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黄克剑教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7


一、个人简况 :
姓名:黄克剑
职称:教授
邮箱:shikeyixing@aliyun.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學国学院,邮编:100872
二、教育背景:
1964年至1969年就读于新疆军区兵团农学院水利系(本科)。
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碩士学位。
三、工作经历:
1981年11月至1984年7月,执教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任讲师。
1984年8月至1997年8月,就职于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7年9月至2006年8月,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師)。
2006年9月至今,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師)。
四、研究方向:
先秦思想史研究、魏晋玄学研究、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五、开设的主要课程:
本科生:《论语》研读 、先秦诸子研究 、中国近代学术与思潮
研究生:子学专题研究
六、代表性论文:
1. 庄子“不言之辩”考绎. 哲学研究,2014(4).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4(6).
2. 由“道”至“法”而“以名为根”——《尹文子》致思宗趣抉要. 哲学动态,2014(9).
3. 要忠实于学术. 问道,2013(6).
4. 学人立志·学业境界·学术创新. 问道,2013(6).
5. 老子“不言之教”义趣疏证. 哲学研究,2013(9).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4(1).
6. 孔子“诗教”论略. 哲学动态, 2013(8).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3(11).
7. 应当从更高远的志趣那里获得读书的更大动力. 教师月刊, 2012(12).
8. 《论语?述而》“游于艺”义趣辨正. 哲学动态,2012(8).
9. “有”、“无”之辨——《老子》一章再读解, 哲学研究, 2012年(7).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2(11).
10. 玄学与魏晋学尚探略. 问道,2011(5).
11. 经学时代玄言之结胎考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12. 《论语》的义理旨归、篇章结构及与“六经”的关系——我之《论语》观. 哲学动态,2011(6).
13. 王弼玄理辨略. 哲学研究, 2011(6).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1(9).
14.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序.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1.
15. 《谢林艺术哲学探微》序. 谢林艺术哲学探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 “学”在先秦的自觉 ——从史巫之学到致道之学,中国图书评论,2010(11).
17. 国学溯源——先秦学术渊流考辨. 问道, 2010(4).
18. “名”的自觉与名家. 哲学研究, 2010(7).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0(10).
19. 《生存·密码·超越》序. 生存·密码·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0. “国学”三题. 学术研究,2010(4).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10(7).

21. 形上之维的更生与语言的可能承诺——一种回应“解构”而重返“形而上者”的尝试. 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2010(3).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外国哲学》2010(10).
22. 价值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上). 问道, 2009(3).
23. 公孙龙“离坚白”之辩探赜. 哲学研究, 2009(6).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9).
24. 写给历史的遗嘱——“五四”九十周年回眸,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5).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09(10).
25. 美,从自然溯向“本原”——歌德美学思想阐微.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
26. 美,“坟墓后面的光辉”——“通灵”诗人波德莱尔的美意识. 艺苑,2008(11).
27. 惠施“合同异”之辩发微. 哲学研究,2008(10).
28. “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3.3万字版) 问道,2008(2).
29. 《孟子》导读. 名家谈国学(论文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0. 人论. 问道,2007(1) .
31. 美:眺望虚灵之真际——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读解. 艺苑,2007(9).(转载于《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
32. 孔老之辨. 哲学研究,2007(9).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哲学》2007(12).
33. 市场化·人文视野·信仰(二)——“生命化教育”三题.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8).
34. 市场化·人文视野·信仰(一)——“生命化教育”三题.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6).
35. 20世纪西方文论嬗变趋向探微. 学术研究,2007(7).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艺理论》2007(10).
36. 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4).
37. 《问道》告白. 东南学术, 2007(2).
38. 什么是人文学. 东南学术, 2007(2).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社会科
学总论》2007(2).
39. 文化危机与学术的人文之维. 东南学术, 2007(2).
40. 孟荀之辨. 哲学研究, 2006(10).
41. 阐释“自我”的审美之维:一种对费希特美学思想的读解. 东南学术,2006(6).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美学》2007(2).
42. “生”·“命”·“性”·“道”——对先秦人文意识嬗变的一种阐释. 哲学研究,
2005(6).
43. 从“尚德”的价值取向看阴阳家——一种对阴阳五行说的阐释. 福建论坛(人文
社科版), 2005(4).
44. 商榷,还是丑诋. 文艺报, 2004-11-16.
45. 什么是“生命化教育”. 明日教育瞩望(论文集).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46. 教育的职志在于立人. 明日教育瞩望(论文集).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47. 回归“赤子”与祈向“超人”——一种对尼采学说的检讨. 哲学研究, 2004(8).
48. 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下).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4(4).
49. 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上).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4(3).
50. “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1.5万 版).
文艺研究, 2004(3).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艺理论》2004(8).
51. 也说“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答尹振环先生. 哲学研究, 2004(2).
52. 回眸审美自觉中的“崇高”之维: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中崇高范畴嬗演的考辨.
东南学术, 2004(1).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美学》2004(4).
53. 走近早期马克思——兼论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方法问题. 哲学研究,
2003(7).
54. “审美观念”辨微——对康德美学形而上祈向的一种探寻. 福建论坛(人文社
科版), 2003(1).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美学》2003(3).
55. 教育危机·教育理念·教育者的天职(下). 明日教育论坛(第16辑), 福
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6. 教育危机·教育理念· 教育者的天职(上). 明日教育论坛(第15辑), 福
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7. 从“命运”到“境界”——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命意辨正(演讲录). 大
学演讲录(论文集).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58. 在学以致其道的途中. 福建日报,2002-12-06.
59. 学术自觉与学人境界——为今日学术、学人而说. 东南学术, 2002(5).
60. 祈向虚灵的真实——西方价值形而上学窥略. 东南学术, 2002(5). 转载于人
大“复印报刊资料”: 《外国哲学》2002(12).
61. 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 哲学研究,
2002(7).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哲学》2002(12).
62. “透视主义”辨正. 东南学术, 2002(3).
63. “正”、“义”与“正义”——中西人文价值趣求之一辨.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
版), 2002(2).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伦理学》2002(10).
64. 寂寞辨儒踪. 中国教育报,2002-01-17
65. 在心声的寂寞处. 21世纪鲁迅和我们(论文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1.
66. 儒墨之辨. 浙江社会科学, 2001(5).
67. 从史“义”说思想与社会的互系. 天津社会科学, 2001(4).
68. 回归生命化的教育. 明日教育论坛(第2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 2001.
69. 对明日教育的瞩望//黄旭主编. 明日教育论坛(第1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社, 2001.
70. 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哲学研究, 2001(6).
71. 先秦名家琦辞辨微. 东南学术, 2001(1).
72. 基础教育·人生价值和学术创新. 研究生时代,2001(1)
73. 学术评奖与学人境界. 学术权力与民主(论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74. “自由”范畴三题. 哲学研究, 2000(8).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哲
学原理》2000(11).
75. 审美自觉与审美形式——从西方审美意识的嬗演论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美.
哲学研究, 2000(1).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美学》2000(4).
76. 比较文化之哲学断思. 论衡(第2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77. 略说中国传统伦理的世界意义. 基督教文化学刊(第1辑). 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9.
78. 儒道·儒教·儒者——我之儒学观.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999(2).
79. 写在心版上的精意. 自由交谈(第2辑).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0. 价值形而上学引论. 论衡(第1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81. 孔子之生命情调与儒家立教之原始(笔名:秦渭). 论衡(第1辑).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82. 当代新儒学人物品题. 论衡(第1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83. 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 光明日报,1998-05-08.
84. 黑格尔自由观辨正. 浙江社会科学, 1998(2).
85. 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从“人权”问题看儒学在现代的人文使命.
天津社会科学, 1998(4).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1998(9).
86. 现象学旨趣辨略. 哲学研究, 1998(8).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外
国哲学》1998(10).
87. “实践”范畴三题. 哲学研究, 1998(5).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
国哲学》1998(9).
88. 比较文化与民族精神.天津社会科学,1998(3).(转载于《新华文摘》1998 年
第8期)
89. 价值形而上学·儒学·新儒学.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3).
90. 人文学论纲. 哲学研究, 1997(9).(转载于《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转
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新兴科学》1997(4).
91. “社会契约论”辨正. 哲学研究, 1997(3).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外
国哲学》1997(5).
92. 哲学的承诺. 哲学与文化,1996(10).
93. 从“命运”到“境界”——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命意辨正. 哲学研究,
1996(2).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外国哲学》1996(5).
94. 《人韵》自序. 书屋, 1996(5).
95. 选择哲学. 福建日报,1996-05-05.
96. 哲学的理念. 文论报,1996-05-15.
97. 命运与境界. 文论报,1995-11-01.
98. 《周易》“经”、“传”与儒、道、阴阳家学缘探要. 中国文化, 1995(12).
99. 回到“我”自己 回到“人”──写在“国学”正热时. 哲学研究, 1995(8).
100. 柏拉图“理念论”辨正──再论哲学的价值课题. 哲学研究, 1995(5). 转载
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外国哲学》1995(9).
101. 空灵之实的探索. 中国文化月刊,1995(4).
102. 探询虚灵的真实. 我的哲学思想——当代中国部分哲学家的学术自述.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103. 康德哲学辨正──兼论哲学的价值课题. 哲学研究, 1994(4). 转载于人大
“复印报刊资料”: 《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4(6).
104. 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访谈录). 教育评论,1993(4).
105. 心灵真切处的忧患(下). 哲学与文化,1993(3).
106. 心灵真切处的忧患(上). 哲学与文化,1993(2).
107. 挣扎中的儒学. 光明日报,1993-03-26.
108. 佛格中的儒者(下). 中国文化月刊,1992(11).
109. 佛格中的儒者(上). 中国文化月刊,1992(10).
110. “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编纂旨趣. 中国文化月刊,1992(12).
111. 在康德与当代新儒家之间. 中国文化, 1992(1).
112.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的得与失(合著,第一作者). 天津社会科学,1991(6).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哲学史》1992(1).
113. 佛光烛照下的一代儒宗——梁漱溟文化思想探要(合著,第一作者).哲学研
究,1990(3).
114. “民主主义”: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机. 中国文化月刊,1990(10).
115. 在“化西”祈向下贞认“西化”. 中国文化月刊,1990(9).
116. 在时代的“共”与民族的“殊”之间. 中国文化月刊,1990(8).
117. 一种时空对应的文化寻绎(笔名:秦一散).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1990
(5).
118. 难题仍然是难题. 哲学研究, 1990(4).
119. 现代文化的儒学观照——评钱穆《文化学大义》. 中国文化, 1989(1).
120. 人,在自由心灵的骚动中——《马克思主义与人学三题》读后. 读书, 1989(2).
121. “五四”文化价值取向论略.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1989(2).
122. 关于《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的通信. 哲学研究, 1989(4).
123. 当代中国的文化难题——说我的文化见解兼答牟钟鉴. 哲学研究, 1989(2).
124. “个人自主活动”与马克思历史观. 中国社会科学,1988(5).(转载于《新
华文摘》1989年第1期).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哲学原理》1988(10).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88(10).
125. 二十世纪祭. 蛇口通讯报,1989-01-23.
126. 人类学笔记中的马克思晚年思想//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第十一辑. 马克
思主义人类学笔记研究论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27. 大洋彼岸的当代新儒家. 危机与选择(论文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28. 真正的价值主体是独立思考的个人. 蛇口通讯报,1988-12-19.
129. 为活着的现在提撕一种“现在”感. 书刊导报,1988-07-21.
130. “自由”——一种时代高度的文化认同. 蛇口通讯报,1988-07-04.
131. “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 光明日报, 1988-02-22.
132. 返本体仁的玄览之路——从熊十力哲学的价值取向看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思致
(合著,第一作者). 哲学研究,1988(5).
133. 个人的意义与历史的逻辑——一种对青年马克思的研究.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
版), 1988(5).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
1988(12).
134. “文化认同”和儒学的现代命运——评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
读书, 1988(3).
135. 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就“人类动物学”的提法答牟钟
鉴同志. 哲学研究, 1987(9).
136.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萌生与拓展. 学习与探索, 1987(1). 转载于人
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化研究》1987(2). 《中国近代史》1987(4).
137. 为时代觅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博士论文》探微. 哲学研究,
1987(6).
138. 鲁迅早年张扬的“摩罗精神”——读《摩罗诗力说》. 鲁迅与中外文化.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139. 关于知识分子参与意识的通讯(一)、(二)(合著,第一作者). 走向未来,
1986(12).
140. 关于知识分子参与意识的通讯(三)、(四)(合著,第一作者). 走向未来,
1987(3).
141.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演集. 杭州:浙
江人民出版社,1986.
142. 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 光明日报,1986-05-26.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学》1986(6).
143. 神学世界观—法学世界观—唯物史观——从恩格斯对哲学史的概括谈到时代对哲学的抉择.(合著,第一作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86(2).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哲学原理》1986(6).
144. “时代的生命”与“文化寻根”——评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省察》. 读书,
1986(11).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出版工作、图书评价》1986(12).
145. 价值取向与文化整体——读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读
书, 1986(9).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出版工作、图书评价》1987(2).
146. 中国应当从未来汲取自己的诗情. 书林,1986(8).
147. 一个“全盘西化”论者的文化抉择. 青年论坛,1986(6).
148. 一个以“意欲”为原点的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坐标系. 青年论坛,1986(5).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历史学》1986(12).
149. 中国文化的儒学战略. 青年论坛,1986(3).
150. 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十字架前——读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集》. 读书, 1986(4).
151.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现代人,1986(4).
152. 陈独秀和他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读书, 1986(3).
153. 洛克的“反省”和斯宾诺莎的“反思”. 哲学研究, 1986(3). 转载于人大
“复印报刊资料”: 《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86(5).
154. 中西学术思想比较之先声——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读
书, 1985(12).
155.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睿智与卓识——严复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论著读后.
读书, 1985(11).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哲学史》1985(12)
156. 关于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问题. 学习与探索, 1985(6).
157. “清”——魏晋人物品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1985(5).(转载于《新华文摘》1986年第1期).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美学》1985(11).
158. 再谈“自由自觉的活动”. 国内哲学动态, 1985(7).
159. 关于《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的若干问题. 青年论坛, 1985(4).(转载
于《新华文摘》1985年第10期)
160. 从狮身人面像到斯芬克斯之谜. 青年论坛,1985(3).
161. 时代的抉择和哲学现代化的前提. 现代哲学, 1985(1).
162. 人论三题. 江海学刊,1983(5).
163.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分期论要. 学习与探索, 1983(4). 转载于人大“复
印报刊资料”: 《哲学原理》1983(8).
164. 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 国内哲学动态, 1983(1).
165. 巴黎手稿和《资本论》中的异化范畴“截然不同”么——就童星对薛德震文
章商榷的商榷. 社会科学辑刊, 1983(4).
166. 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方法论原则探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论文
集).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167. 人的本质初探. 关于人的学说的哲学探讨(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68. 近代新兴资产阶级人性论历史价值刍议. 华中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
(2).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伦理学》1983(2)
169. 1843-1846年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几种提法——马克思早期著作学习札
记之一. 江汉论坛, 1982(3). 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1982(4).
170. 从马克思早期著作看唯物史观的雏形. 江汉论坛,1980(1). 转载于人大“复
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80(1).


七、代表性著作:
专 著:
1. 黄克剑论教育、学术、人生.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由“命”而“道” ——先秦诸子十讲(修订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初版,北京:线装书局, 2006.)
3. 论语疏解(修订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初版,论语解读.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 名家琦辞疏解——惠施公孙龙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西方文艺理论史——从柏拉图到尼采(合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美:眺望虚灵之真际——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读解.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7. 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8. 心蕴——一种对西方哲学的读解.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9. 黄克剑自选集.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10. 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11. 挣扎中的儒学——论海峡彼岸的新儒学思想.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5.
12. 寂寞中的复兴——论当代新儒家(合著,第一作者).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
13. 东方文化——两难中的抉择.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2.

译著与译注:
1. 柏拉图. 政治家:论君王的技艺(修订版).译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初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
2. 公孙龙子(外三种). 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2.

主 编:
1. 问道 第6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2. 问道 第5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 问道 第4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
4. 问道 第3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5. 问道 第2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6. 问道 第1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7. 明日教育文库.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8. 论衡 第2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9. 论衡 第1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10. 中华文化图典.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11. 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合 编:
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唐君毅卷(第一编者).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第一编者).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3.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第一编者).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4. 梁漱溟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5. 熊十力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6. 方东美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7. 唐君毅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8. 冯友兰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9. 张君劢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10. 牟宗三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11. 徐复观集(第一编者). 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3.

八、主要学术收获
1、提出了“虚灵之真际”的范畴,并以人生的“对待性向度”和“非对待性向度”重新界说了“自由”概念;以“自由”的两个向度辐辏于“虚灵之真际”的价值追求,确立了“价值形而上学”的哲学构思。
2、着眼于终极意趣上的价值弃取,对处于“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作了略成一家之言的阐释:指出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命意的转换在于“从‘命运’到‘境界’”,而将孔子、老子前后先秦人文眷注重心的移易把握为“由‘命’而‘道’”。
3、从运思逻辑对价值祈向的涵淹切入,以马克思的“个人自主活动”范畴为枢纽,以其所谓“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仅是逻辑的差别,而且是历史的事实”之说为主导线索,对马克思历史观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全新的申解和评说。
4、对中西哲学史上的诸多范畴和难题,诸如“生”、“命”、“性”、“道”、“教”、“中庸”、“合同异”、“离坚白”、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最高范本”、歌德的“本原现象”、费希特的“正题判断”、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等,均有专文置辩,所论皆能自出机杼。
5、借着“中西之辨”背景下“究元”与“决疑”间可能大的张力,对“当代新儒学思潮”作了别具断制的考察和检讨。作为对“当代新儒家”以“返本开新”解决中国文化难题的回应,提出了“境界”提升与“权利”确认错落而行的主张。
6、依循以古证古、以今解古、以译契古之宗旨疏解《论语》、《公孙龙子》,于其章句的微义多有切近生命体验的抉发,而将所注文字置于古人终极眷注之焦点由“命”而“道”推移的人文背景下,则为解读和品评先秦古籍见证了一个新颖而独特的视角。
7、以“三次审美自觉”为纵贯西方文学艺术理论的主导线索,对“德国古典美学”、“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唯意志主义”诸文论思潮或流派作了意有别裁的探讨,而对20世纪西方文论嬗变之逻辑主脉的考辨亦略成一家之言。
8、倡立“生命化教育”之说,对生命化教育的职志、宗趣、理致、途径作了探索性的阐发。















相关话题/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杨庆中教授
    姓名:杨庆中 职称 教授 邮箱:yangqz@ruc.edu.cn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经学 教育及培训背景: 1980.8-1984.7,河北大学哲学系学习。 1986.9-1989.7,南开大学哲学系学习。 1992.9-1995.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 工作经历: 1984.7-1986.8,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 1989.7-199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黄朴民教授
    黄朴民,男,浙江诸暨人, 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市, 1982年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杭州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从事军事史、古代兵法研究。2002年7月退役。转业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兼历史系主任、国学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韩星教授
    韩星,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办公室:国学馆230,办公室电话,电子邮箱:lthanxing@163.com 教育背景: 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获文学学士; 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 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先秦思想文化方向博士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梁涛教授
    梁涛,男,1965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山东省泰山。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孟子研究院秘书长,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荀子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中国思想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林光华副教授
    一、个人简介 姓名:林光华 职称/职务:副教授 办公室:国学馆221 邮箱:linguangh@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邮编:100872 二、教育背景 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4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宋洪兵教授
    姓名:宋洪兵 职称/职务:教授 邮箱:songhongbing@ruc.edu.cn 研究领域:中国思想史、中国子学史、韩非子研究 教育及培训背景:1995-1999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学士;2001-2004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硕士,导师:韩东育教授;2004-2007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博士,导师:韩东育教授; 工作经历:2007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汤元宋讲师
    电子邮箱:tys@ruc.edu.cn 教育背景 2012.09-2016.07 北京大学 哲学系(儒藏) 博士 2004.09-2007.07 北京大学 哲学系(儒藏) 硕士 2000.09-2004.07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 学士 研究方向 宋明理学、南宋思想史、南宋政治史 工作经历 2018.08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 2016.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辛亚民副教授
    姓名:辛亚民 职称:讲师 邮箱:xinyamin888@sina.com 办公室:国学馆218 教育背景: 2007年9月—2010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2010年9月—2012年9月,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2、2012年9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诸葛忆兵教授
    一、個人簡況 : 姓名:諸葛憶兵(Zhuge Yibing) 職務:副院長 職稱:教授 聯繫方式: 辦公室電話: 郵箱:zhugeyb@ruc.edu.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大街59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郵編:100872 二、教育背景: 1977年至1980年就讀於溫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專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袁济喜教授
    一、个人简历 袁济喜,1956年出生,上海人。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1982年年本科毕业后就读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专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5至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任讲师与副教授。 1995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教学。 2005年至今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