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医学院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 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胜任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学习年限为2~3年,其中第1学期为全日制课程教育阶段,其后为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阶段。专业实践时间可根据相关单位情况灵活安排,但不少于12个月。
四、培养方式
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注重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衔接,实现社会优质资源的最佳配置。采用“学校与研究生创新基地联合培养”或“校一企”与“校一管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
研究生课程教育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在基地、企业或相关管理部门实施。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由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流通、应用、监管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教学。
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在职人员鼓励采用定向、委培的形式,学生结合所在单位的性质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
五、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要求
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课程教育及专业实践,分为制药工程、中药质量控制、医院调剂与制剂、药事管理四个方向。
(一)课程设置
课程分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实践技能课。
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为选修课。学位课与非学位课总门数不少于7门,总学分不少于20学分。
1.公共必修课(7学分)
政治理论 1学分
外国语 3学分
数理统计 2学分
计算机应用 1学分
2.专业必修课(5~8学分)
结合专业方向,选择2门专业必修课程。
(1)制药工程方向
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 4学分
制药设备原理 3学分
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 3学分
中药炮制与饮片生产 4学分
GMP生产与管理 3学分
GAP生产与管理 2学分
(2)中药质量控制方向
中药品质量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 4学分
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2学分
中药鉴定技术 4学分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 4学分
(3)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
GPP管理 2学分
GCP管理 2学分
中药调剂学专论 3学分
中药制剂学专论 4学分
中药临床循证评价 2学分
中药临床药学概论 4学分
(4)药事管理方向
中药知识产权与保护 2学分
药物经济学专论 4学分
GAP/GMP/GSP/GLP/GCP与实务 4学分
注册法规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3学分
中药企业管理 4学分
中药药房管理 2学分
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对策 3学分
3.非学位课(选修课, 4学分)
非学位课程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研究课题方向选择,可跨选其他方向课程,也可选择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理论课程(包括科学学位有关课程),不少于1门。
4.实践技能课程(3~5学分)
研究生通过学位课程考核后,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由实践导师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方向,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专业实践
根据研究方向,研究生在中药行业相关单位进行时间不少于12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应有带教老师签名的每月的实践报告及结束后的专业实践总结。
1.专业实践内容:
(1)制药工程方向
包括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全过程及质量检验、新药研发、GMP管理等岗位实践。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全过程实践:通过车间实习掌握中药常用制剂的生产基本理论、生产流程与各岗位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岗位操作法、SOP以及生产工艺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质量检验、新药研发、GMP管理等专业实践:采取现场实践和专题讲座方式进行。应达到独立完成现场采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或能够组织立项并开展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相关工作或具备实施GMP管理及开展技术改造工作的能力。
(2)中药质量控制方向
包括中药材鉴定、质量标准研究及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
中药材鉴定:应熟练掌握中药性状、显微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性状、显微图片的制作;认识常用中药材400种以上,掌握不同药用部位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特征及各药材粉末显微特征。
质量标准研究:应熟悉实验室操作规范(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概念),熟练常规检查的检验操作(包括药典制剂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熟练掌握TLCS、HPLC、GC、LC—Ms、GC—MS、ICP—Ms、UV等仪器的原理和标准操作规程及维护与简单故障排除方法。掌握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质量标准方法学验证等。
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3)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
包括医院制剂实践、医院调剂实践及临床中药实践。
医院制剂实践: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熟悉原辅料及成品的检验流程和方法学的建立,熟悉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调剂实践:熟悉煎药室、饮片室相关管理,了解医院制剂的调配,以及根据医师处方为患者临时配制其他药剂等工作。
临床中药实践:应协助临床科室查房,进行病例讨论,实践后应可达到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评价,对医务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在临床用药实践中收集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ADR)与药品不良事件(ADE)的基本要求。
(4)药事管理方向
包括医药经济与管理、药事法规与药品政策、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医药经济与管理:应研究和解决公众在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与制度保障;应研究医药领域中有关物资资源的经济问题与经济规律以及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制定药品政策提供参考。
药事法规与药品政策:应掌握医药基本知识、经济管理理论和国内外药物管理政策法规,能从事国内外医药经济管理活动;熟悉药物政策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为行业制定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与规章提供决策依据。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应熟悉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与实操。通过实践掌握获得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实践调查、信息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2.专业实践部门:
(1) 研究生创新基地。
(2) 药品生产企业。
(3) 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
(4) 医药公司:注册部、办公室、政策研究室。
(5) 政府部门:中医药管理、药监局、药检所。
(三)课程考试和考核方式
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均由研究生部统一组织教学并考试。实践技能课由实践导师进行考核。
专业实践由研究生部、药学院会同实践所在单位组成考核委员会进行考核。考核委员会由5~7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通过专业实践考核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工作,应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选题,突出课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论文形式为质量较高的调研报告、研究设计方案、问题解决方案、技术提升报告或者其它相关科学研究论文等。
2.选题应紧密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深入基层现场,对某些亟待解决的中药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3.论文应反映作者运用所掌握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中药生产、销售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方法,论文结果应对中药产业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七、学位授予
学位申请者应按照专业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课程考试和专业实践考核,修满规定学分,完成专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学位要求者授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若不满3年申请硕士学位者,除符合以上条件外,各门理论课程成绩80分以上,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承担过国家级课题(前三名)、省部级课题(前二名)、厅局级课题(第一名)。
2.在读期间需至少发表一篇SCI或EI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3.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4.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前五名)、三等奖(前三名)。
5. 获得过发明专利授权(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