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12)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1-30

中医骨伤科学课程的教学以形态学为主,实践性强,教学动态化为特点,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内容形象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在多媒体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注重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质的改变,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实施以启发式教学和PBL教学法,以问卷等方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8篇。多人次获得“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多人次获得“优秀临床带教老师”、课堂教学观摩优秀老师。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多项。

骨伤科历届教研室主任:何竹林(1956~1966)、蔡荣(1978~1980)、岑泽波(1980~1984)、陈基长(1984~1999)、何振辉(1999~2003)、何伟(2003~2007)、黄枫(2007~现在)。

科研工作:

教研室重视科学研究,鼓励科室人员参与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鼓励参与各级课题及成果的申报,鼓励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近5年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7项,省部级32项,博士后点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4篇。新药 “通络生骨胶囊的研究与开发”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药现已上市,造福广大患者。本学科设有国家级实验室,约1200平方米,共有万元以上仪器50台。

 

博士研究生导师

樊粤光 教授

樊粤光,主任医师,男,1954年10月出生于广东,籍贯山西省长子县,中医骨伤科学(髋膝关节疾患)博士生导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骨伤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全国中医正骨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股骨头坏死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加州针灸学院技术顾问,是《新中医》、《中国中医骨伤科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正骨》、《中医骨伤》等杂志编委。

1988—1990年公派到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医学院学习,2001年再次到美国学习、交流一个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髋、膝关节疾病,特别在股骨头坏死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膝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并进行了深入而前沿的研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第四届“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主编论著4部,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7篇, SCI收录2篇。招收博士研究生17人,毕业14人。

 

何 伟 教授

何伟,男,江苏人,1958年11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髋关节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股骨头坏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何伟教授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985年起跟随我国著名股骨头坏死专家袁浩教授从事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研究,对股骨头坏死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从诊断、保髋治疗(保留患者自身髋关节的治疗)康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与新方法,提出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的新概念、诊断标准、围塌陷期的股骨头病理改变本质,以及针对“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的微创病灶清除、打压、支撑植骨术等系列保髋治疗方法。对于晚期股骨头坏死擅长采用独创或改良的多种显微修复手术,术后配合康复、中药治疗,可以使绝大多数年轻病人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骨关节炎进程、推迟甚至避免人工关节置换的目的。 

何伟教授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近3年来他多次在骨坏死国际、国内专题会议上作大会演讲,近5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主编研究生教材《骨病临床研究》、副主编《骨坏死》等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4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10人、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生6人。

 

庄 洪 教授

庄洪,男,广东省潮安人,1954年8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结合骨科学会脊柱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正骨》、《新中医》杂志编委。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在中医骨伤科学科学中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突出中医特色,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伤科疾病,尤其在骨质疏松症和脊柱相关疾病的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疗效;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症和骨折愈合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多年来,主持和承担《骨康对骨质疏松症白细胞介素-6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药骨康方对体外分离培养有成骨细胞活性影响有实验研究》、《中药驳骨胶囊的研制》、《中药骨康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开发研究》、《中药对骨重建偶联中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多项,其中《中药骨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被专认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并获1999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参数的调查研究》、《中药骨康对去势大鼠骨吸收与骨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和中医证型的初步研究》等论文20多篇,主编专著2本约20多万字。2000年获“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自1996年以来,指导和协助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共30多名。

 

黄 枫 教授

黄枫,男,广东梅县人,1957年2月生,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骨科行政主任,兼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行政主任。现任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创伤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

学术特长:①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研究:擅长于近关节及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对骨伤重症、四肢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及骨折中后期康复等骨伤科疑难问题,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予以解决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多项注重创伤中的基础研究课题,相关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②中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研究:针对膝骨性关节炎在本肝肾不足,在标在血瘀,发病年老体弱,筋骨懈怠的特点,治疗上采用补肾壮骨,充盈筋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提高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课题中能重视中药治疗骨性关节炎机制的基础研究,已发表论文20篇,相关研究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教学成果:主编教材1部,担任研究生教材《骨伤科手术学研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等教材的编委。主持厅局教育技术项目1项、省级精品项目1项,校级课题3项。5年来,获得全国优秀教育技成果奖3项(分别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均排名第1)、校级优秀教育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2007年获校级教学电子教材制作比赛三等奖。2008年分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派南振兴中医奖励基金优秀教师、第十一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 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称号。

(梁德教授简介见168页。)

硕士研究生导师

郑晓辉 主任中医师

郑晓辉,男,广东汕尾市人,1965年出生。中医骨伤科(骨关节损伤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陈基长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创伤骨科AO技术推广基地讲师。

主要从事骨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主要学术观点:⑴对骨关节损伤的治疗强调活动功能的恢复和解剖结构的重建相结合,发挥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各自的优势理念,灵活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微创观念下复位固定、中医药辅助早期康复等多项措施治疗骨伤科疑难疾病。⑵对骨伤科痹证研究深得陈基长教授其学术思想的精髓,强调整体观,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擅用“同异相治”原则,注重虚实标本兼治,着重“以通为用”的治痹理论。

在中医骨伤科教育科研领域,多次获省部级和校级教育技术奖项,主持完成创建“《中医伤科学》影像学诊断网络教学资源库”和“创伤骨科专题学习网站”。至今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主持厅局级科研课题4项(其中教学研究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和厅级科研课题5项(其中教学研究课题3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多篇,参编论著教材2本。已主导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

 

谢裕华 主任中医师

谢裕华,男,50,籍贯:广东潮州,出生于1960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副处长,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硕士导师。于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中医骨伤科,先后指导研究生(包括在职研究生)9人,先后发表“手术治疗椎管内外哑铃型神经母细胞瘤、逐瘀通腑灌肠液对脑损伤脑脊液神经递质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医骨伤科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等二十多篇论文,主持“缺血缺氧作用下神经细胞膜功能蛋白质组学及相关基因分析、中药促进缺血缺氧神经元损伤修复的细胞膜功能蛋白质组及相关基因的研究”等十多科研课题。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关节退行性变等。

 

何才勇 副主任医师

何才勇,男,广西贵港市人,1965年4月出生,副主任医师,属中医骨伤科学(创伤专业)研究生导师,临床上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四肢骨折,骨折畸形愈合;软组织损伤的手法理筋;骨质疏松症、急慢性骨髓炎等,尤其在创面修复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擅长教学与带教,2003年获临床带教二等奖;2003,2004连续两年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奖。承担中管局课题《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犁头草敷料的研制》1项,参与课题有:卫生部医学CAI课件制作《上肢骨折的中医治疗》;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补肾方在关节软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骨关节与软组织损伤的手法治疗(专题学习网站)” ;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PBL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 ,其中参与的“上肢骨折的中医治疗”课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技术成果奖评比中多媒体课件成果一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习指导,考试大纲》及《中医骨伤科学应试练习》。

 

赵京涛 副主任中医师

赵京涛,男,籍贯山东省,1970年生。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兼任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专业方向为创伤骨科,学术思想提倡中西医结合、手术手法并重、微创理念、功能重建和康复同步等。参与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建设,省级精品课程《中医骨伤科学》主讲教师之一,负责本科课程《骨伤科生物力学》教学及教学法改革,曾获本科课堂教学观摩评估第二名、临床病例教学讨论观摩三等奖。主持课题4项、参加1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12篇,参加包括教材等专著编写6部。多次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

 

周琦石 副主任中医师

周琦石,男,新会人,1974年出生,99届七年制硕士毕业,06年获骨伤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中医师,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5项。对骨关节损伤的治疗强调活动功能的恢复和解剖结构的重建相结合,灵活运用中医正骨手法和开放复位内固定等多种手段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骨伤科学教育领域,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骨伤科手术入路》(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教材、工具书;担任广东省中医创伤骨科AO内固定技术推广基地秘书,多次在各种学术会议担任讲师及发言。

相关话题/医学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