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亚猛教授近五年主要科研成果(2006年6月更新)

福建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4-27



一.学术简历(Academicbio-line)
  刘亚猛(1948-),福建永春人。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英语专业哲学博士(1992年)。原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文系副教授。2003年秋作为福建省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应邀回母校工作。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YamengLiu.Ph.D.inEnglish(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1992);AssociateProfessorofEnglishandRhetoric,CarnegieMellonUniversity(July,1999-January2004);ProfessorofEnglishandFacultyMemberofDoctoralPrograminEnglish,FujianNormalUniversity,China.1978.3——1979.6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本科‘77级
(UndergraduateEnglishmajor,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FujianNormalUniversity)。1979.9——1982.8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研究生,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Graduatestudent,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FujianNormalUniversity.MAin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1982)1984.1——1984.7参加北京大学主办的富布赖特高校英文师资高级培训班,获美国文学结业证书。
(AttendingtheFulbrightTrainingProgramforChineseCollegeTeachersofEnglishatPekingUniversity.CertificateinAmericanLiterature,1984.)1982年9月——1990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讲师(包括公派出国时间在内)。
(Lecturer,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FujianNormalUniversity)1986年9月——1987年6月国家教委公派、美国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
(China’sMinistryofEducation-sponsoredvisitingscholaratUniversityofOregon)1987.8——1992.12获得美国南加州大学最高研究奖学金,在该校英文系“修辞、文学、语言学跨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12月获得英文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
(Doctoralstudent,theRLLProgram,DepartmentofEnglish,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Ph.D.inEnglish,1992.WinnerofUSCPre-doctorateFellowshipandDissertationFellowship.)1991.8——1993.6兼任南加大英文系助理讲师,为本科生开课。
(Assistantlecturer,DepartmentofEnglish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1993.8——1999.6应聘担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文系修辞专业助理教授。
(Tenure-trackedAssistantProfessorofEnglishandRhetoric,DepartmentofEnglish,CarnegieMellonUniversity)1999.7——2004.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文系修辞专业副教授。
(AssociateProfessorofEnglishandRhetoric,DepartmentofEnglish,CarnegieMellonUniversity)2003.5——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Professor,andMemberofGraduateFaculty,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FujianNormalUniversity)2.研究领域(Scholarlyinterests)  我在美国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西方修辞历史和理论;论辩研究;以及比较文化和比较修辞研究。回国后还将兴趣延伸至当代翻译理论。  在修辞历史和理论这一中心领域,我积极投身于当代西方修辞学界对经典修辞史、论的再解读和再构筑这一前沿研究,提出独到的、对历来接受的“定论”具有“颠覆性”的新见解。在古典修辞史方面,我成功地对“争议点理论最早萌发于亚里斯多徳修辞思想”以及“西方古典修辞只注重审议、庭辩和表演演说等三大体裁”等定论提出挑战,以丰富的史实和细致的论证促使修辞史学界在这些方面达成新的共识。在修辞理论方面,我针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学术界盛极一时的以暴露自己的修辞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反思”文体,率先提出了学术修辞在确定其伦理原则时应该认真考虑修辞者和受众作为平等参与者的互动以及受众对修辞者所抱有的正当期待,学术讨论中对连贯性的追求应该与对其它智力价值追求取得合理平衡等匡正时尚的独特见解。我还就另一个当代重大修辞理论问题,即权威在修辞发明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美国著名修辞学家小亨利?约翰斯通称为“最深入精到的探讨和高度原创性的观点”。我对“诉诸道理”和“诉诸权威”这一学界当成理所当然的二元对立的质疑,以及我率先提出的权威在话语领域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修辞发明责任”以及真正的修辞发明只发生于不同权威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地带”等观点都已经迅即成了修辞理论界的新共识。  在论辩学领域,我致力于将修辞作为论辩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加以介绍和引进,并积极倡导拓宽传统研究视野,以适应在一个全球化了的世界上不断发生的跨文化论辩对这一学科提出的新挑战。例如,针对有关哲学论辩的一个被广泛认定为事实的“两难”,即不同学派要么坚持自己的术语系统因而彼此“听不懂”对方的道理,要么转而采用对方术语进行论辩,从而在实际上放弃自己的系统因而承认失败,我提出应该从修辞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难题”,将哲学论辩的参与者加以“三分”为对立的两个辩方加上双方真正努力在争取的受众方。又如,针对西方论辩研究迄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西方内部的论辩实践,我从后冷战时期跨文化纷争的现实出发,对论辩学的一个基本认定,既真正的论辩仅发生于同一文化/意识形态共同体内部,进行了批判性的再思考。我的一系列结论,包括“异质共同体(如所谓东西方)之间完全可以进行真正诉诸道理的论辩”,“跨体系论辩唯一可行的方法是用对方的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采用对方的道理不仅不意味着对方作为一个体系的胜利,反而因为原来涉外的观点冲突的‘本土化’而给该体系造成大麻烦”等,获得了广泛的反响和赞同,在西方论辩研究领域开拓了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区”。  在比较文化和比较修辞领域,我的兴趣十分具体:利用西方的理论资源,对西方汉学界所掌握的针对中国文化/修辞传统的绝对话语权提出挑战。出于这一兴趣,我对西方汉学界有关先秦“百家争鸣”的表述提出异议,指出它们的一些“通病”。例如,将“百家”中的每一“家”都当成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成一体、完全单质的话语,而没有注意到其中任何一“家”都是一个各种异质思想并存并互相冲突的话语环境里生成的,其“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原始生成环境的留下的深刻印记。又如,汉学家将当代西方所理解的“哲学”及其辩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强加于中国先秦的“百家”及其争鸣,从而对中国经典造成削足适履的效果并加强了西方智力传统的自我优越感。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将“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古罗马的“修辞时代”相比较,而这样的比较不仅更恰如其分,而且更能表现出中国古典话语实践相对于其它传统的博大精深、高度发达。对于从汉学主流派生出来的西方对中国修辞传统的研究,我更进一步将它作为一个“研究范式”加以解剖,逐一分析其理论基础、基本设定、学术方法、研究范例,暴露在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对中国修辞传统一向抱有的成见。根据现有资料,我是第一个成功地对西方研究中国修辞的传统范式提出系统、严肃的质疑和挑战的学者。  从以上简要说明可以看出我十余年来在美国所从事的学术研究的几个特点:(1)所探讨的是当代西方修辞和比较修辞理论的重大课题;(2)在关注的每一个领域,我都在很高的理论层次上提出了独特的、原创性的、对学术认识有明显冲击力的新观点和新视角;(3)这些新观点虽然不阿附影响力极大的现有权威论断,却以其细致、严密而巧妙的论证而得到西方修辞学界的认可和接受,从而改变了许多学者对所涉问题的基本看法。3.主要学术成果(MajorPublications)——刘亚猛,1984,语义场与英语修辞[J],《福建外语》第2期。
[“SemanticFieldasaRhetoricalConsiderationinEnglish.”Fujian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Studies2(1984):24-26.]——刘亚猛,1986,上下文与上下文分析[J],《福建外语》第2期。
[“ContextandContextualAnalysis.”FujianJournalofForeignLanguagesStudies2(1986):26-32.——Liu,Yameng.1989.TheMakingofElizabethDrury:TheVoiceofGodin`AnAnatomyoftheWorld`[J].TheJohnDonneJournal8.12:89102.
[造出一个伊利莎白?德如瑞来:约翰?唐恩“解剖世界”一诗中的上帝之声。发表于《约翰?唐恩学刊》1989年第1-2期合刊。]——Liu,Yameng.1991.AristotleandtheStasisTheory[J].RhetoricSocietyQuarterly
21.1:5359.
[亚里士多德与争议点理论。发表于《北美修辞学会季刊》1991年第1期。]——Young,Richard,andYamengLiu(eds.).1994.LandmarkEssaysonRhetoricalInventioninWriting.Eds[C].Davis,CA:HermagorasPress,1994.
[《有关修辞发明的标志性论文》。与美国当代著名修辞理论家RichardYoung教授合编,1994年由美国赫尔玛格拉斯出版社出版]——Liu,Yameng.1995.DisciplinaryPoliticsandtheInstitutionalizationoftheGenericTriadinClassicalRhetoric[J].CollegeEnglish57.1:9-26.
[学科间竞争在古典修辞三大演说体裁的体制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表于美国全国大学英语教师联合会会刊《大学英语》1995年第1期。——Liu,Yameng.1995.TheDilemmaofArgumentationandthePossibilityofEngagementinPhilosophicalDebates[A].InFransH.vanEemerenetal.(eds.),Proceedingsofthe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gumentation[C].Amsterdam:InternationalCentrefortheStudyofArgumentation.
[哲学论辩中的两难。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的《第3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Yameng.1995.RhetoricandReflexivity[J].PhilosophyandRhetoric28.4:333-49.
[修辞与反思。发表于西方修辞理论最权威的刊物《哲学与修辞》1995年第4期。]——Liu,Yameng.1996.ThreeIssuesintheArgumentativeConceptionofEarlyChineseDiscourse[J].PhilosophyEastandWest46.1:33-58.
[从“百家争鸣”的角度理解中国先秦话语时存在的三大问题。发表于西方比较文化研究最权威刊物《东西方哲学》1996年第1期。]——Liu,Yameng.1996.ToCapturetheEssenceofChineseOratory:AnAnatomyofaParadigminComparativeRhetoric[J].RhetoricReview14.2:318-35.
[捕捉中国修辞的本质:对一个比较修辞范式的解剖。发表于美国最权威的修辞理论刊物之一《修辞评论》1996年第2期。]——Liu,Yameng.1996."Confucius."InTheresaEnos(ed).TheEncyclopediaofRhetoric.NewYork:Garland.139-140.
[孔子的修辞思想。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Yameng.1996."Correctness."InTheresaEnos(ed).TheEncyclopediaofRhetoric.NewYork:Garland,1996.151-53.
[正确性。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Yameng.1997.UnintelligibilityorDefeat:TheIssueofEngagementinPhilosophicalDebates[J].Argumentation11.4:479-91.
[要么各说各的话要么甘拜下风?哲学论辩中不同观点的相互接触。发表于国际论辩理论最权威刊物《论辩》1997年第4期]——Liu,Yameng.1997.Authority,Presumption,andInvention[J].PhilosophyandRhetoric30.4:413-27.
[权威,设定和修辞发明。《哲学与修辞》1997年第4期。]——Liu,Yameng,andRichardE.Young.1998.“DisciplinaryAssumptionsandInstitutionalImperatives:StructuralTensionsinthePedagogyofRhetoric”[J].JAC18.3:475-88.
[当代西方修辞教育的学科认定和机构要求之间的矛盾。发表于美国作文理论最权威刊物《高级作文学刊》1998年第3期]——Liu,Yameng.1999.“Self,Other,In-between:Cross-culturalCompositionReadersandtheReconstructionofCulturalIdentities.”InXinLiuGaleandFredricG.Gale(eds.).(Re)VisioningCompositionTextbooks:ConflictsofCulture,Ideology,andPedagogy.Albany:SUNYPress.69-92.
[跨文化作文教科书与文化身份的构筑。发表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文教科书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冲突》一书]——Liu,Yameng.1999.JustifyMyPositioninYourTerms:Cross-culturalArgumentationinaGlobalizedWorld.”Argumentation13.3(1999):297-315.
[以你的道理来支持我的立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论辩。《论辩》1999年第3期。]——Liu,Yameng.1999.“ThouShaltNotWorkBothSidesoftheAisle:DickMorris,Ideology,andtheRegulationoftheFlowofRhetoricalResources”[A].InJackSelzerandSharonCrowley(eds.).RhetoricalBodies[C].Madison:UofWisconsinP.314-25.
[意识形态对修辞资源流向的调节。发表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修辞体》一书]——Liu,Yameng.1999."FromArguingWithintoArguingAcrossBoundaries:GlobalizationasaNewChallengetoArgumentationStudies"(A).InFransH.vanEemerenetal.(eds.).Proceedingsofthe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gumentation[C].Amsterdam:InternationalCentrefortheStudyofArgumentation.519-23.
[界内论辩到跨界论辩:全球化对论辩研究的挑战。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9年出版的《第4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一书]——Liu,Yameng.2000.“ContrastiveRhetoric/ComparativeRhetoric.”InComingofAge:TheAdvancedWritingCurriculum.Eds.LindaShamoon,etal.Portsmouth:Boynton/Cook,2000.71-75.
[对比修辞学和比较修辞学。发表于美国Boynton/Cook学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级写作科程设计》一书]——Liu,Yameng.2002."InventionandInventiveness:APostmodernRedaction."InPerspectivesonRhetoricalInvention.Eds.JanetAtwillandJaniceLauer.Knoxville:UniversityofTennesseePress.
[从后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修辞发明与发明性。发表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有关修辞发明的当代理论观点》一书。]——Liu,Yameng.2003.“BeyondWartimePropaganda:ArgumentationandHostilitiesintheAgeofInformationandDemocracy”[A].InFransH.vanEemerenetal.(eds.).ProceedingsoftheFif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gumentation[C].Amsterdam:InternationalCentrefortheStudyofArgumentation.679-690.
[超越战时宣传:信息和民主时代战争与论辩的关系。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2003年出版的《第5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Yameng.2004.ArgumentinaNutshell:CondensationasaTransfiguringMechanisminArgumentativeDiscourse.Argumentation18.1:43-59.
[一言以论之:浓缩作为论辩的变形手段。发表于国际论辩学会会刊《论辩》2004年第1期。]——Liu,Yameng.2004.“RhetoricandtheInventionofAncientChineseDiscourse.”RhetoricBeforeandBeyondtheGreeks.Eds.CarolLipson&RobertaBinkley.NewYork:SUNY.147-164.[“修辞与中国先秦话语的发明.”长篇英文论文.发表于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古希腊之前和之外的修辞传统》一书]——刘亚猛,2004,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应之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Cross-culturalMiscommunicationandItsRemedy.”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04.2,85-89.]——刘亚猛,2004,关联与修辞(“RelevanceandRhetoric”)[J].《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36.4(2004):252-55.——刘亚猛,2004,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ACulturalTurnforScholarlyTranslationinChina?”).《中国翻译》(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25.6(2004):44-48.——刘亚猛,2004,西方修辞学科建设:迷惘与希望(“Disciplinary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WesternRhetoric”)[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6(2004).——刘亚猛,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InPursuitofSymbolicPower:ReflectionsonWhatLiesUnderneathWesternRhetoricalThinking).北京:三联书店,2004.(Beijing:SDXPublishingCompany,2004)——刘亚猛,2005,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Venuti’sPerspectiveonTranslationEthicsandItsSelf-Deconstruction”)[J].《中国翻译》(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26.5(2005):40-45.4.指导研究生情况自1996-1997学年度以来参加指导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语系修辞专业美国博士研究生共计六名,其中作为指导委员会主席全程指导博士生(直到通过答辩获得学位)1名。2003年秋回到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后为外语学院研究生开课并担任研究生导师。所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并获得学位16名(其中两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尚未毕业硕士研究生(包括教育硕士生)15名,博士研究生1名。5.近年来主要科研立项和获奖情况2005年国家社科项目一项:台海事态的话语和修辞分析。2005年获福建省社科优秀作品一等奖一项:专著《追求象征的力量》。6.学术兼职《中国翻译》杂志英文顾问中国语用学会常务理事

相关话题/外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