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11)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1-30

 

胡小英 副教授

胡小英,女,籍贯广东,1967年2月出生,医学硕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儿科专业硕士生导师。

胡小英副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年,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及科学研究能力。长期承担本科生及七年制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两度获教学观摩一等奖,两度获受学生欢迎任课老师称号,并被评为学校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主持及参与多项教学课题研究。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多名。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儿脾胃疾病,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脾胃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开设并主持小儿脾胃病专科,与多家省级单位合作,开展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功能性疾病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子课题、省中医药局课题、校级课题各1项,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校级等9项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员。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论著5部。

 

陈晓刚 副教授

陈晓刚,男,籍贯广东,1973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儿科专业硕士生导师。
从事中医儿科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12年,具备较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及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发育行为障碍及脾胃病的诊疗。近年来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厅局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论文18篇,参与撰写专著1部。
 

廖永州 副主任中医师

廖永州,女,籍贯广西,1968年10月出生,副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中医儿科专业硕士生导师。

从事中医儿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19年,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临床研究能力。主讲《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程,曾被学院评为“最受欢迎的任课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血证、小儿多动症等疾病。先后主持及参与多项课题研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校级多项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员。发表论文10多篇。参编教材及论著4部。

 

吉训超 副教授

吉训超,男,籍贯海南省,1967年4月生,医学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0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1990.7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99.6-2000.6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进修;荣获“优秀进修生”称号。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广东分会儿科委员及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广东分会会员。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年,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临床医疗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本科生及七年制硕士研究生《中医儿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课堂教学工作,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评估优秀,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观摩”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竟赛”三等奖,获“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称号,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参与各级课题近1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参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一部。

 

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创建于1956年,骨伤科的发展在突出中医特色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临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医疗、服务质量两手抓,使医、教、研工作稳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历程,老、中、青几代专家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科室。现有5个病区,原一骨科为创伤骨科、二骨科为脊柱专科、三骨科为关节专科、三骨北为关节康复科及颅脑专科。共开设病床近200张,并设有5个专科(专病)门诊,覆盖8个专科方向,包括骨与关节损伤、骨与关节疾病、脊柱伤病、手外科、运动损伤、骨质疏松症、骨肿瘤、颅脑伤病等。各病区已形成明显的专科特色,不断开拓治疗骨伤科难治病的新领域。通过多年奋斗,骨科教研室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全国排名较前的中医名科。

骨伤科现属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髋关节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关节专科、创伤骨科、脊柱专科、脑病专科亦列为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建设专科。

骨科目前拥有人员共45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0人、副高职称17人员 人、中级职称人员8人。骨科学科带头人是樊粤光教授。骨科拥有全国知名的中西医结合学家袁浩首席教授,全国名老中医陈基长教授,学术影响辐射海内外;拥有何伟教授、黄枫教授、梁德教授、黄良文教授、庄洪教授等专科带头人,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学术影响在全国举足轻重。学术梯队不断扩大,结构日益优化。

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学院设立外伤科教研室,由骨伤科名家何竹林任主任,随后,本校毕业留校生不断充实教师队伍。1964年我院成立后,开设了骨伤门诊和病区。,使骨伤科形成了早期的临床医疗、教学模式。1966~1972年,骨伤科病床增至50张。这期间,骨伤科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骨髓炎等。1968年,我院建立手术室,骨科处理开放性损伤、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我院住院南楼落成,骨伤科病区扩大,收治疾病的范围随之扩大,疑难病、重病、急症比例增多。各批医生学习返回后开展了一系列新业务,如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术、神经血管的修复术等。从此,中医骨伤科步入中西医结合发展时期。1980年,由于本科开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疗效好,引起了全国中医骨科学术界的关注,受到卫生部的重视。1981年,本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中医学院骨伤科师资进修班。1982~1983年,与暨南大学医学院协作,全国著名骨科专家邝公道、曹振家、麦时中等定期来我院指导开展各类难度较大的复杂矫形手术,效果良好,其影响力辐射至国内各省及海外华侨,大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从此,我院骨伤科确立了在全国中医骨科学术界的龙头地位,极具影响力。

这期间,本科主编出版了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伤科学》(四版)、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伤科学》(五版)。1986年12月,蔡荣生前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6年,在袁浩的带领下,开展了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研究,确立中西结合治疗原则,业务迅速发展,外地病人增多。1988年开设第二个骨伤科病区(二骨科),2个病区共有床位92张。1990年9月,由袁浩等负责的“多条血管束植入股骨头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获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期间,业务上主要是开展对创伤、颅脑、股骨头坏死、骨病、退行性变等疾病的治疗。学科积极吸取前沿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通过:临床、实验与文献研究充实和发展学科,着重提高临床疗效,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多模式的专业人才,积极派出业务骨干外出到北京、上海、山东、洛阳、本省各大医院进修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1994年,中医骨伤科学被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课程。1994年1月收治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在全国各地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大大促进中西医结治疗股骨头坏死业务的发展。1995年,中医骨伤科学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并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评审确定为优秀(重点)课程。1995年5月成立“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心。1996年,中医骨伤科学被确定为第六批博士点。1997年6月,开设第三个骨科病区(三骨科),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医“全国中医髋关节疾病专病医疗中心”, 1999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确定髋关节疾病专科为校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同年骨科招收的第一位博土后人员进站。2000年,中医骨伤科学被确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2001年1月,由袁浩等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医骨伤科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全国中医髋关节疾病专病医疗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中医髋关节疾病重点专科”。为了不断提高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保髋”的治疗效果,至此,骨科有共4个科、5个病区、200张病床,各病区基本形成专科化特色,骨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开发特色新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04年袁浩教授主持研发的生脉成骨片已经完成II-Ⅲ期临床试验,以“通络生骨胶囊”成为国家级新药,已在市面应用,造福百姓。

各科专科特色:

1、创伤骨科:以骨与关节损伤创伤诊治为主临床任务和研究方向。在继承中医骨伤科精髓的基础上,坚持中西医结合,“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运用传统正骨手法和现代骨科先进技术相结合,以微创技术治疗骨折,在复杂创伤、多发骨折、创面修复重建、高龄老人骨折、骨不连、关节内骨折、手外伤、运动损伤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疗效。目前该专科是广东省中医药学会SYNTHES-中医创伤骨科AO技术推广基地,已成为在华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科。

2、脊柱专科:以诊治脊柱伤病的为主要临床任务和研究方向。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原则,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论与技术,利用中医治伤理念的指导工作,发展微创治疗脊椎伤病,在脊柱骨折脱位、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脊柱退行性变、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疗效,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逐步形成了中医中药、手法按摩、功能锻炼与各种先进脊柱外科手术有机结合的发展态势。

3、关节病及康复专科:以诊治骨与关节病、骨肿瘤及运动康复的为主要临床任务和研究方向。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在长期研究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基础上,发展为髋关节、膝关节疾病、骨与软组织肿瘤等为主要特色的关节病专科。以中西结合保髋为特色,发展运动康复医学研究,并在股骨头坏死病、髋膝骨性关节炎、膝交叉韧带损伤等病治疗与康复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该专科是全国中医髋关节病重点专科组长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下的关节专科培训基地,已成为在华南地区及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科。

4、颅脑专科:以诊治颅脑疾病为主要临床任务与研究方向。坚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理论与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疾。在颅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神经介入及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等的诊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疗效。

教学工作:

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工作依托于第一临床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开展。所在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突出岭南中医骨伤的特色,经过多年的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合理、教学手段先进的学科。1994年中医骨伤科学被为广东高校省级重点课程,1995年被为校级重点学科并定为优秀(重点)课程,1996年被确定为博士招收点,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局和广东省政府共建重点学科,2000年中医骨科学被评为广东省高教厅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6年《中医伤科学》课程成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同时,第一附属医院髋关节专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均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专科。目前在学科、专科建设上入国家级优秀团队行列,在课程建设上入省级的优秀团队行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及地位。

教研室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7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校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6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次;新南方优秀教师2人次;“派南振兴中医基金”优秀教师1人次;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人次,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师德标兵各1人次。形成了年龄、学位、学缘与知识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

教研室承担本科五年制、硕士七年制、成人教育、境外班等各层次教学专业班种,承担的主要课程有《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2门专业课程以及《中医筋伤学》、《骨伤科生物力学》、《中医骨病学》等本科骨伤科方向的系列课程。课堂教学每学年达800学时。各门课程注意突出中医特色,反映中医的优势与现代进展,融会多学科知识,拓展课程内容。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必要的西医学知识,适当介绍专科新技术与新进展,在充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启发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在2002年及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中获得好评,受到学校表彰。2006、2008、2009年在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教研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2007年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评为“十五期间”重点专科建成设先进单位。

相关话题/医学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