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层的能量闭合问题,即涡动相关方法(Eddy covariance,EC)测量到的感热通量(H)与潜热通量(LE)之和一般总小于近地层的可利用能量(净辐射Rn与土壤热通量G之差),已经成为困扰地气间相互作用研究的瓶颈之一。研究发现,大部分EC站点观测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和低于可利用能量,两者的差值可达可利用能量的10%~30%。而在青藏高原一些站点,两者的差值可达可利用能量的50%。该问题一经发现便引起了****的广泛探讨与分析,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EC能量闭合问题的重要认识。但对于EC能量闭合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尚无定论。随着EC站点的广泛建立和EC数据的广泛应用,探讨EC能量闭合问题机制和解决方法,已经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科学任务。
近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周彦昭博士等基于大涡数值模拟,分析了无背景风速和水汽时,非均匀地表诱发的大尺度湍涡(见图1)导致涡动相关能量不闭合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垂直速度的积分长度lw、大气稳定度参数zi/L、平均水平速度U和平均时间T为直接导致EC能量不闭合的大尺度湍流结构的4个特征量。在这4个变量中,lw决定着大涡的大小,zi/L影响着大涡的结构和协谱形状(即通量在不同大小湍涡的分布);而U和T共同决定着EC能采样到大涡的数量。I与上述这4个变量间的定量关系为:
I=1-[a*(z/zi)+b]*[K*(zi/L)*(lw/UT)+C]
其中a,b,K,和C为经验参数。
与之前的定量关系相比,上述关系式物理机制更清楚,更容易理解。最重要的是,基于上述定量关系,可以推导出目前已知的大部分因子与I的关系。这间接地证实了上述定量关系的合理性、正确性。
研究成果近期以“The Effects of Surface Heterogeneity Scale on the Flux Imbalance under Free Convection”和“Energy balance closures in diverse ecosystems of an endorheic river basin”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研究计划(XDA20100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425303)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8JD029550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192319301650
图1. 不同地表异质性尺度诱发的大尺度湍涡结构。 z = 45 m 处的垂直速度的xy截面图。其中B和H表示两种不同的地表异质性类型;其后的数值表征地表异质性长度。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JGR:基于大涡模拟揭示大尺度湍涡导致涡动相关能量不闭合的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6-02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结构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青藏高原冰源固碳微生物在下游水体中的演替
已有研究表明,冰川固碳微生物固定的有机碳贡献了冰川有机碳储量的75%-95%,这些冰川中的有机碳对下游水体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但冰川融化后这些冰源固碳微生物归趋、演替规律及其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尚未研究。 为此,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孔维栋研究员课题组在青藏高原枪勇冰川融水不同断面采集水体样品,系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养分消除盐分对青藏高原湖泊固碳微生物群落的抑制效应
固碳微生物是湖泊、海洋等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虽然其总生物量不足全球自养生物总量的1%,但每年的固碳量可达到48.5 Pg C,约占全球总初级生产力的一半,是全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一环。固碳微生物数量及其多样性受盐分、养分及温度等多种环境因子共同驱动。湖水盐分升高显著降低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多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JGR:风吹雪-陆面耦合模式的发展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研究
青藏高原积雪是欧亚大陆雪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亚洲淡水资源的主要储存形式之一,该地区的积雪水文过程对高原局地乃至东亚地区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生态系统、天气、气候以及水文循环过程等均有重要的影响。 风吹雪作为一种特殊的质能输运形式,通过对雪粒的输运以及输运过程中发生的风吹雪升华显著地影响地表积雪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青藏高原冰川补给湖泊与非冰川补给湖泊水量变化差异及成因分析
青藏高原的湖泊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并在近几十年来呈现迅速扩张趋势。基于多时相Landsat影像和SRTM数据,对高原中西部大于10km2的150个封闭湖泊1976年以来的湖泊水量变化进行估算,并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的流域边界划分为冰川补给和非冰川补给湖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1990年,多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GRL:青藏高原隆升主导晚中新世内陆气候变化
晚中新世时期(约11.6-5.3百万年前),陆地气候和生态系统发生了系列重大转折,包括亚洲内陆在内的陆地大面积干旱化,C4植物扩张及相应的哺乳动物群落转型等。CO2和构造活动(如青藏高原隆升)作为陆地气候和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在晚中新世陆地气候和生态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仍存在争论。 最近的晚中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GRL: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导致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出现极端变化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超过1200个,总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一半以上。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出现快速扩张,2010年前后湖泊扩张速度显著放缓,但近期高原湖泊再次出现极端扩张,如可可西里地区湖泊和青海湖。目前对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出现极端变化的原因研究仍较少。2015/20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ES&T: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何跨越喜马拉雅传输到青藏高原?
基于青藏高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时空分布研究发现,在印度季风的驱动下,南亚排放的POPs可以翻越喜马拉雅到达青藏高原。但到目前为止,“POPs如何跨越喜马拉雅”这一科学问题尚未得到明确的解答。鉴于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龚平副研究员、王小萍研究员与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Nature杂志发表我所在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的亮点成果
由陈发虎所长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于北京时间2019年5月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JH:青藏高原湖气相互作用与湖面蒸发在小湖和大湖间存在显著差异
青藏高原湖气相互作用特征参数和湖气间水热通量交换在湖泊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与响应模拟研究中至关重要,并且湖泊湖面蒸发是湖泊流域水量平衡研究的重要分量。在以往针对青藏高原纳木错湖的湖面蒸发研究中,人们基于纳木错湖的水文气象及卫星遥感观测资料进行湖面蒸发估算,但不同研究结果在其季节变化和年总量上显示出显著的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EPSL:追寻千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粉尘踪迹
粉尘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因子。粉尘的产生与传输受到区域气候的影响,同时粉尘也会对区域与全球气候造成反馈作用。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区就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通过西风和冬季风环流向下风方向输送大量粉尘物质,在合适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厚且连续的风尘堆积。风尘沉积物对粉尘源区和沉降区气候变化敏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