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1-30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
(一)伤寒学方向
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较早的伤寒论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点,1993年、1996年分别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重点学科。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点。200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确立为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

(1)《伤寒论》教学与文献研究;(2)经方治疗疑难病证的研究;(3)六经辨证的现代化研究;(4)经方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

博士生导师有:李赛美、朱章志、张横柳、彭万年教授。

硕士生导师有:蔡文就、万晓刚、刘  敏,吴浩祥教授。

技术人员情况:

学科拥有一批教学与临床经验丰富、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技术力量雄厚。熊曼琪教授为伤寒学学术带头人,是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知名伤寒学家、糖尿病专家,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赛美教授为伤寒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刘敏教授2006年入选广东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青年名中医培养对象。本学科具有教授7人,副教授2人,中级技术职称1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4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后合作导师一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学位者4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优良学术梯队。

学科条件:

拥有独立临床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病床46张),以伤寒论经方治疗内分泌疾病为研究领域,以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重点专科专病中心,201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拥有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中医疑难病证实验室,面积约1500m2 ,仪器设备总值约600万元。

教学科研成果:

教学方面:承担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班、七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班、三年制专升本班、非医攻博班、硕士、博士研究生班等多个班种的《伤寒论》教学工作,针对各个专业特点的不同分别编撰有《伤寒论教学大纲》。积极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利用临床病案实录开展情景式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与网络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及经典影响力、说服力。

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均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连续多年参与全国教材编写工作,1979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的编写;1996年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学》(中医专业用2001年第七版、2007年第八版),国家“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案例版教材《伤寒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创新教材《中医临床基础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伤寒论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主编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中医经典百题精解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以及重读经典丛书《伤寒论临床精要》、《伤寒论临床运用》、《伤寒论临床发挥》(科学出版社2010年)等继续教育教材,作为主编、副主编单位出版论著60余部,在伤寒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功举办8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学员遍及国内各地、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获得海内外中医同仁的好评,成为中医优势品牌建设项目。同时挖掘整理经方班宝贵资料,整理出版《经方名师讲录》等相关论著8部,促进了仲景学说的学术交流与传播。

1995年《伤寒论》课程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课程,“《伤寒论》理论联系实际,医、教、研共同发展”1995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紧密结合临床、科研,创立《伤寒论》教学新模式”1997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实践”200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伤寒CAI课件”2000年分别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网络课程三等奖,不同层次《伤寒论》教学模式的建构”2004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创新与实践” 2005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伤寒论》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中医临床基础”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基于多媒体案例库建设的伤寒论教学改革”,2008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医研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08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方面: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一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l项、教育部课题l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4项、省科委课题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项、省中医药管理厅课题7项、省高教厅课题2项。其中“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糠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成果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治疗II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1997荣获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中医不同治法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病变影响的对比研究” 2002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伤寒论》临床研究模式构建与创新” 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益气养阴、补脾益肾法防治绝经期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基础研究” 2006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方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践” 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经方临床应用的基础研究” 2008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经方现代运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以来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家级杂志100余篇,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神经精神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著名刊物,有的被世界权威医学刊物收集和译成英、日、韩、意大利文发表。

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辩证法、电子计算机、医学统计学、DME、医古文、核医学、临证实用伤寒学、伤寒论、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温病学、内科学。

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外语、自然辩证法、医古文、科研方法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伤寒论原著及选注、中医临床基础学研究进展、内科学研究进展。

从1978年招收研究生以来,目前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04人,博士研究生85人,其中港澳台、越南、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境外硕士、博士研究生共79人。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各级教学、临床、科研单位,获得良好评价。博士后出站3名,均被引进国内高校受到重用。

 

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赛美 教授

李赛美,女,湖南长沙人,1960年4月生。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第一临床医学院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称号。

长期从事中医经典《伤寒论》教学、科研、临床及学科建设工作。擅长应用经方辨治疑难病症,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主持“全国经方高研班”,成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在海内外具有良好影响。主持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及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教学课题7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全国首届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理论与实践》、案例版《伤寒论》等教材著作12部,副主编1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教学成果奖5项。

培养博士36名,硕士27名,博士后1名。指导国内高校高级访问学者,广州市、中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各1名。应邀赴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讲学,并出席法国巴黎第18届国际糖尿病大会。

 

朱章志 教授

朱章志,男,湖南衡阳人,1963年10月生,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医临床基础学-伤寒论博士生导师,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糖尿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针对糖尿病五脏柔弱,因虚邪盛的特点,提出扶正祛邪大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首席作用,主倡“扶阳抑阴、扶阳化阴”的治疗方法;引入“阳气的圆运动”学说,以阳气的升降浮沉来阐释病机,治疗时以恢复阳气的圆运行为主旨。

主持部级及省局级课题6项,参加课题8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础会、卫生部等课题研究的主要实施者,成果“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获1997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第二研究者),“伤寒论临床研究模式(糖尿病)的构建与实践”200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三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两度获我校青年优秀论文奖;主编专著5部,参编8部;培养硕士生15名、博士生11名。在国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伤寒论》的研究领域有知名度。

 

彭万年 教授

彭万年,男,广东人,53.02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骨干。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咨询与评审专家。美国中医药专家交流协会顾问、美国加州中医师公会顾问、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等。主要研究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指导博士生15名,协导博士生6名、指导和协导硕士生12名。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国家十五规划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主持和参与部省级及校厅级科研课题多项。所参与的经方治疗糖尿病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医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海外医药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参加编写教材及撰述医著10余本计二百余万字。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丛书《伤寒论选读》编委;《现代中医治疗学》常务副主编;《海内外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集成》主编。

在抗击 “非典型肺炎”中,坚持在一线救治病人。获广东省委、省政府荣记三等功;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称号等嘉奖。多次出访美国、澳洲、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及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顺利完成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学外教合作及进修任务。为学科发展、辐射作出了贡献。并获日本国春光苑汉方研修会、东洋医学药学研究会首届仲景医学奖。海内外求诊者众。重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救治急危重症病人,精心指导保健康复;积极推广中医药,受到广泛支持。

相关话题/医学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