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原则
1、 坚持求实创新的原则
遵循国际软件人才培养标准,努力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
2、 坚持面向需求的原则
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招生计划,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
3、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严格教育标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二. 培养目标与方向
1、 培养目标
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创业与创新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养,侧重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组织与管理能力,外语交流与国际竞争能力。
2、 培养方向
基于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分析和对产业人才需求趋势的预测,结合北京大学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学科设置特点,软件学院设置的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信息工程监理、移动通信、数据网络、光通信与宽带接入、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工程、移动通信服务终端、数字家庭技术、IT项目管理、IT市场营销、企业创业与创新管理、电子交易、电子政务、金融信息工程、电子通讯、集成系统芯片(SOC)、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测试、集成电路封装、计算机动画、数字艺术技术、游戏设计与编程、影视制作、数字音效等27个方向。
三. 课程体系
学院课程体系是一种多层次、多方向、多领域、模块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和前沿技术贯穿学院教学过程始终。
1、 多层次
代表课程之间的关联,设置由浅入深,分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领域系统分析四个层次。
2、 多方向
指在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这几个学科领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经历和就业方向,有侧重地选修课程;
3、 多领域
指每个学生可重点了解1-2个应用领域,学习如何利用软件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应用领域的软件与系统;
4、 模块化
指所有的课程按照模块的方式组织,便于各专业方向的调整和组合。
四. 学分
学院采用学分制,每个学生需要完成各系规定的、不同层次的学分。学院对不同层次的课程要求不同:
A. 基础课
B. 专业核心课
C. 专业选修课
D. 领域专业课
E. 毕业实习
F. 素质教育与前沿技术
G. 毕业论文
五. 学习时间安排
1、 学习时限
学院允许学生在2-5年内完成硕士学业。
2、 教学时间
学院每年安排三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其中:
第一学期:9月-次年1月;
第二学期:2月-6月;
第三学期:7月-8月。
六. 选课与成绩
1、 选课
学院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系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专业方向,并根据专业方向选课。学生在试听后决定确认选修或退选课程。
2、 合格标准
根据北京大学的规定,硕士生各科考试成绩以70分为及格线。成绩及格者累加该课程规定学分。
3、 单科成绩核定
学院规定,学生单科成绩由案例分析或实践、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综合核定,由教师给出该课程的总成绩。
4、 重修
学院规定,学生单科成绩不及格者不累加学分。学院对所有的课程不安排补考,学生需要重修不及格的课程或选修其它课程 (按照课程对应的学分支付费用)。
5、 补修
对于在所选专业方向上欠缺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学生,学院建议先补修基础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记入研究生阶段学分。
新生需参加入学英语测验与专业基础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个人的选课方案与补修方案。
七. 工程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院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工程实践部分超过总教学任务的50%。学院以三种方式组织学生的工程实践:
1、 技能训练
学院设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滚动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时间选择学习方式。
2、 案例研究
每位学生需要根据专业方向选择D类课程,学生要完成至少一个典型应用系统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3、 毕业实习
在达到规定的学分后,学生可以进入实习阶段。实习题目一般来自企业,并在企业中进行。实习期至少为8个月。实习结束后,由学院教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小组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定。
八. 论文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一般以学生的实习工作为基础,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项目技术报告、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等。
九. 毕业与学位
1、 毕业
按照专业方向所选课程单科成绩合格,累加达到各系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含实习),并符合毕业证书授予条件者,授予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
2、 学位
修满各系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全部课程合格,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根据专业方向可以分别授予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北京大学项目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