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世雄教授个人主要信息

福建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4-27



 吴世雄,男,1963年5月16日出生,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005),幼年患儿麻致残,长期坚持自学,1986年自学考试大专毕业,1993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香港岭南大学哲学博士(Ph.DinEnglish))。  一、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
模糊语言学,比较词源学,符号语言学;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结构研究二、学术和教育背景: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2005)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2000)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1996)香港岭南大学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2007
福建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1993
福建师范大学自学考试英语专业大专学历1986三、科研项目
1.模糊认知语义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2001-2004;(合作,排名第2)
2.跨语系词源文化的比较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03-2005;(独立完成)
3.英汉语词汇隐喻结构的比较研究,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2005-2006;(独立完成)
4.多值逻辑及其在模糊语义研究上的运用,福建省社科重点项目,2005-2007;(合作,排名第2)
5.语义模糊性的多维研究,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合作,排名第1),2002-2005.四、科研获奖情况
1.合著《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3年获得福建省第五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2。2.研究成果“模糊认知语言学”1998年9月获得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独立完成)3.研究成果“比较文化词源学”2000年12月获得福建省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独立完成)4.合译《后现代转向》一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于2003年12月获得福建省第五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5.论文《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于2004年获得福州市第五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6.论文《比较词源学再探》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07).五、荣誉称号
1.2003年7月被评为福建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2001年12月和2003年12月两次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提名奖)3.2000年8月被福建省人事厅认定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4.1997年3月被福建省人事厅授予“福建省自强模范”称号。六、已出版的主要论著
A)专著:
1.《范畴与模糊语义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二作者。264千字。2.METAPHOR,ETYMOLOGY,ANDCULTURE:ACORPUS-BASEDEXPLORATIONANDMETHODOLOGICALREFLECTION(英文专著,独立完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2月。40万字。3.ACORPUS-BASEDSYNCHRONICCOMPARISONANDDIACHRONICINTERPRETATIONOFLEXICALIZEDEMOTIONMETAPHORSINENGLISHANDCHINESE,AnnArbor,Michigan,USA:UMI,ProQuestInformationandLearningCompany,2007.(英文专著,独立完成),B)译著:《后现代转向》,译著,合译,第一译者。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九、论文
A)用英语在国外语言学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
1.WhatSocialConceptsAreReflectedintheExpressionsoftheConceptNUXUinLanguage?LinguisticandOrientalStudies,PoznanPublishers.2005,Vol.6.2.FuzzyLinguisticResearchesinChina,LinguisticandOrientalStudies(Vol.5),PoznanPublishers,Poland,2003.B)用中文发表的论文(包括在香港、台湾、日本等地发表的论文)1.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
《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1)。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1(5)。
收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2.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收入《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3.有关模糊语义逻辑的知识论观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合作完成,第2作者)。4.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外国语》,2004年第4期。5.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外国语》,2003年第1期。(合作完成,第2作者)。6.比较词源学与比较文化词源学研究述略,北京教育部:《中国外语》,2005年第3期。7.原型语义学:从“家族相似性”到“理想化认知模式”。《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8.论范畴的习得,《现代外语》,2004年第1期。(合作完成,第2作者)。9.伍铁平《模糊语言学》评介,《现代外语》2002年第4期。10.论比较方法在词源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及意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11.比较词源学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2.从英、法、日、德、俄、汉诸语言对“婚姻”概念的表达看人类社会的观念文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2002年3月。13.颜色词语义模糊性的原型描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14.原型范畴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1卷第5期,2004年9月出版。15.评《波兹南语言学和东方学研究》(第三辑)及其对中国语言学刊物的启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2002年10月出版。16.范畴和语义模糊性的现象学阐释,《来自首届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合作,第二作者。17.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悖论及其怀疑论解决方案,《外语学刊》2008(1)(合作,第二作者).

相关话题/外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