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曲靖面店水库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的漫游憨鱼化石照片(盖志琨提供)
目前已知最大的真盔甲鱼类
漫游憨鱼(Nochelaspis maeandrine),是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研究员于1992年在《古脊椎动物学报》正式公开发表命名的,属名憨鱼指示了其头甲又大又笨,憨态可掬,而种名漫游二字取在水中漫游觅食之意。漫游憨鱼在系统分类上属于盔甲鱼亚纲下真盔甲鱼目。盔甲鱼亚纲是一类已灭绝的“戴盔披甲”的甲胄鱼类,是理解从无颌向有颌脊椎动物过渡的重要类群之一,目前仅发现于我国和越南北部的志留—泥盆纪地层,具有浓厚的土著色彩。真盔甲鱼目作为盔甲鱼亚纲的三大主要类群之一,有着很高的物种多样性,目前已经命名了16个属种。真盔甲鱼目早在4.5亿年前的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就从


图2 曲靖南城门西山组下部浅黄色的泥质粉砂岩中的漫游憨鱼化石照片

30年后再现曲靖“古鱼王国”
漫游憨鱼是朱敏研究员1987年在滇东收集学位论文资料时,在

文章通讯作者盖志琨副研究员介绍说:“30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找到新的漫游憨鱼化石,但是化石的发现地点位于曲靖古城的南城门附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该片区域早已变成了城市中心的著名文化景点,无法开展野外挖掘。因此,我们又对朱敏研究员当年收集学位论文资料时所采集到的未描述的其他盔甲鱼的标本进行了仔细梳理,结果有了意外惊喜,我们竟然发现了一条漫游憨鱼的“漏网之鱼”!(图2)。 此次描述的漫游憨鱼的另一件关键化石(图1),是研究团队在曲靖面店水库附近西山村组深灰色粉砂岩中采集到的,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地点和新的层位,这主要得益于国家172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车马碧水库引水隧道工程在曲靖施工,一条穿山越岭的高原输水隧洞把车马碧水库的水引到曲靖,隧洞出水口就在曲靖经开区面店水库大坝下方的小山坡,因此挖掘隧道所挖掘出来的大量的西山组深灰色粉砂岩都堆放在这里,经过研究团队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第三块近于完整的漫游憨鱼的头甲(图1)。”

图3 2018年赵日东带队在曲靖面店水库西山村组野外挖掘时收获满满(盖志琨提供)
文章第一作者孟馨媛介绍说:“此次描述漫游憨鱼新材料,虽然来自曲靖两个不同的化石点,上下层位也略有差别,但它们都具有真盔甲鱼类的典型特征,即三角形的头甲,纵长的中背孔,背位的眶孔,以及具有三对侧横管。与同样产自西山村组的真盔甲鱼类


图4 漫游憨鱼背面(A)及腹面(B)复原图(杨定华绘)
拥有魔鬼鱼一样的外鳃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现的新材料,首次为我们揭开了漫游憨鱼头甲腹面的秘密,其头甲向腹面弯曲形成腹环,腹环中央包围了一个梨形的口鳃窗,口鳃窗被一块很大的外骨骼腹甲覆盖,在腹甲和腹环之间,清楚的保存了6对线性连续排列的鳃孔,鳃孔很大,呈圆形,是漫游憨鱼鳃囊通向外界的重要开孔。漫游憨鱼的口可能位于梨形口鳃窗的末端,它的腹甲很大,能够形成鳃孔的内边缘,这一点与廖角山多鳃鱼有所不同(图5D)。
我们人类以及生活陆地上的的四足动物,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鼻、口和肺来呼吸,而鱼类生活在水里,它的的主要呼吸器官不是鼻孔与口,而是头部两侧的鳃,也有少数鱼类偶尔会利用副呼吸器官来辅助呼吸,比如:皮肤(弹涂鱼)、肠管(泥鳅)、鳃上器官(攀鲈)及肺(肺鱼)。鳃作为鱼类主要的气体交换器官,在摄食和呼吸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颌类和有颌类的鳃差别很大,一般来说无颌类的鳃呈囊状,称为鳃囊,而有颌类的鳃呈裂隙状,称为鳃裂。漫游憨鱼的鳃和骨甲鱼类、异甲鱼类、现生的盲鳗和七鳃鳗一样,具有囊状鳃,即鳃囊。一般情况下,无颌类的鳃囊都是通过圆形的鳃孔直接开口与外界,但骨甲鱼类的情况有些例外,它的鳃孔非圆形,而是呈裂隙状,并被小皮瓣覆盖,类似于现生的板鳃类,从这个角度来看,骨甲鱼类比盔甲鱼类更接近有颌类,而盔甲鱼类的鳃孔则更为原始一些。

图5 盔甲鱼类与早期脊椎动物鳃孔的对比
A.汉阳鱼; B.曙鱼;C.云南盔甲鱼;D.多鳃鱼;E.骨甲鱼;F.星甲鱼;G.异甲鱼;H.盲鳗;I.七鳃鳗;K.鲨鱼
另外,漫游憨鱼的鳃囊都是通过彼此独立的鳃孔开口于外界,这一点与盲鳗(图5H)、异甲鱼类(图5G)有所不同,他们鳃囊是通过一个共同的总鳃孔开口于外界。盲鳗与异甲鱼类的这一特征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同源的,即盲鳗被视为外骨骼次生退化的异甲鱼类,然而,化石证据表明奥陶纪的星甲鱼(图5F)具有彼此独立外鳃孔,而盲鳗中的黏盲鳗也是通过彼此独立分鳃孔开孔于外界。因此,彼此独立的鳃孔更可能代表了脊椎动物原始状态,而盲鳗和异甲鱼类的总鳃孔可能属于趋同演化的结果。

图6 漫游憨鱼跟魔鬼鱼(A)、团扇鳐(B)、黑白魟(C)一样,具有腹面6个鳃孔,可能是适应底栖生活的趋同演化(图A、C盖志琨摄于水族馆,图B来源CCTV国际新闻)
现生的七鳃鳗、盲鳗和大多数有颌鱼类的外鳃孔,都是分布在身体两侧,已灭绝的星甲鱼类、缺甲鱼类、花鳞鱼类、异甲鱼类等也是如此。而以漫游憨鱼为代表的盔甲鱼类则和骨甲鱼类一样,它们的鳃孔则位于头甲的腹面。盔甲鱼类腹位的鳃孔跟现生魔鬼鱼非常的相似。魔鬼鱼,又称蝠鲼(


图7 漫游憨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孟馨媛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盖志琨副研究员。该研究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www.vertpala.ac.cn/CN/10.19615/j.cnki.2096-9899.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