 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项目(第一批)(20DZ**), 2020.6-2022.5,心理抗疫——积极‘心’行动. 主持.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2020.3-2021.3.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重建. 主持.
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提升浦东新区护理工作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应对响应能力项目. 2020.4-2021.4. 护理人员心理弹性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能研究(主持人: 江萍,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参加, 课题组成员排名第2.
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面上项目. 2020.8-2021.8.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弹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的应用研究. (主持人: 曹英华,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护理部). 为该项目导师. (被列入2020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行业临床研究专项项目,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文件, 沪卫科教〔2020〕51号).

常态化心理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018.8-2022.6, 基于抗逆力视角的失依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关护研究(项目编号: 18BSH129);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2017.9-2019.9, 基于间接互惠视角的青少年合作行为研究(项目编号: 2017BSH004);
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立项课题, 2019.8-2020.7, 亲子游戏式绘本阅读指导及推广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 2017.5-2017.12,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科学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 2017-A-026-B);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2015.5-2016.3, 影响两孩生育因素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 2015-Z-P04-A);
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 2014.9-2016.12, 变迁社会中的青少年同伴关系及其干预(项目编号: GDW);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2012.10-2014.9, 不同心理弹性者的个体情绪特征(项目编号: 12PJC037);
上海市家庭文明建设重点立项课题, 2013.1-2013.12, 儿童心理弹性促进的家庭教育策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2008.7-2014.8, 基于弹性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和谐社会心态研究(项目编号: 08CSH026);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重点项目, 2018.1-2021.12, 家庭生态环境对精分病人社会适应的影响;
参与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员工心理弹性的概念整合--基于资源保护和积极情绪的多层次效应分析(项目编号: 2018BGL0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 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儿童适应功能的发展及其认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全媒语境下老龄社会的阅读服务保障整合研究”(项目编号: 13BTQ02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学前儿童情商培育思路探究(项目编号: DHA15027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心理弹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研究(项目编号: DBA05005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 心理弹性儿童的生态系统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项目编号: B11017);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咨询项目, 决策咨询课题: 网络舆情研究(项目编号: 2012-R-04);
教学项目
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校精品教材建设专项基金, 2016.5-2017.4, 临床心理学: 整合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2016.5-2017.12, 问卷编制与数据统计;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2015.11-2016.12, 应用心理学;
参与
通识教育核心课题建设项目, 2014年度, 课程名称: 心理学与幸福;
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11年度, 课程名称: 心理测量;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法课程建设(负责量的高级统计方法), 2012.9-2013.9;


学术成果
疫情相关研究论文和报告:
Yingqi Gu, Yi Zhu, Fangzhong Xu, Juzhe Xi, and Guangxing Xu. (under review). Survey of mental status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treated in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 in China.
Zhuang She, Ningning Zhou, Dan Li, Shengtao Ren, Weidong Ji, andJuzhe Xi. (under review). Support seeking serves as a buffer between COVID–19 threat and xenophobia response.
Zhuang She, Kok-Mun Ng, Xiangling Hou, and Juzhe Xi. (under review). COVID-19 threat and xenophobia: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empathic responding and negative emotions.
Yingqi Gu, Yi Zhu, Fangzhong Xu,Juzhe Xi, and Guangxing Xu. (202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COVID-19 treated in the Fangcang Shelter Hospital in China. Asia-Pacific Psychiatry. https://dx.doi.org/10.1111/appy.12443
佘壮, 席居哲*, 等. (under review). 新冠肺炎风险感知对排外反应的影响:保护效能和消极情绪的序列中介作用.
佘壮, 席居哲*, 等. (under review). 疾病威胁下的排外反应: 理论基础与心理机制.
席居哲*,王云汐, 陶华. (2021).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99-206.
易晓明#, 席居哲#,薛璟. (2020).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学生的情绪、学习/研究状态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6), 1254-1260.https://doi.org/10.16128/j.cnki.1005-3611.2020.06.036
席居哲, 佘壮, 鞠康, 等. (2020).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31-141.
席居哲, 宋兰君, 佘壮, 等. (2020). 基于抗逆力视角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服务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1-25.

疫情会议论文和报告/心理服务/学术活动:
席居哲等. (2021). 接纳变化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 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积极心理学”专题研讨会. 口头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
佘壮……席居哲*. (2021). 新冠肺炎风险感知与排外反应: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疫情下的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专题研讨会. 口头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
席居哲. (2020.8.23). 如何提升心理弹性?2020年上海市科技节“心理战疫——积极‘心’行动”系列专题讲座之二(上海市人民政府).
席居哲. (2020.7.31). 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问题解决方案.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上海久事公交集团、浦东新区公交公司、嘉定区公交公司公共交通服务人员心理关护专题研讨会.
席居哲. (2020.6.28).新冠疫情下的心理弹性: 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上海市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主旨报告. 上海。
席居哲. (2020.6.19). 社会规范、信任、个人和集体主义文化在防疫中起什么作用?偏见与歧视对防疫有什么消极影响?如何克服这种消极影响?(圆桌讨论主持). 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专业委员会(筹)首届学术年会(主题: “新冠肺炎与健康: 心理、社会与行为视角”).
席居哲. (2020.6.12). 疫情背景下高考心理辅导. 嘉定区教育学院嘉定区考前心理辅导送教服务活动(主题: 幸福圆梦号, 助考心陪伴).
席居哲.(2020.6.7). 心理弹性视角的疫情心理防护理论与实践. 中国医药协会健康管理与疾病控制专业委员会.
席居哲. (2020.4.19). 心理弹性视角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服务.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公益培训第33讲.
席居哲. (2020.3.9). 疫路心防: 心理弹性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云端”第一课.
席居哲. (2020.2.2). 如何做好疫情心理防护? 华东师范大学新冠疫情心理疏导线上讲座.

疫情专报:
撰写专报多篇被批示/采纳.

疫情心理科普文章/章节:
席居哲. (2021). 丑小鸭与天使: 积极心理有欢愉也有眼泪. 大众心理学, (1).
席居哲. (2020). 你我都是一粒幸运微尘: 漫谈积极心理学及其超越(下). 大众心理学, (12).
席居哲. (2020). 你我都是一粒幸运微尘: 漫谈积极心理学及其超越(上). 大众心理学, (12), 24-25.
席居哲. (2020). 疫情常态化了, 为何坚毅更显重要? 大众心理学, (9), 27-28.
席居哲. (2020). 以弹性心态适应疫情常态.大众心理学, (7), 25-27.
席居哲. (2020). 良性沟通, 与叛逆期孩子和解. 大众医学, (6), 20-21.
席居哲. (2020). 提高心理弹性,要念好三字经. 宁波日报(2020.3.19第A9版).
席居哲. (2020). 提高心理弹性要念好三字经. 文汇报(2020.3.5第12版).
席居哲. (2020). 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态引导. 疫路心防: 用温暖照亮前方(pp. 173-176),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佘壮, 席居哲. (2020). 克服恐惧和焦虑的四条建议.疫路心防: 用温暖照亮前方(pp. 58-61), 上海教育出版社.

疫情心理科普视频/音频:
席居哲. (2020.8.27). 战疫“弹”心——心理弹性之力(直播+视频).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上海市科技节“健康科学+说”.
席居哲. (2020.3.6). 应对疫情“心”处方(视频).上海社科联. 上观/文汇/新民/看看/话匣子/澎湃/一财/界面/新闻晨报/劳动报/青年报/东方网/观察者/趣头条/新浪上海/腾讯大申/土豆/PPTV/爱奇艺/哔哩哔哩等20家媒体同步上线.
席居哲. (2020.5.27). 疫情下特教学生家长如何管理学生的情绪(音频).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辅读学校网络心理线上课堂.
席居哲. (2020.3.16). 疫路心防: 引发弹性的力量(视频).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服务平台家长线上课堂.
席居哲, (2020.2.11). 让爱,“席”卷心灵(音频+后期视频).明师课堂抗疫情公益直播.


研究论文和报告

英文研究论文和报告
Xiangling Hou, Jon Elhai, Tianqiang Hu, Zhuang She, and Juzhe Xi. (under review). Anxiety symptoms and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sever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support.
Yingqi Gu, Yi Zhu, Fangzhong Xu, Juzhe Xi, and Guangxing Xu. (under review).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mpact on core symptoms, emotion dysregula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Zhuang She, ..., Juzhe Xi*. (under review). Psychological properties and longitudinal invariance of Session Rating Scale in Chinese samples.
Haoran Li, Juzhe Xi*,..., Yanan Peng. (under review).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rocrastination scale in Chinese: A comprehensiv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Yan Zhang, Laurence Owens, andJuzhe Xi*. (accepted). Chinese People's Explicit and Implicit Attitudes of Rural Left-Behind Elderly (RLBE)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Modern Culture Conflicts.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Grace Skyzypiec, Earvin Alinsug, Ulil Amri Nasiruddin, Eleni Andreou, Anonella Brighi, Eleni Didaskalou, Annalisa Guarini, Tali Heiman, Soon-Won Kang, Soonjung Kwon, Dorit Olenik-Schemesh, Rosario Ortega-Ruiz, Eva Romera, Christina Roussi-Vergou, Damanjit Sandhu, Iwona Sikorska, Mirella Wyra, Juzhe Xi, and Chih-Chien Yang. (2020). Harmful peer aggression in four world reg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ssed and aggressor.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1-16. https://doi.org/10.1080/**.2020.**
Xiaohua Bian, Xiangling Hou, Zhihong Zuo, Huan Quan, Kang Ju, Wei Wu, and Juzhe Xi*. (2020). Depression and sleep quality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s of rumination and self-compassion. Current Psychology,https://doi.org/10.1007/s12144-020-00946-3
Xiangling Hou, Xiaohua Bian, Zhihong Zuo, Juzhe Xi*,Weijun Ma, and Laurence Owens. (2020). Childhood maltreatment on young adult depression: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negative automatic thoughts and self-compassio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Article **18351. https://doi.org/10.1177/**18351
Juzhe Xi, and Xiaozhu Pan. (2019). School bullying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In G. Skyzypiec, M. Wyra, & E. Didaskalou (Eds.),A global perspective of young adolescents' peer aggression and well-being: Beyond bullying(pp. 163-169). New York: Routledge.
Rui Feng, Weijun Ma, Ruobing Liu, Miao Zhang, Ziyi Zheng, Ting Qing, Juzhe Xi, Xinzhen Lai, and Cen Qian. (2019). How preferred Brands related to the self: The effect of brand preference, product involvement, and information valence on brand-related memory.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783.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0783
Yang Hu*, Jichang Ma, Ziyan Luan, Judith Semon Dubas, &Juzhe Xi*. (2019). Adolescent indirect reciprocity: Evidence from incentivized economic paradigm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74, 221-228.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19.06.010
Hui Meng*, Yang Luo, Lu Huang, Jianbin Wen, Jizhu Ma, and Juzhe Xi*. (2019).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resilience with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burnout: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oi: 10.1080/**.2017.**
Juzhe Xi,Wenying Zhou, and Zhihong Zuo. (2019). Integrating grames into picture book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motions in preschoolers. Best Evidence in Chinese Education, 3(1). https://doi.org/10.15354/bece.19.ar1076
Juzhe Xi, Laurence Owens, and Huarun Feng. (2016). Friendly girls and mean girls: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popularity among teenage girls in Shanghai.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58(1), 42-53. https://doi.org/10.1111/jpr.12101
Yan Zhang, Bing Feng, Wenxiu Geng, Laurence Owens, and Juzhe, Xi*. (2016). Overconfidence versus helplessness: A qualitative study on abstinence self-efficacy of drug users in a male compulsory drug detention center in China.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Policy, 27(29). https://doi.org/10.1186/s13011-016-0073-2


心理弹性/韧性/抗逆力研究
实证研究
(under review). 高抗逆力儿童的人际关系策略: 质的研究.
(2017). 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 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2*.心理学报, 49(7), 928–940.(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15).高心理弹性者情绪唤起反应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 行为学证据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3(3), 79–87.
(2015). 高抗逆力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性质认知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21–128.
(2014). 心理弹性儿童的家庭文化环境特点1.心理学研究, 3, 15–18.doi: 10.5376/pr.cn.2014.03.0003
(2014). 高、低心理弹性女性的日常情绪状态及情绪自我调节方式1*.心理学研究, 3,5–12.doi: 10.5376/pr.cn.2014.03.0002
(2013). 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与情绪自我调节方式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9), 709–714.
(2011).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1*.心理学报, 43(9), 1026–1037.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11). 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1.心理科学, 34(1), 102–107.
(2011). 心理弹性儿童的人际关系认知1.心理发展与教育,(6), 607–618.
(2011). 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2*.心理科学, 34(3), 581–587.
专论
(under review). 心理弹性增进诸方案.
(2015). 中国心理弹性思想探源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3), 555–559.
(2014). 心理弹性科学探索生命能量0*.中国社会科学报(载于2014年12月29日第686期年终专刊心理学专栏).
(2014). 抗逆力研究需识别之诸效应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119–123.
(2013). 心理弹性研究中发展威胁指标诸问题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1(4), 71–78.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转载. 2014, 31(2), 83–85.)
(2012). 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1.心理科学进展, 20(9),1426–1447.
(2009). 心理韧性者甄别诸法1*.心理科学进展, 17(6), 1295–1301.
(2008).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心理科学, 31(4), 995–998, 977.(,教育导刊(幼儿教育)摘编. 2008, (11), 64.)
(2002).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1*.健康心理学杂志, 10(4), 314–318.

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
实证研究
(2021). 教师职业效能量表的编制及效度验证: 兼顾普教与特教. 上海教师, (1).
(2015). 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特点2*.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7 & 8), 37–40, 48.
(2013). 初任幼儿园教师入职适应状态及其对职业承诺的影响2*.学前教育研究, (10), 40–45, 63.
(2012). 图画书指导阅读对幼儿挑战行为的改善2*.学前教育研究, (6), 29–35.
(2008).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特点: 新手与熟手的比较2*.学前教育研究, (11), 21–24.
(2007). 不同学习压力觉知水平高中生家庭生态之比较1*.心理科学, 30(3), 592–595.
(2007). 父母对幼儿行为问题反应偏向的原因及影响分析2.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4), 44–47.
(2006). 不同学习压力承受能力高中生的家庭生态比较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6(4), 231–233.
(2005). 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2.心理发展与教育, (1), 80–86.
(2004).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特点研究1*.心理科学, 27(1), 72–76.
(2004). 健康儿童与问题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比较研究2.心理科学, 27(6), 1371–1375.
专论
(2021). 幸灾乐祸的重新审视和互动过程模型的构想3*.心理科学进展, 29(3).
(in press). 正式反馈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心理科学.
(2019).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践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6), 149-159.
(2018). 矛盾态度的成因与应对2*.心理科学进展, 26(2), 331–343.
(2017).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治疗的研究热点——基于美国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2*.心理科学进展,25(7), 1182-1196.
(2017).互联网+背景下心理服务APP的现状、问题及展望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2), 333-336, 309.
(2015).高中生学习策略评定工具LASSI-HS及其在学业不良干预中的作用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41–146.
(2015). 学业自我妨碍: 为何产生及如何预防2*?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6), 1119–1124.
(2011). 暴食症的诊断, 治疗及其疗效2*.心理科学, 34(6), 1508–1511.
(2008). 灾后师生心理问题及应对2.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12), 15.
(2006). PASS理论在数学学习困难研究领域中的应用2.中国特殊教育, (3), 74–78.
(2004). 重视审视IQ在学习困难鉴别中的作用.中国特殊教育, (8), 73–77.

发展与教育心理
实证研究
(under review). 正导教育(Positive Discipline)家长团体训练对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干预效果研究.
(2021).二胎家庭同胞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项质性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高中生学习策略量表LASSI-HS的中文修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80–188.
(2018). 融合游戏与绘本, 发展情绪社会性——游戏式绘本指导阅读促进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实证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67–174.(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9年第01期全文转载)(美国Best Evidence of Chinese Education2019年第3卷01期全文英文转载)
(2010). 电视, 书刊对幼儿创造性想像的比较研究2*.上海教育科研, (12), 41–44.
(2009). 上海幼儿媒介接触现状调查3*.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1–2), 29–32.
(2005). 三种学业成绩水平学生元认知, 学习动机的比较2.中国特殊教育, (5), 69–72.
专论
(under review). 大学生科研综合潜质的评估.
(2019).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6),149–159.
(2018). 上海青少年学生科学评价体系研究(重点文章)0. 科学发展,(117), 86–96.
(2009). 幼儿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7–8), 13–16.
(2006). 稳定性/发展性: 气质研究视角的嬗变2.心理科学, 29(1), 249–252.
(2005). McCarthy学习风格的分类及其4MAT教学设计系统3.上海教育科研, (10), 63–66.
(2004). 中国发展心理学概况2.儿童研究网(Child Research Net).
(2003). 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1*.心理科学进展, 11(2), 177–18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03). 母婴关系与自我发展——Mahler的分化/个体化理论评介2.心理科学, 26(1), 182–183.
(2002). Flynn效应: 问题与启示1*. 社会心理科学, 17(3), 26–29.

被转载成果:
(2019). Integrating Games into Picture Book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motions in Preschooler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Game-Combined Guided Reading of Picture Books on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ers. Best Evidence of Chinese Education, 3(1), 305–320. doi:10.15354/bece.19.ar1076
(2018). 融合游戏与绘本, 发展情绪社会性——游戏式绘本指导阅读促进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实证研究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67–17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2019年第1期, 40–46.
(2017). 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 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2*.心理学报, 49(7), 928-94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2017年第11期, 79–94.
(2011).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1*.心理学报, 43(9), 1026–103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2012年第2期.
(2013). 心理弹性研究中发展威胁指标诸问题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31(4), 71–78.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转载.2014, 31(2), 83–85.
(2008).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心理科学, 31(4), 995–998, 977.教育导刊(幼儿教育)摘编. 2008, (11), 64.

入选人文社科****TOP600被引论文排行榜(2006-2018):
(2008).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心理科学, 31(4), 995–998, 977.

决策咨询报告:?
(2018). 上饶市中心城区22所学校2017级高一新生心理测试结果与建议, 采纳单位: 上饶市教育局.
(2017). 进一步完善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对策建议. 采纳单位: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2017). 2017年长宁区青年干部轮训班学员职业发展类型评估. 采纳单位: 共青团上海市长宁区委员会.
(2016).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特点: 基于社会情绪的调查分析.采纳单位: 中宣部舆情局.
(2016). "家庭发展能力"基线调查. 采纳单位: 上海市华漕镇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2015).两孩生育调查: 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采纳单位: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2014). 第13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综合素质测试环节分析报告. 采纳单位: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2013). 客户心理与航班延误应对沟通咨询报告. 采纳单位: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服务质量管理部.

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6). 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3).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会议论文和报告:
(2020). Digital culture and new forms of school violence#. VIII World Conferences Violence in Schools. Pueto Vallarta, Jalisco, México(April 1-3, 2020)(Keynote).
(2019). Cultural values, happiness and harmful aggression reported by adolescents across 12 world regions#. 2019 WERA World Congress, Tokyo, Japan(August 5-8, 2019).
(2019). 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与启示. 中国医师协会2019年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甘肃青少年健康论坛(2019.9.26-27)(特邀报告). 兰州.
(2018). 增进幼儿抗逆力的理论思索与进路探讨.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婴幼儿情感学习及支持”专场(2018.6.12)(特邀报告). 成都.
(2018).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舞蹈. 上海市中小学舞蹈教材编写专题研讨会(2018.4.10)(特邀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学前儿童抗逆力发展及教育干预重点. 游戏与抗逆力——中非合作项目论坛(2018.3.8)(特邀报告). 上海.
(2017). 积极教育与德育: 机遇,融合与创新. 第四届无锡市中小学积极德育研讨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观摩会(2017.12.14)(特邀报告). 无锡.
(2017). 心理咨询与临床心理和心理健康服务. 2017上海市心理学论坛暨西南片高校心理学研究生培养交流会(第三届)(2017.11.11)(特邀报告). 上海
(2017). 不安全依恋与主观幸福的关系: 心理弹性和生命意义体验的链式中介模型1.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7.10.20–22)(专委会专题报告会, 口头报告). 重庆.
(2017). 不同心理弹性高中生的元情绪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2.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7.10.20–22)(专委会专题报告会, 口头报告). 重庆.
(2017). 成年初显期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机制——基于积极心理学与生态发展观的视角2. 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7.10.20–22)(展贴报告). 重庆.
(2017). 心理学与阅读推广. 2017年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启动仪式暨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2017.4.13)(特邀报告). 湖南株洲.
(2017). 心理问题分析与干预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中国医院协会疾病控制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健康管理专题研讨会(2017.3.3)(特邀报告). 山东日照.
(2016). Positive discipline家长训练对父母教养效能感的干预研究2. 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6.10.14–16)(口头报告). 陕西西安.
(2016). 走向积极心理咨询. 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2016.1.16)(Keynote). 上海
(2015). 抑郁症的康复因素. 抑郁症的预防, 鉴别与疗愈专题研讨会(Keynote). 浙江杭州.
(2015). 领先一步便与众不同: 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幼儿园教学与管理品质. 2015年北京地区幼儿园长高峰论坛(2015.7.16)(特邀报告). 北京.
(2015). Popular teenage girls: Barbie in Adelaide, friendly in Shanghai.Paper presented at the 31st Q Conference 2015, Ancona, Italy.
(2014). Popularity among teenage girls in Adelaide and Shanghai:A pilot Q-method study3 (Oral).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Suzhou, China.
(2013). Projects to enhance resilience in adolescents: An overview0* (Keynot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Youth Studies and Resilience Perspective, Beijing, China. (One of thefour Keynotes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symposium)
(2012). Basic points to construct a criteria system of harmonious social mentality0* (Ora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Shanghai, China. (as a Session Chair)
(2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弹性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和谐社会心态研究"中期学术沙龙纪要0.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2009).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media exposure in young shanghainese Children2. Paper presented at thePacific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10th Annu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Diliman,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job burnout and career commitment between novice and proficient teachers of kindergarten2. Paper presented at the7th O.M.E.P.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ng Kong.
(2006). 儿童的心理弹性研究2.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 广州.
(2006). 儿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的发展及其社会适应意蕴1*.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 广州.
(2005). 幼儿行为问题父母质性评定: 结果与启示1*.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上海.
(2004). A study on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family ecosystems on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2. (Oral).Paper presented at the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Beijing.
(2004). Comparisons of parenting patters structure of healthy children with that of unhealthy children1*. Paper presented at th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著译编等:
著作
整书
(in press). 心理弹性者的情绪特征.
(2017). 积极社会心态: 理论与实证.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章节
(2019). School bullying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In Skyzypiec, G., Wyra, M., & Didaskalou, E. (In press: 1/4/2019).A global perspective of young adolescents' peer aggression and well-being: Beyond bullying. London: Routledge. (272 pages, ISBN100)
(2016). Toward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of East Asian Cultrual Psychology4.In C. Roland-Lévy, P. Denoux, B. Voyer, P. Boski & W. K. Gabrenya Jr. (Eds.),Unity, diversity and culture: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Selected from the 22n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pp. 32–36). Melbourne, Florida US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ccessed viahttp://www.iaccp.org
(2016). 两孩生育调查: 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妇女发展与妇女工作: 2016年上海妇女理论研究成果汇编(202–209).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编著
??主编
(2015).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客户心理与航班延误应对沟通技巧手册(东航公司管理者与员工通用版)1. 上海: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章节
(in press). 智力0. 见 桑标, 等(主编),心理学(本科生心理学教材, pp.xxx–pp.xxx).
(2013). 福尔摩斯是如何探案的0. 见:十万个为什么(第6版)--大脑与认知分册, 思维与智力(p. 80.).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 齐白石画虾时使用什么样的思维0. 见:十万个为什么(第6版)--大脑与认知分册, 思维与智力(p. 81.).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 智力发展1. 见 桑标 (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智力发展2. 见 桑标 (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pp. 215–281).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译著
整书
(in press). 译校. 学校背景中的幸福感, 积极同伴关系及欺侮行为. 菲利浦 ?T ?斯里, 格瑞斯 ?斯克日皮克.
(in press). 译校. 积极教育: 吉朗文法学校的路程.雅科林 ?诺里什.
(in press). 译校.学校积极心理学手册(第二版). 迈克尔?J ? 弗朗, 里奇 ?吉尔曼, E ?斯科特?许布纳.
(2010). 译校.心理测验: 原理, 应用与争论(第六版)2. (美)罗伯特 ? M ? 卡普兰, 丹尼斯 ? P ? 萨库佐.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节
(2013). 译.积极心理学: 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2. (美) C ?R ? 斯奈德,沙恩 ? 洛佩斯.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译. 第八章: 家庭中的社会化: 种族与生态的观点0. (美)达蒙, (主编).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 第三卷)(pp. 456–546).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译. 导言: 儿童心理学应用研究0. (美)达蒙, (主编).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 第四卷)(pp. 1–4).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科学普及应用性论文等:
(2019).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 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3.大众心理学, 26(6), 41.
(2017).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漫谈创伤后应激障碍2. 家庭用药, (2), 37.
(2014). 心理弹性培育的要点: 7Cs(下)0. 大众心理学, (8), 29–30.
(2014). 弹性科学丰富积极心理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通信采访, 2014年7月28日, 原创-跨学科研究.
(2014). 心理弹性培育的要点: 7Cs(中)0. 大众心理学, (7), 29–30.
(2014). 心理弹性培育的要点: 7Cs(上)0. 大众心理学, (6), 27–28.
(2014). 心理弹性: 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本0. 大众心理学, (5), 26–27.
(2014). 如何培养心理弹性的孩子0. 大众心理学, (4), 25–26.
(2014). 如何做一名心理弹性者(二)0. 大众心理学, (3), 24–25.
(2014). 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 采访, 2014年2月12日第558期.
(2014). 如何做一名心理弹性者(一)0. 大众心理学, (2),25–26.
(2014).心理弹性: 压力/逆境中的成功适应、积极成长与蓬勃发展0. 大众心理学, (1), 1–4.
(2004). 孩子们麻烦背后是探索0. 健康娃娃.
(2004). 孩子要上小学, 家长如何不焦虑0? 健康娃娃.
(2002). 炼就您的"伯乐"慧眼: 创造力发现中的一些重要问题0. 福建幼儿教育, (2), 46–47.
(2002). 幼儿的"智力理论"0. 福建幼儿教育, (5), 21–22.
(2002). 依恋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1*. 福建幼儿教育, (4), 15–16.
(2002). 关注被同伴群体拒绝的儿童0. 福建幼儿教育, (3), 4–5.
(2001). 对孩子慎用实物奖励0. 福建幼儿教育, (7–8), 73.
(2001). 自闭症儿童回归主流教育的个案评价0. 福建幼儿教育, (11), 26–28.

教学论文:
(2013). <临床心理学>教学探微0. 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11). 修通心理与教育之桥——<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学探索刍议0.华东师范大学第四届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获奖情况
(2016). 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 中国人口学会"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主题征文二等奖;
(2016). 上海市政府决策调研报告优秀奖;
(2013). 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优秀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2013).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13). 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一等奖;
(2011).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论文第二作者, 通讯作者);
(2011).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届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一等奖;
(2010). 申银万国奖教金获得者;
(2009).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07).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07).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本科生导师奖.
[注: *通讯作者; 0独著或独立; 1第一作者; 2第二作者; 3第三作者]




荣誉及奖励
(2020). 2017-2018年度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
(2016). 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 中国人口学会健康家庭理论与实践主题征文二等奖;
(2016). 上海市政府决策调研报告优秀奖;
(2013). 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优秀奖(一等奖)(排名第四);
(2013).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13). 华东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一等奖;
(2011).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论文第二作者, 通讯作者);
(2011).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届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一等奖;
(2010). 申银万国奖教金获得者;
(2009).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07).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
(2007). 华东师范大学年度优秀本科生导师奖.


招生信息














10 访问


相关教师





相关话题/心理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