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 210023) (2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心理学院, 南京 210097)
收稿日期:
2015-12-10出版日期:
2018-01-25发布日期:
2017-11-28通讯作者:
杨莉萍, E-mail: lpy2908@163.com 基金资助:
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to GOD by christians through prayer
ZHANG Xiumin1; YANG Liping2(1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97, China) (2 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Received:
2015-12-10Online:
2018-01-25Published:
2017-11-28Contact:
YANG Liping, E-mail: lpy2908@163.com Supported by:
摘要/Abstract
摘要: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者以“局外人”身份, 采用逐步暴露方式进入研究现场开展客位研究。运用强度抽样方式和综合式抽样策略, 抽取14名(男女各7名)正式受洗(受洗时间从2年到32年不等)的基督徒作为样本, 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 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 运用参与者检验法、非参与者检验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祷告是基督徒以“信靠”作为承诺, 向上帝袒露心迹, 提出心理诉求, 进而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和重要渠道, 它提供了人神依恋系统被激活的情境。“信靠”是基督徒通过祷告与上帝之间形成和发展人神依恋关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人神亲密度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人对于神的信靠程度。现实生活的困难为基督徒祷告提供了刺激源, 并推动人神依恋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基督徒的祷告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Ⅰ期向Ⅲ期水平渐次提升, 最终形成“以上帝为中心”的困难应对图式。在此过程中, 随着“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深地植入基督徒的自我, 有关“上帝”的心理表征不断得到强化, 相反, 有关“自我”的心理表征渐次弱化, 最终进入某种“无我”的状态。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2
[1] | 傅安国,张再生,郑剑虹,岳童,林肇宏,吴娜,黄希庭. 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的质性探究[J]. 心理学报, 2020, 52(1): 66-80. |
[2] | 吴继霞,黄希庭. 诚信结构初探[J]. 心理学报, 2012, 44(3): 354-368. |
PDF全文下载地址:
http://journal.psych.ac.cn/xlxb/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