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中枢神经比较和应用解剖学
编 号:0022开课单位: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开课时间:第 一 学期总学时数:68(理论34 实验34)
学 分:2.5.主讲教师:陈幽婷 王德广
【教学目的】
人脑与其他哺乳动物脑的基本构造类同,除了大脑皮质的进化差别之外。神经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因此,对于将进行与脑相关的实验研究或临床的神经科学工作者,掌握大鼠脑的形态构造是最基础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通过实地解剖大鼠脑的形态,并系统观察大鼠脑连续切片,掌握大鼠脑的构造。在获取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当讲解脑的发生及神经解剖学知识,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与神经科学密切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可面
【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绪言
一、了解大鼠脑解剖学的研究领域和教学目的
二、熟悉大鼠脑解剖学课的教学方式及大鼠脑切片的几点技术要求和特点
三、了解学习大鼠脑解剖学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脑的早期形态和组织发生
一、熟悉脑泡的发生与演化
二、熟悉神经管壁的早期组织分化
第三节 基底前脑
一、熟悉嗅脑(嗅球、嗅茎、嗅结节、梨状皮质)的组成和形态分布
二、了解前连合的构成和形态位置
三、掌握隔区和斜角带的位置结构
四、掌握纹状体(尾壳核、苍白球和腹侧苍白球)的位置形态和细胞构筑
熟悉腹侧纹体(伏核、纹体基、嗅结节和细胞桥) 的位置形态
五、熟悉视前区的重要核团
第四节 端脑
一、了解大脑皮质的发生和皮质类型
二、熟悉侧脑室的位置形态及其与第3脑室的交通
三、了解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及各类纤维的概念
掌握终板和连合纤维的原发部位、胼胝体和胼胝体辐射;
掌握海马传出纤维穹窿和海马连合。
掌握新皮质的投射纤维和内囊,丘脑辐射和大脑脚脚底。
四、掌握杏仁终纹复合体位置构成,
掌握海马结构布局的形成及海马、齿状回的构筑特征。
第五节 间脑
一、了解间脑的分部,掌握各部的位置及主要组成核团。
二、掌握背侧丘脑核团及纤维联系。
三、熟悉上丘脑的组成与纤维联系。
四、熟悉底丘脑的组成与纤维联系。
五、掌握下丘脑的分部、核团和纤维联系。
六、掌握第3脑室的围成及其隐窝
第六节 中脑
一、熟悉中脑结构概况。
二、掌握中脑水管与中脑中央灰质。
三、熟悉中脑顶盖的构筑特征及纤维联系概要。
四、掌握中脑的脑神经核及其连属。
五、黑质、腹侧被盖区和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群。
六、掌握脚间核、红核及中脑被盖网状核。
七、掌握大脑脚脚底。
八、掌握中脑被盖的重要纤维束。
第七节 后脑、末脑
一、了解后八对脑神经核的六个机能柱及相关核团。
二、熟悉延髓、脑桥的上、下行纤维束。
三、熟悉延髓和脑桥的中缝核、网状结构的分布及核团
四、掌握延髓、脑桥的小脑前核及小脑中、下脚。。
五、熟悉第四脑室的围成和脑室系统。
第一节 经嗅球、嗅茎平面——第I段
一、熟悉嗅球的八层结构
二、了解副嗅球的位置和层次特点
三、熟悉嗅茎的构成和移变情况
第二节 经嗅结节平面——第Ⅱ段
一、熟悉嗅结节和梨状前皮质的结构特点
二、熟悉连合前海马与灰被的位置关系
三、了解隔区、斜角带的出现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四、了解纹状体的出现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五、熟悉腹侧纹体的构成及伏核的结构特点
六、熟悉腹侧苍白球的位置、特征及邻近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经视前区平面——第Ⅲ段
一、熟悉视前区的分部及各部主要核团;
掌握交叉上核、视上核的构筑特征和位置
二、掌握隔区各核团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三、熟悉穹窿纤维在隔区的配置及斜角带的纤维方向;
掌握斜角带核的分部、位置及构筑特征
四、掌握尾壳核、苍白球、腹侧苍白球的位置关系和构筑特征
五、了解伏核向终纹床核、嗅结节向杏仁前区的移行情况
六、了解无名质的出现及其与腹侧苍白球的长消情况
七、了解髓纹前弯区丘脑前端的出现及此部诸结构的位置关系。
第四节 经丘脑前1/3平面——第Ⅳ段
一、了解隔区向海结构的移行,熟悉海马腹侧连合的位置和构筑。
二、熟悉穹窿下器、室间孔的位置和功能。
三、掌握背侧丘脑核群的划分,熟悉诸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四、熟悉丘脑网状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了解未定带的的位置关系。
五、掌握下丘脑室旁核的范围、亚核和构筑。
六、了解下丘脑前区与视前内侧区、结节区的交错情况,
熟悉下丘脑前核的位置、亚部和构筑。
七、了解下丘脑外侧区与视前外侧区的移行情况及其构筑特点。
八、熟悉纹状体、内囊情况的移变,掌握基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九、熟悉终纹的位置,了解终纹床核、无名质的移行变化。
十、掌握杏仁体的位置、核群和构筑特征。
第五节 丘脑1/3平面——第Ⅴ段
一、掌握海马、齿状回的层次,海马的分区及其纤维系统。
二、了解丘脑前核群、内侧核群、中线核群及板内核群的移变情况。
三、熟悉丘脑外侧核群、腹侧核群和后核群的位置及构筑特征。
四、熟悉缰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丘脑髓纹和后屈束的经引。
五、熟悉底丘脑的位置,构成和构筑特征。
六、了解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前核的移变情况;
七、掌握弓状核、正中隆起的位置、延伸范围和构筑特征。
八、熟悉下丘脑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九、熟悉下丘脑外侧区的一般构筑及外观特征。
十、了解纹状体、内囊的移变情况。
十一、熟悉脚内核的位置、构筑特征和性质。
十二、熟悉杏仁体核团的移变情况。
第六节 段经丘脑后1/3平面——第Ⅵ段
一、熟悉大脑半球尾侧部的组成部分及海马垂直部的结构特征。
二、熟悉上丘脑的组成、顶盖前区和后连合区核团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三、了解背侧丘脑尾侧部的移变情况和丘脑中脑移行区核团的位置。
四、掌握外侧、内侧膝状体的位置、分部及构筑特征。
五、了解底丘脑诸结的移变情况,熟悉底丘脑核的位置及构筑特征。
六、熟悉下丘脑乳头体区的四层结构及下丘脑后区、乳状体核的构筑特征。
七、了解正丘脑外侧区向腹侧被盖区的移行情况。
八、掌握各脑区在额基平面的过渡变化。
第七节 经上丘平面——第Ⅶ段
一、掌握上丘七层及其构筑特征。
二、熟悉中脑中央灰质分部及其构筑特征。
三、掌握动眼、滑车神经核簇、三叉神经中脑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四、熟悉DK核、嘴侧和尾侧线形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了解中缝区三个交叉及其位置关系;
五、掌握大脑脚脚底的纤维组成及其排列。
六、掌握黑质的位置、亚核及其构筑特征。
七、熟悉脚间核的位置,了解其亚核构筑概况。
八、熟悉腹侧被盖区的位置、组成及构筑特点,了解其移变情况。
九、熟悉外侧丘系与内侧膝状体交会区的构筑状况。
十、掌握红核的位置、亚核及其构筑特征。
十一、熟悉内侧纵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顶盖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等的位置。
十二、了解中脑网状结构的核团。
第八节 经下丘平面——第Ⅷ段
一、了解中脑水管的位置及其下丘隐窝。
二、熟悉下丘的位置、构筑特点,了解下丘的核团。
三、了解中脑中央灰质的移变情况,熟悉中缝背核、被盖背侧核、被盖背外侧核和三叉神经中脑核的位置及构筑特征。
四、掌握脑桥基底部的组成及构筑特征。
五、掌握听觉通路的纤维经过,熟悉上橄榄核簇、外侧丘系核簇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六、了解小脑上脚的经引与交叉,熟悉臂旁核簇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七、了解中脑、脑桥结构并存及两者结构的分野。
八、了解中脑网状结构的核团。
九、熟悉脑桥中缝及网状结构核团的位置关系,掌握中缝正中核、中缝脑桥核的位置和构筑。
十、熟悉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内侧丘系的位置,了解红核脊髓束、脊髓丘脑束和脊髓小脑腹侧束等的位置。
第九节 经后脑平面——第Ⅸ段
一、了解室底灰质的移变情况,掌握呈斑核簇的位置、分部及构筑特征。
二、熟悉中缝区四束纤维的位置排列,掌握中缝大核、中缝苍白球和中缝隐核的位置和构筑。
三、熟悉小脑结构概况,小脑核的位置和构筑。
四、掌握三叉神经核簇的组成,诸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五、掌握展神经核簇,而神经核簇的组成,诸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六、掌握前庭蜗神经核簇的组成,诸核的位置和构筑特征。
七、熟悉脑桥网状结构的布局、核团的构筑特征。
八、熟悉红核脊髓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腹侧束的位置。
第十节 经延髓开敞部平面——第Ⅹ段
一、掌握孤束核的位置、分部、构筑特征和脑神经连属,掌握迷走神经背核的位置和构筑。
二、掌握疑核的位置、构筑和脑神经连属。
三、掌握舌下神经核簇的位置、构筑和脑神经连属。
四、熟悉下橄榄核的位置、形态和构筑特征。
五、熟悉延髓上段诸纤维束的位置和小脑下脚的形成。
六、熟悉延髓上段中缝核和网状结构的布局,
熟悉外侧网状核的位置、分布和构筑。
第十一节 经延髓关闭部平面——第Ⅺ段
一、熟悉最后区的位置和构筑,了解孤束迷走复合体的移变情况。
二、掌握后掌核与内侧丘系交叉、锥体与锥体交叉的连属。
三、熟悉延髓下段中缝核、网状结构与纤维束的布局。
四、了解颈髓上端的构筑特征。
【考核方式】 笔记和实验作业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大鼠脑读片提要及图谱》,王平宇,张凤真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