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迟日见暄妍——记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协同创新高端人才结项汇报展演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6

2021年11月28日下午,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进行了“音舞集”结项汇报展演,不可捉控的疫情使得本场展演推延至今,八部作品的历经数日的研磨和等待,一再推迟下终于问世。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在开场前致辞:作品的排演经历了受尽了疫情的折磨,两校的老师坚持创作,在重重困难之下奉献给大家。音舞集的教师门类,源于对两校的青年教师们的期许,这亦是系里有意为推动中青年教师的创作而搭建的平台。此外,郝维亚教授感谢了两校所有表演专业的师生,感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和乐团指挥陈冰教授为此次演出付出的辛劳。




  于梦石《五彩的歌谣》
  整部作品将蒙古族的气息逐一渗透在互相独立的四个部分中。开篇的诙谐灵动昭彰的是热烈的舞蹈,陡然一转到笙与筝的二重奏,筝用力地吟猱配合笙极弱的气息,庄重肃穆,随着阮声淅沥进入,不疾不徐奏起民歌主题;末篇则全部改用弓拉筝与阮,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音效,颇有长调般的矜重。




  代博《景星》
  《论衡》曰“见大星则谓景星矣”,此部作品选题自汉乐府诗中一则有关“景星”的传说,从头至尾的清脆竹笛,与笙管“杂变并会”,雅声四起。整部作品透着汉乐府盛筵之下的精妙与磅礴,诗中“空桑琴瑟结信成、殷殷钟石羽龠鸣”的音律托身于每一个声部中;民族室内乐团的演奏更是让“景星显现”的瑞象显得隽永生动。




  朱赫《之》
  在中国古汉语中,单字“之”的意涵十分丰富,动、助、代词皆可用,而每种用法下的意涵又有二三。作品题目取“之”字,正是以音符为线索,试图观察和探究这一单字的结构及解读。音效与笙管的音律交错出诡秘与神奇,对音乐形态的解读与探索路径在这部作品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




  曾威《无问》
  一人跪坐,一束追光,一棵枯树,舞者执枝而舞,乐队的拨弦重复着同一个动机,其上衬箫;作品张弛有度,对材料的运用更是简洁大方,“慢-快-慢”的逻辑结构像一个完整的轮回,舞者从树下动身,尽情舞跃,看遍山水,最终依然携枝回到原点,画圈为境。




  周娟《风》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开头的歌谣召唤起对童年的记忆,以此基底一层层的向上叠出声部,舞者的动作随“风”依此而动。作品以母亲的摇篮曲为主题,以风为线索,牵动起孩子在母亲养育之下的步步经历,音乐柔美大气且不失精致,母亲与孩子的动作相互分离却又能够糅合而观。




  周强《玉凤》
  一缕纯白,三层暗黑和一抹游弋的艳红叙述了一位母亲在风雨兼程中的辛劳,直白地描摹出从养育孩童、应对家庭与职场,客观的时间线索和母亲的心理变化在极具张力的音乐表现中被清晰地释放。最终黑与白拥在一起,音乐层层淡出,寄托了作曲家对“母亲”这一艺术命题的重审和祈愿。




  田田《云》
  六位舞者身着藏式灰白色的纱质服装,裙摆随着动作涌动起伏,弦乐组将音乐编织得细腻绵密,西藏磬和藏铃的使用清脆伶俐,似微风点缀,对织体和配器的分布安稳地随着流淌。云卷云舒间,舞者们齐力聚合却又各自散去,藏族元素的运用含蓄却清澈,作品虽然写自对灾难的感怀,却依然能在舞裙的摆荡中感到生命的愉悦,在舒朗的音乐中捉到大团的希冀与美好。




  纪宇《渡》
  作品使用十二音的音乐语言,与传统乐器鲜明的民族风格撞出奇妙的色彩,倚靠整个乐队重音和节奏的变化带来力度与速度的转移,云谲波诡。编导使用一只深色皮箱隐喻主角的“人生碎片”,主角用力地拖拽和占有却依然“盈锁深箱”,终于打开时各色碎片的喷洒,连同箱子、欲望、人生、音乐,以及穿插点明立意的舞者们,共同叹于世事奈何得哲理思意。


  音乐和舞蹈是互相关联的姊妹艺术,每每联合上演,都会带来更大的艺术感染力;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的长期合作,让各位创作者们各揣创作思绪,交融出更具丰满的作品。两校的青年教师即便在创作之余还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即便疫情使作品的展演抹去了大量的观众、几度推延了上演时间,但是为了热爱的艺术,他们的思考、创作和演绎依然会一直延续下去。




  文:王舒凡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话题/音乐 创作 艺术 中央音乐学院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