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生物化学讲义-第二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5)

暨南大学 /2011-11-25

    根据Perulz等利用x线衍射技术分析Hb和氧合Hb结晶的三维结构图谱,提出了解释O2与Hb结合的正协同效应的理论。

未结合O2时,Hb的α/β和α/β呈对角排列,结构较为紧密,称为紧张态(tense state,T态),T态Hb与O2的亲和力小。随着O2的结合,4个亚基羧基末端之间的盐键断裂,其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也发生变化,使α/β和α/β的长轴形成15”的夹角(图2一23),结构显得相对松弛,称为松弛态(relaxed State,R态)。图 2-24显示 Hb氧合与脱氧时T态和R态相互转换的可能方式。T态转变成R态是逐个结合O2而完成的。在脱氧Hb中,Fe2+半径比卟啉环中间的孔大,因此Fe2+高出卟琳环平面0.075nrn,而靠近F8位组氨酸残基。当第1个O2与血红素Fe2+结合后.使Fe2+的半径变小,进入到卟啉环中间的小孔中(图2-25),引起F肽段等一系列微小的移动,同时影响附近肽段的构象,造成两个α亚基间盐键断裂,使亚基间结合松弛,可促进第二个亚基与O2结合,依此方式可影响第三、四个亚基与O2结合,最后使四个亚基全处于R态。此种一个氧分子与 Hb亚基结合后引起亚基构象变化,称为变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小分子O2称为变构剂或效应剂,Hb则被称为变构蛋白。变构效应不仅发生在Hb与O2之间,一些酶与变构剂的结合、配体与受体结合也存在着变构效应,所以它具有普遍意义。系列微小的移动,同时影响附近肽段的构象。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蛋白质既然由氨基酸组成,其理化性质必然与氨基酸相同或相关,例如,两性电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性质、呈色反应等。但蛋白质又是生物大分子化合物,还具有胶体性质、沉淀、变性和凝固等特点。细胞和体液中蛋白质都是数以百万计相混合,要分析单个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势必先要分离纯化蛋白质。蛋白质分离通常就利用其特殊理化性能,采取盐析、透析、电泳、层析及超速离心等不损伤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物理方法,以满足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需要。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的两性电离

    蛋白质分子除两端的氨基和氨基可解离外,侧链中某些基团,如谷氨酸、天冬氨酸残基中的γ和β—羧基,赖氨酸残基中的ε—氨基,精氨酸残基的胍基和组氨酸的咪唑基,在一定的溶液水条件下都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蛋白质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时,该蛋白质颗粒带负电行,反之则带正电荷。

    体内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但大多数接近于 pH5 .0所以在人体体液 pH 7.4的环境下,大多数蛋白质解离成阴离子。少数蛋白质含碱性氨基酸较多,其等电点偏于碱性,被称为碱性蛋白质,如鱼精蛋白、组蛋白等。也有少量蛋白质含酸性氨基酸较多,其等电点偏于酸性,被称为酸性蛋白质,如胃蛋白酶和丝蛋白等。

    (二)蛋白质的肢体性质

    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之一,分子量可自1万至100万之巨,其分子的颗粒大小可达l-100nm胶粒范围之内。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的沉淀析出。除水化膜是维持蛋白质胶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外,蛋白质胶粒表面可带有电荷,也可起胶粒稳定的作用。若去除蛋白质胶粒两个稳定因素,蛋白质极易从溶液中沉淀。

    (三)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和凝固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主要依赖于氨基酸残基R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保持蛋白质的天然构象。但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一般认为蛋白质的变性主要发生二硫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其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在医学上,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此外,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

    蛋白质变性后,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汇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这一现象被称为蛋白质沉淀。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有些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renaturation)。图2-17所示,在核糖核酸酶溶液中加入尿素和β一巯基乙醇,可解除其分子中的4对二硫键和氢键,使空间构象遭到破坏,丧失生物活性。变性后如经透析方法去除尿素和β巯基乙醇,并设法使巯基氧化成二硫键,核糖核酸酶又恢复其原有的构象,生物学活性也几乎全部重现。但是许多蛋白质变性后,空间构象严重被破坏,不能复原,称为不可逆性变性。

    蛋白质经强酸、强碱作用发生变性后,仍能溶解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若将pH调至等电点,则变性蛋白质立即结成絮状的不溶解物,此絮状物仍可溶解于强酸和强碱中。如再加热则絮状物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 coagulation)。实际上凝固是蛋白质变性后进一步发展的不可逆的结果。

    (四)蛋白质的紫外吸收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的O.D.280与其浓度呈正比关系,因此可作蛋白质定量测定。

相关话题/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