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并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以及中医内科学医、教、研工作24年。在冠心病研究方面,侧重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干预作用。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冠心病的病机除了血瘀、痰浊、气滞、气阴虚或气阳虚外,还存在热邪或热毒痹阻心脉的方面,尤其表现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认为热毒痹阻心脉,热壅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之一,进而在治法上,在国内较早提出使用清热解毒活血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在高血压研究方面,认为高血压中老年人多发,肾虚是根本原因,侧重开展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研究表明,补肾法在改善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在脑血管病研究方面,根据中医“官-窍”的理论,研究证实活血开窍药经鼻腔给药可以透血-脑屏障,脑匀浆可获得比血清更高的药浓度。开展活血开窍法经鼻腔给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的疗效,研究属国内领先。在上世纪80-90年代初引进和开展体外反搏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和食道调搏技术,并且在医院率先运用超声引导心包穿刺和置管引流技术。2000年开始开展心脏介入技术,率先在全国三甲中医院开展了冠心病介入技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绿色通道、起搏器植入等新技术工作。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远程网络教学子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对外教材《中医内科学》(中英文双语版)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副主编。在省级以上自然科学核心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5篇,出版论著10本,其中副主编4本,编委1本,参编4本。
1995年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优秀中医病案作者"。1995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观摩第一名。1997年被医院遴选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8年参加第一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比赛荣获第二名。1998年响应广东省委号召赴湖北长江流域抗洪救灾,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抗洪抢险,救灾防病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1999年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2000年被大学评为“学科建设先进个人”。 2002年8月被医院确定为“中医优秀临床人才”。2006年被广东省中医局遴选为“广东省名医”培养对象。2006年被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大学评为“十五”期间“学科建设先进个人”。“邪毒内侵致冠心病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获2006年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被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评为“先进学会干部”。
近年来,先后赴德国、英国、美国、瑞典、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心血管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通过省学会心血管分会平台,积极主办“南方中医心血管学术研讨会”、“两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研讨会”,不断扩大中医心血管学术在南方的影响。
刘友章 教授
刘友章,男,广东兴宁人。1952年6月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症分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常务委员、广东医学会消化分会肝病学组常务委员、人工肝血液净化学会全国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消化学科学科带头人、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特邀研究员。
出身中医世家,1984年考取邓铁涛、王建华教授研究生,1987年首创性提出中医“脾-线粒体相关”学说,并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京都大学进行学习研究。他临床上治验丰富,知常达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消化病、神经肌肉疾病以及糖尿病、甲亢、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痤疮、血栓性脉管炎、中风、久咳、眩晕、头痛等疑难病症。他应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肌肉病取得明显的疗效。诊治的疑难病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取得良好疗效。
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各1项。主持及参加省科技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中管局、省教育厅及大学规划课题、校级课题等共五十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以及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科技成果奖十余项。著有医学专著及教材7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120余篇,主编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获中南地区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3、2007年,他先后两次被评为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2007年获得“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先进个人”奖,同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消化学科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称号。2008年获派南振兴中医奖励基金“优秀教师”称号。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39人,(培养的博士后及博士已成为国内外中医药临床及科研骨干,其中3名分别担任广东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及广州市中医院科主任),硕士15人,广州市优秀中医人才2人。曾多次获邀赴加拿大、越南、香港、台湾等地讲学。
刘凤斌 教授
刘凤斌,男,汉族,籍贯河南,1963年出生,博士,博士后,主任中医师,教授,中医消化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广东省中医脾胃消化病重点专科带头人。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生存质量研究会亚洲华人分会副主任委员等。2008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荣誉称号,主持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
多年来工作在临床教学第一线,继承和发扬了脾胃学说和五脏相关理论,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消化疑难病的临床研究,如重症胰腺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重症肌无力等。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在推广人工肝抢救重型肝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多项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从199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量表测评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参与组织和举办了五届国内和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术交流会。
先后主持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完成国际合作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编写并完成了“医药领域量表研制和应用的指南”。参与研制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中国版》作为卫生部部颁行业推荐标准在全国使用。研制的“中华生存质量量表”、“中医健康状况量表”、“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及其子量表”、“中医肝病PRO量表”、“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等量表在中医药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参与编写的《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获得第五届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6名(已毕业18名),其中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篇。发表科研、教学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内科五脏病学》、《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等多部学术专著。
邝卫红 主任中医师
邝卫红,男,1967年8月出生于湖南临武。1985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 1992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工作至今。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床工作上,长期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鑫梅教授,充分体贴、关心病人,在中医治疗脾胃病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娴熟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并且疗效显著。另外尤其注重病人的生活、饮食、情志调养,并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解除患者心中的疑虑、顾忌。强调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及西医诊断、治疗方法的学习、运用,曾于国内著名医院脱产进修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科研工作上,主攻方向为中医药对肝纤维化治疗和胃黏膜损伤防治的机理研究,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作为主要合作者参加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主篇学术著作1本,参篇教材2本、专著5本。获得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二等奖1项。
目前在读博士生3人,指导、协助指导研究生10余人,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注意不断提高学生业务水平以外,更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认真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一切为解除病人疾苦的崇高精神。
刘小虹 教授
刘小虹,女,山东省荣城籍,1962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呼吸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第一临床医学院从事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89年在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进修学习一年,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工作和实验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诊治和研究中取得一定成绩。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了学术论文30多篇,参加了《心功能不全与心律失常中西医诊疗与调养》、《疑难病证治验精华》、《实用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简明中医临床诊疗常规》、《中医内科五脏病学》、《老年突发病急救学》、《常见病自我诊查与调养指南》等书籍的编写工作,先后培养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
曾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观摩评估第一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讲课比赛中第一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讲课竞赛”第二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奖”,以及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大标兵”、“十大杰出青年教职工”、“先进女职工”、“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孙志佳 教授
孙志佳,男,湖北监利人。1965年6月出生。临床医学博士。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属中医内科学呼吸病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呼吸内科的临床、教学工作近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和呼吸衰竭等。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医内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先后承担和主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际合作的GCP项目三项。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曾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先后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学术专著8部。自2005年开始招收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20余人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省内外呼吸病专业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曾先后主持4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参加多次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包括全国呼吸年会、亚太呼吸年会及欧美重要呼吸会议。
左俊岭 教授
左俊岭,男,籍贯河南,1963年1月15日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急症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方面,强调中西综合,注重发挥中医优势,重视临证能力之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急危重症的医教研工作,擅长治疗心脑血管急症、肝病等急危疑难重症,在中风病证的急性期中西医综合处理与评价方法研究及各型肝衰的中西快速综合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负责中医急症学教学工作,承担大学各系急症教学任务。科研方面现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性临床与实验研究》,国拨经费400万元,省科技厅攻关项目课题1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西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局级课题2项(肝病及心血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其它项目8项;国家中医管理局非典专项课题2004年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32篇,主编《临床医技操作掌中宝》(广东科技出版社)及《中西结合急诊症治》(人卫版),为《内科急症中西医汇通》副主编,参编论著6部;2003年SARS期间,作为广东省非典攻关专家组中医成员,坚持中西结合、辨病辨证、快速高效的治疗策略,创订以中医药清解法为主的SARS中西综合治疗方案,取效优良,70例全部治愈且无院内感染及后遗症发生,获广泛好评,并应邀到香港及台湾行境外推广,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特殊贡献奖及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之全国卫生系统抗非典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