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昌航空大学各学院硕士点简介(2013年版本)

南昌航空大学 /2014-04-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带头人和主要硕导简介

 

学科带头人:李康平,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评估专家成员。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8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成果专著《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获国家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主要研究方向:红色历史文化与当代实践研究。

廖声丰,教授,博士(后),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江西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9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出版专著1部;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红色历史文化与当代实践研究。

平飞,副教授,博士(后),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哲学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理事。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个,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6项;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主编著作2部;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教育部社科司奖等共6项。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创新研究。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部。2008年9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下设9个教研部,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4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校级研究平台。2003年获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2005年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点,2010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生,招生方向共7个:大思政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红色历史文化与当代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创新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研究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6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专职教师中博士22人,占62%。近5年,该一级学科硕士点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社会科学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及其他省厅级项目共80多项,在研项目科研经费150多万元;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一、二等奖、优秀教学一、二等奖共20余项。

学院有专业图书资料与信息中心,藏书近2万册,专业期刊百余种;电子阅览室有电脑40多台,均接入校园网、互联网,配有较先进的文献检索系统,方便查询国内外最新科研信息。

上述教师队伍、研究平台、科研项目及经费、学术成果与实力、图书资料与文献条件等,为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提供了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优良的学习环境。


文法学院

 

学科带头人和主要硕导简介

肖华锋,国家二级教授,新闻学博士(后),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委、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通讯评委。先后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级社科1、2等奖励各1项,在《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和CSSCI源刊复印、转摘或引用。出版专著10多部。

秦菊波,教授,哲学博士,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曾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3等奖各1次。

雍青,副教授,电影学博士(后),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新媒体(电影)传播和文艺传播学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CSSCI期刊文章共8篇;专著3部,译著1部;参与国家课题2项,主持和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获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奖励1项。

李奎,副教授,政治学博士,兼任武汉大学政治文明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武汉大学《珞珈政治学评论》编委,《理论月刊》《湖北社会科学》杂志通讯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数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获省社科奖励1项。

李立文,女,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南昌航空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社会学会理事、江西人口学会常务理事、江西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多篇,多篇发表在CSSCI来源刊物或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其他奖励3项;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近五年主持并完成的主要课题13项。

田先红,讲师,社会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农村社会学和中国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研究。发表论文30篇,其中核心刊物20篇,CSSCI刊物10多篇,有4篇文章为人大复印资料等期刊转载。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近十项,目前主持国家和教育部课题各1项。出版专著1部。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成立于2006年3月,在原政法系和新闻与传播学系基础上组建而成。学院下设社会工作系、法学系、公共事业管理系、新闻学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大学语文教研部、综合实验中心,另外挂靠了学校农村法治发展研究所、航空文化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电视台。学院开设了社会工作、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五个本科专业,并承担全校大学语文和写作等公共教学任务。目前,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和区域管理和公共政策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以上学位18人,硕士以上学位39人,另有1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同时,为了实现“双师型”培养目标,学院另聘请了20余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

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学术专著30余部。学院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学院建成新闻学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首批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文化与传播学校级重点学科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

1.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

    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研究在新的传媒环境和新的社会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继承与传播、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当下的新闻传播现象。该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依托新闻传播学,借鉴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开展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新媒体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本硕士点重点运用新闻学理论、工具与方法,对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规律探索。

 2. 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

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将区域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型进行有效整合,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管理理论与政策实践问题。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以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依托,借鉴区域管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开展包括产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地方治理、公共安全与教育等多个方向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区域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本硕士点重点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工具与方法,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航空产业发展、要素流动管理、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政策、地方治理、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规律探索。

 

外国语学院

学科带头人和主要硕导简介

学科带头人:许丽芹,1966年生,硕士,教授, 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昌航空大学(2002-2006年度)“科研突出贡献优秀个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及其他课题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7部,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3次。

况新华,1953年生,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外语学会会长,江西省教学名师,南昌航空大学国际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和教学改革课题1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3部,译著1部。

徐翰,1966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6月被省政府法制办聘任为“省政府规章英语译审专家”。2013年2-8月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学。近5年来,主持科研与教改课题13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14篇,其中核心刊物6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

万涛,1969年生,硕士,教授。2007年荣获南昌航空大学“教学十佳”,2011年入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近年主持科研与教研课题12项,其中省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校优质课程1项、校教学成果奖2项。

吴静,1964年生,硕士,教授。2003年荣获江西省教育工委“优秀党员”称号。2006年荣获南昌航空大学“教学十佳”。先后主持省部级及其他课题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5部,译著1部。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原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基础一部大学英语教研室,1985年开设英语专业,招收英语师范专科生;1994年开始招收英语本科生(国际商务方向);1995年独立建设成外语系;2006年4月正式更名为外国语学院。现设有英语系、德语系、法语系、大学外语教研一部和大学外语教研二部、语言研究所和语言培训中心等机构。

20多年来,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2004、2005年先后增设了法语和德语两个新专业,并于2006年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增设了英语语言文学和德语语言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现已形成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外语教学并重,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学院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教学效果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硕导16人。硕导中,现有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南昌航空大学“教学十佳”4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4项。学院常年聘请英语、法语和德语外籍教师约30名,聘请外校教授、副教授12名。

1.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英语语言文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主要有英美文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两个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方向注重将英美文学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社会的、历史的和政治的宏观视角和语言学的微观剖析,深入研究当代世界全球化过程中的英美文学与文化,并挖掘文学文本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思想。跨文化交际学方向主要研究文化心理学,跨文化言语交际(修辞学、语篇研究、文化符号学),跨文化人际传播学,以及文化对大众传媒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的研究等。主要课程:西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英语文学与翻译英美文学原著精读、叙事学、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研究经典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西戏剧理论等。

2.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以形式语言学的基本假设为理论指导,以音系学、句法学、形式语义学和语言习得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同时从事应用语言学具体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两个方向。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语言实际应用问题。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主要研究如何促进中国现代翻译学的理论构建,如何提高翻译实践能力,使学习者对翻译学所涵盖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翻译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使学习者具备适应现代翻译要求的能力,同时在翻译理论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翻译实践的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主要课程:普通语言学、语义学、英汉语比较研究、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同声传译、科技英语翻译等。

3.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德语语言文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主要有德语语言学和德语文学两个方向。德语语言学以德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规律、演变规律等方面的问题,介绍语言学各主要分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德语文学方向注重将德语文学和德语国家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社会的、历史的和政治的宏观视角和语言学的微观剖析,深入研究当代世界全球化过程中的德语文学与文化,并挖掘文学文本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思想。

主要课程:普通语言学概论、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理论研究、德语文学原著精读、德语诗歌、德语教学法研究、德语文学批评、科技德语导论、德国文学断代研究等。

培养具有扎实的德语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娴熟深厚的德语口笔译实践能力,开阔的知识视野,具有从事德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研究或从事德语教学的应用型德语高级人才。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文化机构、涉外部门、德资企业等从事研究、教学、翻译、对外交流和管理等工作。

 

经济管理学院

学科带头人和主要硕导简介

谢奉军,教授,博士(后),南昌航空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江西区域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产业经济领域召集人,南昌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江西省交通运输与物流学会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理事,江西省企业家协会理事,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第七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航空科学基金、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1项,其他政府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要从事“江西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江西省工业配套园区布局优化方案”、“南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等省市政府重点关注领域课题研究。

倪百祥,高级经济师,硕士,现任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行长。1983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1994-1996年曾经在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学习,获得MBA学位,并于2003年在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做访问学者。先后在工行浙江省分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重要部门担任要职;具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产业选择与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经营以及企业管理等领域有独特的研究成果。目前关注“银行业转型与工商银行业务创新”领域学术研究。

彭本红,教授,博士(后),中国物流学会理事,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西省物流协会专家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技术创新、组织行为等方面。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0多篇论文EI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

王有远,教授,博士,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长,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同行评议专家,江西省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工程、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曾获2009-2010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江西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邱天,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决策与系统优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在研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和教改项目1项,参与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1项。在国际期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6篇,所有论文均被SCI引用,其中有4篇论文同时被SSCI引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置了产业规划与区域管理、专利分析与技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与系统优化、工业工程与现代物流、企业运营管理、体育管理等二级学科方向;现有硕导32名,其中教授12人、博士学位副教授1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2人,博士生导师1人。拥有江西区域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制造业发展研究所、区域物流研究所、革命老区信息化研究院以及工业工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实践平台;同时,本学科方向与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南昌市发改委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江铃、洪都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本学科点提供不断的实践课题和重大专项。

本学科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航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昌市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市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有关产业“十二五”规划等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总经费600余万元,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易青,教授,吉林大学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应用数学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微分方程。近年来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曾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数学系作学术访问。现为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在《Nonlinear Analysis TMA》、《数学学报》及《数学年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十篇。

郑华盛,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计算数学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流体力学数值方法及科学与工程计算。参与及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教改课题多项,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二十篇科研论文。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西省赛区一等奖一项。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从2004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学院现有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硕士点于 2003 年获准,并于 2004 年招生;计算数学硕士点 2005 年获准,并于 2006 年招生。有校级重点学科3个: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大学数学教育。有校级重点研究方向5个:数值代数、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运筹与优化、偏微分方程、高等数学优质课程。

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4人,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博士19人(另在读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骨干教师2人,卧龙之星1人、校教学十佳3人。教师学历逐年优化,目前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人数的91.8%;中青年教师占主体, 40岁以下教师36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73.5%。

近三年来,学院科研获得了历史性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3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总经费近300万元。

1.应用数学硕士点

应用数学硕士点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受到计算机和应用软件方面基本训练且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高级创新人才。本专业既是数学学科的传统专业,又与物理、生命科学、经济金融、计算机等学科和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无论是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还是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深厚的数学基础。本硕士点主要课程:泛函分析、高等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概论、二阶椭圆型偏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非线性规划、抽象代数与矩阵分析、现代几何学、调和分析、二阶抛物型偏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的粘性解理论、现代数值模拟方法、凸分析、决策分析、最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人工神经网络、大型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等。

本硕士点培养具有扎实的应用数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应用数学领域研究和教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研究型与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项目优化、软件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

2.计算数学硕士点

计算数学硕士点培养数学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及软件开发训练且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高级创新技术人才。计算数学也称做数值计算方法或数值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代数方程、线性代数方程组、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函数的数值逼近问题,矩阵特征值的求法,最优化计算问题,概率统计计算问题等等,还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收敛性和误差分析等理论问题。 主要课程:泛函分析、高等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抽象代数与矩阵分析、现代几何学、函数逼近论、数值代数、有限体积方法、计算流体力学、现代数值模拟方法、特殊矩阵、大型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最优化方法、计算几何、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人工神经网络等。

本硕士点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计算数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从事计算科学领域研究和教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研究型与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项目优化、软件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


飞行器工程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王云,1966年生,博士,教授、硕导,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江西省航空学会会员,现为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动力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无人飞机研制等。先后主持完成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项目,主编出版教材两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王琦,1963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 863 子课题 1 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4 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 1 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曾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优秀新产品奖”、“优秀航空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江西省普通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杨加明,1963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或参与的课题1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专著1部《复合材料板的非线性弯曲》(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北京),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7篇,ISTP收录1篇。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飞行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博士17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学科带头人1人,省骨干教师3人。学院现有本科专业:飞行技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方向)。学院具有5个学术型硕士点: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工程力学、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噪声与振动工程。2个工程型硕士点:航空工程、航天工程。

近年来,围绕航空动力机械、飞行器设计、无人飞机研制、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重点开展飞行器(无人机、轻型飞机等)气动总体与结构设计及优化、新型动力技术与装置、飞行器及动力试验验证技术、流体动力机械计算与仿真、结构强度、振动与噪声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本学科点拥有一支由省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组成的学科梯队,现有导师1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围绕上述研究方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空科学基金10余项。在各类专业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另外,学院在高温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结构非线性振动与控制以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等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围绕上述研究方向,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空科学基金多项。在各类专业核心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罗胜联,1962年生,国家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555”赣鄱英才首批人选,“985”工程首席科学家,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生态诊断修复与污染阻断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工程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曼彻斯特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兼职教授,《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诊断修复与污染阻断。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863前沿探索项目、973项目子课题、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6年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9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唐星华,1962年生,博士,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应用化学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化工学会理事,国家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高技术项目评审专家,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出版著作、教材4部。先后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

颜流水,1964年生,博士,教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环境科学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全国生命科学与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江西省2008年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李明俊,1958年生,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学院党委书记。江西省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家环保部环境评估咨询专家,中国航空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化工高教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实验技术与管理》和南开大学《实验室科学》杂志编委。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中欧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江西省高等学校2009-2010年度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罗旭彪,1977年生,博士,教授,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化学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生态诊断修复与污染阻断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工环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论文引用260次,单篇最高引用57次。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编卫生部部颁标准化分析方法4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863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担任国际权威刊物“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Electrophoresis”等的通信审稿人。

魏立安,1963年生,教授,环境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首届青年科学家,南昌科技明星。中国表面工程协会清洁生产促进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环保产业协会理事,江西省生态学会理事,《材料保护》和《电镀与涂饰》编委。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江西省科技支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硕士点具有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于2000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拥有环境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同领域内唯一的高水平学科,同时也是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和江西省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授权学科建设点。环境工程二级学科连续获得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是江西省同学科领域内唯一的国防特色基础学科。

学院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责任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3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洪堡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西省“555”赣鄱英才首批人选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人才人选7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优秀硕士生导师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3人。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充足、成果丰硕。目前在研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近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自然科学奖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3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项。

学院具有培养研究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生态诊断修复及污染阻断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循环利用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水污染控制技术与环境功能材料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西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基础化学江西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等。

研究生就业前景及毕业生质量反馈良好。毕业的研究生中,有的考上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985高校的博士生,许多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高中层领导和技术骨干。

 

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余欢,1960年生,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航空大学校长,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铸造学会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薄壁铸件成形的工艺控制及优化、金属基复合材料成形、铸件成形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和多孔铝合金成形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项目、总装预研基金、教育部科技项目、航空预研项目、航空科学基金和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项目10余项。主持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项,完成多项成果转化项目。在《航空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

柯黎明,1960生,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江西省高校“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教授,江西省人民政府“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理事,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焊接冶金、焊接结构力学、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项目、航空支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达800余万元。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余篇,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

王高潮,1956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美国Autodesk公司“大中华区优秀教师”、南昌航空大学“昌航之春”教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事,江西省工程图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西省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航空轻合金超塑性成形技术、模具CAD/CAE/CAM技术、SLS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项目、江西省科技人员入园入企项目“航空新型合金钢、铝合金应用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秦国华,1970年生,教授,博士后。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主要从事数控加工过程建模与仿真、工件装夹分析与优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12项科研课题,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制造支撑计划等多项项目。近年来在《ASME J. Manuf. Sci. Eng.》、《Int. J. Adv. Manuf. Technol.》、《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7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49篇;由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专著《机床夹具的现代设计方法》一部,获江西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三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王细洋,1967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馆长,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江西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人选,2001年获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2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本。

刘晓波,1963年生,国家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集散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金属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机械动力学与设备故障诊断、金属材料加工过程凝固传热与塑性变形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1项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子项(项目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完成1项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项目获2005年国家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973”重大项目子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被SCI收录4篇,被EI收录15篇。

贺红林,1967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主要从事精密驱动控制、机电控制技术和超声电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西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多项,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航空高校基金项目等多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研项目等多项,参与完成省级教改课题2项。在《航空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近40篇,其中EI收录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南昌航空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于2009年7月由学校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铸造工程系”、“塑性工程系”、“焊接工程系”和原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系”、“机械设计教研部”、“制图教研部”组建而成。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人数153人,其中江西省“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教授3人、江西省“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教授1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4人,省级骨干教师1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百千万人才1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70人,教授3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56人。另外,聘请曹春晓院士、张文海院士为双聘院士。

学院设有“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为江西省品牌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江西省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单位。“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1个一级学科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焊接科学与技术”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加工工程”学科2006年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联合成功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培养博士研究生;“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为学校博士授权学科建设点。学院现有在册本科生30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

学院主要围绕先进连接技术、航空构件精密成形技术、航空结构件数控加工技术、材料加工新技术等领域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具有“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中之重学科、“十一五”示范硕士点,“材料加工工程”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一五”示范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二五”示范硕士点。“航空材料加工技术”为江西省优势学科创新团队。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具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近五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目前,学院主持在研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在研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鲁世强,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责任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度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博士学位获得者。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材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塑性工程学报》编委会编委。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子项目、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子项目等30余项。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在《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金属学报》、《机械工程学报》、《航空学报》等国內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周贤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学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热处理学会理事,江西省热处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钢的研究。2006年以来发表文章40余篇,被SCI、EI收录20篇;主持国家863项目1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总装预研基金1项以及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平台建设专项子项目、航空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等1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2007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明专利3项。

杜楠,国家二级教授,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拿大劳伦勋大学、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荣誉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失效分析委员会副主任,中航工业航材中心表面处理分委会副主任,“失效分析与预防”期刊副主编。长期从事腐蚀与防护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企业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余篇;“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项目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9);授权发明专利一项,公开发明专利两项。

硕士点简介

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由我校腐蚀与防护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两个专业的相关研究方向组成。材料物理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江西省重中之重航空宇航制造学科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轻合金加工重点学科实验室组成部分,江西省腐蚀与防护高校重点实验室挂靠在该硕士点。同时也是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撑学科。

“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依托的腐蚀与防护专业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也是我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最多,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近五年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研究生共60余名,为各个工业部门特别是航空工业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目前拥有一支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博士25人,硕士生导师21人,有较完备的适于研究生培养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长期以来紧密结合航空、服务民用,在薄膜材料及电化学加工、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行为和原位监测、功能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个研究方向不断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而且大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形成了明显的学术特色。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级子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科研经费总额为1000余万元,发表文章共1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60余篇。

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军工、汽车等行业的公司、厂矿、科研设计单位、高等学校从事与材料的腐蚀与防护、表面工程、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有关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质量以及教学等工作;毕业生有相当比例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毕业生在外资、民营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就业的薪酬较高。

材料学硕士点:材料学学科是在我校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组成的。本学科于1985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起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被评为省级示范硕士点。

该学科目前具有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人。

该硕士点所在学科是“十二五”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是江西省 “航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科技“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在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控制、先进结构材料及其塑性加工新技术和功能材料表界面微纳结构设计与控制三个研究方向不断创新,取得一系列成果,而且大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形成了明显的学术特色。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科技部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5项、总装备部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为2000余万元,发表文章共2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60余篇。

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国防、机械、汽车、化工、石油、电子、交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领域中的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新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失效和预防等方面的工作。

高分子材料工程:于2005年开始列为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2011年获批硕士点授予权,并2012年正式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该硕士点所在学科是“十二五”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主要开展高性能涂层、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合物降解与稳定化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方向的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通过近几年建设,本学科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责任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硕士生导师1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重视,近5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航空科学基金4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生就业前景及毕业生质量反馈良好,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军工、汽车等行业的公司、厂矿、科研设计单位、高等学校从事与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有关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质量以及教学等工作;毕业生有相当比例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

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本学科硕士点设置于2011年,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硕士点所在学科是“十二五”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从材料表面与界面角度,研究其对材料性能和使用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和界面的微结构调控,开发具有优异物理化学特性的新型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引入表面与界面结构设计,对传统材料和固体废弃物进行改造再利用,实现材料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包括:材料表面与界面改性技术、薄膜科学与技术、界面物理化学。

本学科师资队伍比较雄厚,现有江西省“赣鄱英才”特聘教授3人,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主要学科平台有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高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实验室面积600余平方米,拥有高温熔化炉、真空热处理炉、高温热压炉、热膨胀仪、开尔文探针、红外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等近1000余万元的教学和科研设备。

该学科针对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内、省内企业技术难题,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近3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发明专利15项。近3年来,累计到帐科研经费800余万元,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863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

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等行业,从事材料生产、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质量检验、材料化学失效和控制技术研究等工作。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本学科硕士点设置于2002年,并于2009年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该硕士点所在学科是“十二五”江西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材料的生产过程及其加工技术,重点开展先进连接技术、航空构件精密成形技术、电化学加工与防护技术、高温结构材料、轻质合金、高性能结构钢、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术力量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5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0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5人。主要学科平台有国防科工委“轻合金加工科学与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国航空科技“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 “航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高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现有实验室面积6000余平方米,具有扫描探针显微镜、能谱仪、激光闪光法导热仪、X射线衍射仪、微波烧结炉、真空热处理炉、高温热压炉、热膨胀仪、ZETA电位分析仪、X射线荧光测厚仪、红外光谱仪、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近4000余万元的教学和科研设备。

该学科针对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内、省内企业技术难题,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为我国和航空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3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300余篇,获国家级奖励1项,得省部级奖励7项,发明专利20余项,成果转让200余项,成果被采用40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近3年来,累计到帐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国防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80余项。

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等行业,从事材料生产、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质量检验、材料化学失效和控制技术研究等工作。

 


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

学科带头人简介:

何兴道,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贴获得者,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近年来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防基础研究项目、 国家863子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航空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研究课题,总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4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索引SCI、EI收录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9项。2011年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高益庆,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近年来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江西省工业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等20多项研究课题,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2012年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刘大禾,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布里渊散射及其应用、光子晶体及微结构激光器、信息光学。先后承担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课题,总装备部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在Adv. Mater., Appl. Phys. Let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2011年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卢超,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南昌航空大学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全国无损检测学会超声专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航焊接与检测鉴委会UT高级培训教师,铁道部无损检测UT、MT高级(III级)人员。主要研究方向:超声无损检测、检测声学及检测信号与信息处理。先后主持完成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技研发计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国防技改项目、企业委托咨询项目等10余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技改、企业委托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

于润桥,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检测技术与仪器。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煤层气远距离穿针技术与装备研制(2008ZX05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等课题10余项,总经费1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邬冠华,男,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射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事。《失效分析与预防》杂志编委。主要科研方向为: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电磁检测技术和无损检测仪器设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其他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与无损检测技术相关论文40余篇,获得航空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陈震,男,博士(后),国家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美国University of Kansas访问学者、博士后。江西省航空学会副秘书长、理事,华东在线检测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EI索引12篇,单篇论文最高他引率达7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及其它课题共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和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万生鹏,男,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主持国家基金1项,主持航空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省基金4项,参与国家基金2项,国防基础研究项目2项。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EI论文30篇,在IEEE Photonic Technology letters上发表的论文单篇被引用100多次。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均排名第3)。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纤物联网、光谱技术及应用。

硕士点简介

精密仪器与机械硕士点:本硕士点隶属于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精密仪器与机械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无损检测技术与仪器、测试技术智能化仪器仪表。近年来,该硕士点先后承担多项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省部级科研开发项目。在应用激光全息技术及激光光谱技术分别对应力场等进行定量测试与检测,探讨电磁及超声检测机理,研制智能化检测仪器设备以及工业过程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被EI等收录30余篇。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在国防、工农业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学、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点是我校首批江西省示范硕士点之一,依托江西省“仪器科学与技术”十二五重点学科快速发展。本硕士专业点以测控技术为基础,以无损检测技术为主线,紧密围绕航空航天、国防、特种设备、铁路、电力、交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测试与仪器技术开展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无损检测、产品质量检验、物理量精密测量、机电一体化系统及智能控制等。本硕士专业点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重视,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防技改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40余项,研究经费在“十一五”期间达到3200万元。本硕士专业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称导师16人,副教授10人,博士16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0多名,有的已成为知名学者和企业骨干。本硕士点属于江西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依托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测控工程研究中心、中航工业航空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优越的研究软硬件条件。

光学工程硕士在多年的发展中,光学工程学科始终以光电测试为主线,紧密围绕新能源、航空航天、物联网、区域经济和国防发展需求,在激光布里渊散射基础研究与应用、水下与大气激光雷达、大气吸收光谱、大气发射光谱实时层析、微光学传感器件、激光全息与应用、太阳能电池、纳米光电材料、结构健康监测、光纤通信及光纤传感等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高益庆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队伍。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重视,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973子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子项目3项,科研总经费达2800多万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Nanotechnology、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用的贡献。

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 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是研究如何对待测光学量或由非光学待测物理量转换成的光学量进行探测,并通过光电转换和电路处理实现光信号检测以及系统仪器化的一门学科。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涉及光学工程、微电子学、电路与系统、测试技术、计算机及仪器科学与技术等诸多领域。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有激光光谱探测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及传感技术和微光电器件及测试技术。本硕士点以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为依托,以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中航工业航空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为社会和国防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光电测试人才,研发应用于工业、农业、生物医学、食品、军事和空间等领域的专业测试仪器。本硕士点毕业生将在科研院所、航空航天、光伏、光电子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光电检测、仪器研发及管理方面的工作。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20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项目、973子课题、航空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等多项课题,2011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是江西省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始终以医疗信息、医疗仪器为主线,紧密围绕生命科学技术、医院临床需求、人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在医学图像处理领域、功能磁共振脑科学领域、康复医疗仪器仪器、高性能计算领域、医疗信息系统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形成了以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陈震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队伍。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重视,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973子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和江西省高等学校度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用的贡献。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物理电子学硕士点:在多年的发展中,物理电子学专业始终以光电测试为主线,紧密结合航空航天、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在水下目标监测、大气激光雷达、大气发射光谱实时层析、太阳能电池、微光学传感器件、物理电子技术及系统、纳米光电材料、光纤通信及光纤传感等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何兴道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队伍。该硕士点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973子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子项目1项,科研经费总额达 2800多万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同时,研究工作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毕业生遍及政府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各类行业,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仪器仪表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仪器仪表工程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是提供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装置、设备与技术的综合性工程领域,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本专业依托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本硕士专业点以无损检测为基础,以测控技术与仪器装备研发为主线,紧密围绕航空航天、国防、核工业、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电力和交通等行业对安全检测技术及仪器装备的需求,在电磁检测技术与仪器、声学检测技术与仪器、光学检测技术与仪器、工业射线检测、图像检测与识别技术、测试传感器、微机化仪器、虚拟仪器与综合测试、无损检测工程应用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硕士点工程背景突出,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制造研究所、中国特检院、江苏省特检院、江西省特检院、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称导师7人,副教授9人。一批指导教师具有国家质检总局、铁道部、中航工业和中国无损检测学会认证的超声、射线等无损检测高级人员资格证书,具有丰富的工程检测及仪器研发经验,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技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课题。


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黎明,博士,二级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江西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现任江西省图学学会理事长、江西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1995~1997、1999~2000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江泽涛,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体视觉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西省重大关键技术项目2项、航空基金1项、省基金4项、省支撑攻关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等共20余项,获江西省科技研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高校成果一等奖1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共收录20余篇。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网络信息安全。

杨国为,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入选者。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江西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昌航空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08.10-2009.10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以来,先后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1项等1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出版专著4部,其中科学出版社出版3部。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70余篇。2012年,成果“鞋类产品和谐智能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系统”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奖二等奖(第一位);成果“复杂人工生命建模与大系统广义模型化理论和方法”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位)。主要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智能检测与诊断、航空制造数字化与信息化。

熊邦书,博士,教授,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骨干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5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落地计划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其他基金类项目2项及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获国家专利5项,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应用、智能信号处理、直升机故障诊断等。

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 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于江西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国家特色专业软件工程,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2009年为江西省3+1博士立项预测建设单位支撑学科。拥有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硕士点拥有一支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5人,江西省“555”赣鄱英才首批人选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骨干教师4人。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长期以来紧密结合航空、服务地方,在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计算机视觉、数据库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分布式与并行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制造与数字装备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而且大部分科研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形成了明显的学术特色。近五年来,本学科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厅局级奖6项,承担了“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0余篇。

毕业生主要方向为航空航天、国防、机械、汽车、化工、石油、通信、电子、交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领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被列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采用现代控制理论,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测控技术,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先进控制方法,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飞行器检测与控制,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硕士点现有教授12人,博士1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全日制专业硕士点,近五年,招收研究生172名,授予硕士学位92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总经费达9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余篇。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工业检测与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等。毕业生适合电力电子控制技术、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飞行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教学与研究等工作。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点: 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点设有3个研究方向,:工业过程检测与自动化技术、高精度图像检测技术及设备开发、智能信息处理与测控软件开发。本学科和工业生产过程结合紧密,已在针织毛皮、真空铸造、电网电量校准、线路板检测、直升机故障检测等行业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中青年学术骨干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留学归国人员2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生导师14人,大部分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先后完成国家、部级、地方的科研项目50多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毕业生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军工、汽车等领域。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 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高水平实践平台。拥有一支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5人,江西省“555”赣鄱英才首批人选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级骨干教师3人。

该硕士点在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及其应用和基于图形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等4个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明显的学术特色。本学科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厅局级奖4项,承担了“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余篇。

毕业生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国防、机械、汽车、化工、石油、通信、电子、交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领域。

导航、制导与控制硕士点: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由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三个专业的相关研究方向组成。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江西省品牌专业,具有40年的发展历史。2008年被全国高等教育司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下设信号获取与控制、信息传输与处理、航空电子系统3个专业方向。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长期从事飞行器建模与控制,以光、机、电及计算机技术综合一体的航空测控技术研究和航空机载测试设备、检测系统的研制。研究组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博士后2名,博士4名。专业涉及导航制导与控制、遥控与遥测、电子信息处理、结构优化设计、电路设计、DSP、FPGA及信号处理算法等专业领域。已毕业研究生15名,现有在校硕士生46名。近5年来共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9项、其他项目18项。经费到账527.26万元。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3项、主编教材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 检索8篇、EI 检索26篇。形成了一个以研究院所需求为源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牵引,引导和推动科研与教学,具有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并重的科研、教学团队。

本硕士点主要培养具有多学科军、民两用人才,其主要培养方向有制导系统及其信息支持技术、遥测遥控技术、机载多传感器管理及数据融合技术、光纤传感与光电集成技术。同时培养的学生也适合在电子工程、自动控制以及测试等相近专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 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于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为电子仪器及测试技术,创办于1980年,是我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最多、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现代电子学与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学科以现代通信理论、系统理论和数字信号理论为基础,研究通信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及应用问题,涉及通信、雷达、导航、遥感和电子对抗等诸多应用领域。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已经形成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科梯队整齐、人员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学术力量强的学术队伍,其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博士15人。

近年来,围绕学科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应用的需要,本学科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科研经费总额700余万元,纵向科研经费250余万元。

毕业生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国防、机械、汽车、化工、石油、电子、交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领域。

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在我校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组成的,于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目前具有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博士8人。

该硕士点所在学科是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无损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在智能计算理论及应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形成了明显的学术特色。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2000余万元,发表文章共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余篇。

毕业生毕业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国防、机械、汽车、化工、石油、电子、交通等领域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计算机技术硕士点: 2005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于江西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国家特色专业软件工程。拥有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中心。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硕士点拥有一支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5人,江西省“555”赣鄱英才首批人选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骨干教师4人。

该硕士点指导教师长期以来紧密结合航空、服务地方,在智能计算理论与应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计算机视觉、数据库与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应用、分布式与并行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制造与数字装备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且大部分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形成了明显的学术特色。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厅局级奖6项,承担了“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总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0余篇。

毕业生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国防、机械、汽车、化工、石油、通信、电子、交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领域。

控制工程硕士点: 2005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江西省特色专业自动化。控制工程是处理自动控制系统各种工程实现问题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包括对自动控制系统提出要求(即规定指标)、进行设计、构造、运行、分析、检验等过程。控制工程硕士点注重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甚至跨门类)的实践本质,根据相应的工程领域(职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研究等培养环节中充分体现工程特点。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技术及应用、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等。

本学科现有教授12人,博士1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全日制专业硕士点,近五年,招收研究生172名,授予硕士学位92人。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总经费达9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余篇。

毕业生适合在电力电子控制技术、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飞行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教学与研究等部门工作。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点: 2010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前身为“电子仪器及测试技术”专业。该学科是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支撑学科。

电子与信息系统学科是现代电子学与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学科以现代通信理论、系统理论和数字信号理论为基础,研究通信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及应用问题,涉及通信、雷达、导航、遥感和电子对抗等诸多应用领域。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已经形成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科梯队整齐、人员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学术力量强的学术队伍,其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博士15人。

主要研究方向: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宽带网络通信技术、航空电子技术、卫星网络通信技术、 图像处理及应用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技术等。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科研经费总额700余万元,纵向科研经费总额250余万元。

毕业生去向主要为航空航天、国防、机械、汽车、化工、石油、电子、交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领域。

 


软件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黎明,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江西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政府自然科学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科技评估中心评审专家、华东地区在线检测学会理事长、江西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2000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在国外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智能计算、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

江泽涛,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体视觉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重大关键技术项目1项、航空基金1项、省基金4项、省支撑攻关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等共20余项,获江西省科技研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高校成果一等奖1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共收录20余篇。研究方向: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网络信息安全。

舒坚,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无线传感器网络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软件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江西省软件行业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入园入企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重点科技支撑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3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2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曾接贤,硕士,教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教学名师,首届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中国体视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分会理事、江西省工程图学会理事。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EI索引13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及其他课题共10余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公安部第二届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会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储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论图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工程图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江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江西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和江西省“巾帼建功标兵”。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分析与理解、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计算机图形学等。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子项目1项;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及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1项。

孙利民,教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学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业组成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容迟网络、网络与系统安全。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几年主持承担973重大研究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以国家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为依托,在软件算法设计及其优化、多媒体软件支撑技术、面向无线传感网络的嵌入式软件技术、面向航空工业领域的智能检测软件服务等方向展开了特色研究:研究软件智能算法,特别是动态环境下的元胞遗传算法,用于软件自动生成及性能优化;研究视频监控和虚拟现实软件技术,解决视频软件多目标识别和跟踪问题;研究无线传感网络体系结构及软件系统,提出由感知层、平台层及应用层构成的分层软件体系结构;研究飞机零件缺陷和故障检测以及高精度自动测量等技术,提高了检测和测量的精度及效率。

学科带头人黎明教授为南京航空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江西省软件行业学会常务理事;舒坚教授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本学科现有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9人,博导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2人,江西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

近5年,承担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课题等6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本,发表论文250多篇,SCI/EI收录120多篇,获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质量工程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学的研究,并开展与软件开发理论相关的技术基础研究工作。本硕士点现有软件工程、智能计算、数据库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计算机视觉和无线传感网络6个主要研究方向。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位,硕士生导师12位,其中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3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骨干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近几年来,先后主持承担973重大研究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与企业合作项目总经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航空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在《IEEE Trans. on PAMI》、《Pattern Recognition》《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检索近1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1部。申请国家专利近3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

物联网技术硕士点(0812Z1):物联网技术硕士点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将事物(包括实物和虚拟物体),通过具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能力的设备进行互联,以使事物组成自治智能体的技术。 物联网技术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传感网络、视觉感知及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检测与控制。

物联网技术硕士点以南昌航空大学物联网技术研究所、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为依托,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组合。南昌航空大学无线传感网实验室早在2003年就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网展开了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该实验室于2010年升格为南昌航空大学物联网技术研究所。近10年的研究工作中,主要针对无线传感网络,视频和图像信息处理、智能检测与计算机智能控制以及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开展研究。

该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位,硕士生导师12位,其中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3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骨干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题等11项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6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本,发表论文250多篇,SCI/EI收录120多篇,获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国家质量工程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085212)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以“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及国家特殊专业“软件工程”为支撑,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组合。经过几年的发展,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工程领域已拥有一支技术实力强、工程背景深厚、结构合理的科研技术队伍。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外聘导师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优秀教师2人。本硕士点现有软件工程、数据库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3个研究方向。

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工程领域一直以服务于江西地方经济和国防建设为目标。与江西微软技术中心、江西铜业股份公司、江西赣能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企业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贵航集团和洪都集团等航空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江西微软技术中心、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用2+2的模式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解决了他们人才紧缺的问题。全国微软技术中心自成立以来首次与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创了我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开发人才树立了样板。近期我校又与江西微软技术中心签定了联合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协议。

近几年来,先后主持承担973重大研究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与企业合作项目总经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航空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在《IEEE Trans. on PAMI》、《Pattern Recognition》《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检索近1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1部。申请国家专利近3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


土木建筑学院

学科带头人介绍:

梅国雄,男,1975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责任教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与地下空间工程中有关岩土工程基本理论与应用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留学人员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和江西省交通科技项目等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2本;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70余篇;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获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人事厅表彰评为优秀博士后、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11年获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排水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少钦,女,1962年生,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岩土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2007年1月起聘为岩土工程和工程力学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优秀力学教师,江西省师德标兵,江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及其它课题共3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谢洪阳,男,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结构工程”硕士点责任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力学学会理事,江西省公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土木建筑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主要从事结构工程设计理论、施工新技术和土木工程数值模拟研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EI检索7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及其它课题4项,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防科技开发项目各1项。出版译著1部。

钟菊芳,女,1972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防灾减灾”学科方向带头人。江西省第七届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一级注册地震安全评价工程师。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EI检索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子课题负责人),主持省部级课题及其它课题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4项。

刘庆文,男,1972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市政工程” 硕士点责任教授。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及其它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目1项(排名第3);参加厅局级科研项目2项(其中1项主持,1项排名第4);参加横向课题4项。

岩土工程硕士点:岩土工程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岩土工程学科是综合应用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与基础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和手段来解决工程建设中有关岩体、土体变形及稳定问题的学科。它涉及边坡工程、城市地铁工程、交通隧道工程、地基工程、深基坑工程、石油工程、矿山工程等与岩土体有关的工程学科领域,是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应用学科。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在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中确保岩体和土体不会因强度不足或变形过大,而使岩土体本身发生局部或整体的失稳破坏,或与岩土密切相依的建(构)筑物失去正常运营的条件或丧失工程功能。其教学与科研主要依托于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岩土工程校级重点学科科研团队。岩土工程学科试验环境良好,现设有岩土工程实验室,为本学科的科学实验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开设弹塑性力学、高等土力学、深基坑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工程可靠性分析、工程抗震设计理论等主要课程。我校2006年获得岩土工程二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11年起按一级学科招生。

结构工程硕士点:结构工程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结构工程学科是研究建造各类土木工程的科学技术中具有共性的结构选型、力学分析、设计理论和施工建造技术及组织管理方法的学科。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及应用对工程建设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上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预示着这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并可望获得丰硕成果的学科领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弹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高等混凝土结构原理、数值分析与程序设计、结构可靠度理论、工程抗风险抗震设计理论等。其教学与科研主要依托于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结构工程学科科研团队。结构工程学科试验环境良好,现设有结构工程实验室,为本学科的科学实验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校2011年获得结构工程二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市政工程硕士点:市政工程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市政工程学科是研究城市给水排水和工业给水、工业废水、水资源利用工程等技术理论及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以及城市道路设计、养护,城市桥梁(立交)设计及养护的学科。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数量日益增加。市政工程学科还研究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其资源化的理论与技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水工艺基础理论、现代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市政工程优化及技术经济分析、建筑水科学理论与技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等。其教学与科研主要依托于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市政工程学科科研团队。我校2011年获得市政工程二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研究是集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各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该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中基础工程建设,涉及工民建、交通、水利、矿山、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弹塑性力学、有限元、钢桥、高等结构力学、桥梁工程等。其教学与科研主要依托于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科研团队。我校2011年获得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专业学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涉及项目管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工程造价、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城建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暖通、给排水、软土地基处理、基坑支护、房地产开发、工程检测、工程监理等,并与计算机技术、力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弹塑性力学、有限元分析、高等结构理论、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现代规划理论、现代建筑理论、高等土木工程材料、现代施工技术等。其教学与科研主要依托于南昌航空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学科科研团队。我校2010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音乐学院

学科带头人和主要硕导简介

学科带头人:李勤,1963年生,教授,音乐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主编《现代文艺演出的组织与训练》等多部教材及著作;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指挥的合唱团多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奖项,辅导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以及省级奖多项。

熊申英,1969生,教授,音乐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出版论著2部,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省级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思想史及音乐文化研究。

张建国:1968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本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专业;主持完成国家与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音乐研究、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交响、光明日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等级奖10余次;研究方向:环境音乐、音乐哲学、声乐歌剧。

 

学院及硕士点简介

音乐学院历经艺术系音乐教研室、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音乐学院等重要发展阶段,从2002年~2012年,由最初的音乐教研室起步, 2003年独立成系,于2007年12月正式成立音乐学院。现设有音乐系、表演系和艺术实训中心等专业教学机构,开设空中乘务、流行音乐、舞蹈表演与编创、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专业方向。

学院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教学效果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3人;并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知名高校及各大航空公司的学者、专家15余名为兼职教授。近年来,学科点教师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60余项,科研经费150多万元;出版教材及专著7部;科研论文和艺术实践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

硕士点“音乐文化教育与实践”研究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化人类学、音乐历史学、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等领域。该学科设两个研究方向:“大众音乐教育与实践”、“苏区音乐文化教育”。前者侧重艺术实践性质的应用研究,力图深入探索音乐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从中揭示音乐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后者侧重史论结合性质的基础研究,力图借助苏区音乐个案观察,归纳区域音乐文化的思想本质、历史脉络、时代价值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关系与实现途径。

相关话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