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流行病学》讲义 第一章 绪论(7)

暨南大学 /2011-11-26

人类的健康或疾病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在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生活在环境中,不断地征服环境;但反过来,环境又不断地作用于人类。因此,人类与环境长期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中。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人类不断地改造和适应环境,而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又作用于机体,从而使人类与环境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中。

 

     三、比较的观点

   

在科学上,交流信息和达成共识最根本的环节是观察测量和定量描述。对多组观察值进行比较是科学方法的精髓。流行病学分析的核心是比较,必须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推论过程来完成。有比较才有鉴别,即使是一般的描述结果,也必须和相应的人群、时间和地点的结果相比较才能说明问题,才有意义。例如一个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5%,当与其他人群比较后才可以对该人群做出诊断,是高还是低。病例对照研究等类型的研究本身就贯穿着对比观察和分析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是流行病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四、多病因论的观点

   

任何疾病的病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对于不同的疾病,遗传因素与各种环境因素各自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Jb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为了适应医学环境的变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本身就是多维的,因此应当用三维或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整合,而是需要医务人员改变思维方式。

 

     五、概率论的观点

   

流行病学尤其重视定量描述和数字分析,常常关注各种率的计算和计算时“分母”的含义。流行病学中得到的危险度及各种率,实际上是对相应问题的概率参数的估计值,而不是决定值。例如,人们不能看到某个吸烟的人已经活了100岁而否认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病因,而应当从概率论的角度认识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危险要高出多少倍,等等。
第六节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1.更新医学观  生物医学的疾病观、健康观和特异性治疗观,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和现代社会的需要。医学生应当树立整体医学观,病人是一个整体,疾病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疾病不是脱离病人孤立存在的;病人不是药物反应的容器,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完整的人。健康不只是躯体上的“无病”,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医学的总的发展方向要从研究疾病发展到研究健康。

 

2.促进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  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宣传得沸沸扬扬,但是目前医学界仍然采用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疾病诊疗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一维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向三维的或多维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3.实现由关心个体病人到从群体角度关心病人的转变  要在完整的背景上来观察、研究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病人的完整背景应该包括社会背景、社区背景、家庭背景、个人背景和疾患背景。学校培养的是通科医生,将来既可能向专科医生发展,也可能向家庭医生发展,都需要从完整的背景上对待病人。

 

4.提高观察、理解和解决健康问题的层次  提高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使医学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无论是疾病预防还是健康促进的措施或者提供给病人的医疗,都是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的基础上并经过充分的评价,借以对卫生服务、健康促进以及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做出决策。

 

     总而言之,流行病学研究应当从人群水平提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当遵循流行病学定义中以人群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并且在最恰当的水平上以最合适的方法表述出来。在工作过程中,流行病学工作者可以运用统计学、社会科学、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学科方法建立和检验人群水平的假说。如果失去对人群的理解,流行病学工作者就会成为一个简单的检验假说的工具,而这些假说是其他学科的学者建立的。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群,重新理解人群,重新理解流行病学,并使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群体科学不断蓬勃发展。
 

相关话题/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