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ature杂志发表我所在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的亮点成果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6-02

由陈发虎所长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于北京时间2019年5月2日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正式在线发表。该成果是陈发虎院士带领其团队多年来在青藏高原开展过去人类活动和环境适应研究获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我们分析了甘肃夏河县新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可以确定其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建议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研究团队还包含来自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台湾大学、复旦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哥本哈根大学、纽约大学、牛津大学、肯特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多名境内外****。自2016年起,研究团队针对该化石开展了年代学、体质形态学、分子考古学、生存环境、人类适应等多学科综合分析。结果发现,该化石目前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也是青藏高原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距今16万年前)。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丹尼索瓦人的体质形态特征及其在东亚地区的分布、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对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
  该化石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肃南部夏河县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具体出土层位缺失,但化石被厚层碳酸盐结核包裹,使对其进行年代测定成为可能。为减少对该珍贵化石的破坏,未尝试对化石进行直接测年,仅对化石外包裹的碳酸盐结核包裹体进行了铀系测年分析。三个测年结果均为距今16万年前后,显示该化石形成于至少距今16万年前,说明该古人类在第四纪最为寒冷的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生活于青藏高原。化石的发现也意味着甘加盆地在揭示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历史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预研究中,陈发虎院士及张东菊副教授带领团队曾多次对甘加盆地(海拔3000米)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多处旧石器考古遗址。2018年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进行小面积的正式考古发掘,发现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遗存,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曾较长时间生活。相关材料整理和数据分析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将来有望为揭示该区域的古人类行为和相关文化信息提供重要证据。

陈发虎院士带队考察白石崖溶洞
  本次发表的古人类化石仅保存了下颌骨右侧,包括第一和第二臼齿两颗完整牙齿。对其颌骨表面、骨壁厚度、齿弓形状、牙齿大小、牙齿排列、牙齿萌发和牙齿磨损等体质性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确定其为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种。为进一步确定其种属,应用古DNA和古蛋白等古人类学研究的新技术,对采集自化石的少量粉末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化石未保存古DNA,但是保存有深度降解的古蛋白。提取到的古蛋白信息显示,该化石在遗传学上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最近,确定为青藏高原的夏河丹尼索瓦人。
  丹尼索瓦人和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是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此项多学科研究成果为这两个热点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揭示出可能携带了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基因(EPAS1)的古老型智人-丹尼索瓦人,已先于现代智人来到青藏高原,且在第四纪最大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时已成功生活在这一寒冷缺氧的高海拔区域,为进一步揭示现代藏族人群的EPAS1基因来源提供了新线索。该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时间和史前人类高海拔环境适应等问题的认识,而且为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的深入研究开启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为深入理解东亚直立人、古老型智人和现代智人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和世界第三极,即使对现代人而言也是最难生存的极端环境之一,其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稀薄的氧气,对人类的生理和生计构成了双重挑战。然而,2018年张晓凌等人在Science发表的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显示,距今3-4万年前装备石叶技术的现代智人已经进入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反映出史前人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历史源远流长。史前人类大规模常年定居高原的历史则相对较短,陈发虎团队曾于2015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过去十年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开展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发现史前粟作农业人群于距今5200年前扩散至高原边缘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距今3600年之后,得益于麦作农业的传入才大规模常年定居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厘清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高原的历史轨迹。陈发虎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具有适应高寒缺氧基因的丹尼索瓦人可能最早生活于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广大东亚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的丹尼索瓦洞只是这群古老型智人生活的最北地区。
  这项夏河人研究,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等高原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找到了可能的本地来源,并首次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此前只发现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曾在东亚广泛分布的推测。此前,全世界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只有1件手指骨碎片、2颗孤立牙齿和1件牙齿断块,及1件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第一代混血儿骨骼碎片,且全部出土于丹尼索瓦洞,除了高覆盖度的全基因组数据外,只有极其有限的人类体质形态信息。本研究首次为丹尼索瓦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体质形态学信息,使重建丹尼索瓦人体质形象及与东亚丰富的但缺乏古DNA信息的中晚更新世人类化石进行体质形态对比成为了可能。总之,夏河人的发现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扩展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认识,而且加深了我们对国际研究热点丹尼索瓦人的理解。
  为更全面地重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和人-环境相互作用历史,我所新组建了“古生态与人类适应”研究团队,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也专门设置了过去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专题。2018年,“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共同开展了科考工作,在我所杨晓燕研究员带队下,完成了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联合科考;在兰州大学张东菊副教授带队下,完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旧石器遗址的调查;国家人才计划广州大学的章典教授连续两年对拉萨北部的邱桑史前人类手脚印遗址开展了新的考察研究。考察的初步研究成果已经撰写科考报告,全面的样品测试和深入的数据分析正在进行。接下来的五年,环境考古科考队将逐步对青藏高原进行分区专门考察,在人类演化和现代智人扩散的全球视野下,结合高原现生人群的现代遗传学和古人类的古DNA分析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系统调查和研究不同时期人类扩散、定居和适应高原的过程和机制等问题,深入开展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再次获得新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39-x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人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JH:青藏高原湖气相互作用与湖面蒸发在小湖和大湖间存在显著差异
    青藏高原湖气相互作用特征参数和湖气间水热通量交换在湖泊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与响应模拟研究中至关重要,并且湖泊湖面蒸发是湖泊流域水量平衡研究的重要分量。在以往针对青藏高原纳木错湖的湖面蒸发研究中,人们基于纳木错湖的水文气象及卫星遥感观测资料进行湖面蒸发估算,但不同研究结果在其季节变化和年总量上显示出显著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EPSL:追寻千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粉尘踪迹
    粉尘是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因子。粉尘的产生与传输受到区域气候的影响,同时粉尘也会对区域与全球气候造成反馈作用。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区就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通过西风和冬季风环流向下风方向输送大量粉尘物质,在合适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可以形成厚且连续的风尘堆积。风尘沉积物对粉尘源区和沉降区气候变化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Climate Dynamics: 树轮记录的青藏高原东南部1340年以来的冬季温度变化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冷冬对农牧民生活、畜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了解过去几百年冬季温度变化历史及其驱动因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梁尔源研究员课题组利用2007-2016年期间采集的树木年轮样本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公元1340年以来的冬季(11-2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JGR: 基于GRACE和冰川水文模型揭示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特征及原因
    陆地水储量 TWS(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是指储存在地表以及地下的全部水分,包括积雪、冰川、土壤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水以及生物水等,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已经发生的冻土退化、冰川退缩、湖泊扩张等现象将对TWS及水循环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当地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GPC:森林更新可以记录青藏高原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亚洲多条大河(雅鲁藏布江、长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处偏远、难以到达,高原地区的冰川观测资料不仅少,而且时间也很短。数据匮乏限制了我们对长时间尺度上(几十-几百年)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在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RSE: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的时空差异及原因研究新进展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且分布广泛,其水量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非常敏感,并深刻地影响着地表与大气的水分与能量交换。尽管对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认识,但由于受到数据源的限制,例如测深数据缺乏,卫星测高数据(例如,ICESat和Cryosat-1等)覆盖不全等,仍然限制了对整个青藏高原长时间尺度且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JGR:陆面过程方案和初边值条件在青藏高原降雪事件模拟中的适用性研究
    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地区降雪过程频繁发生,降雪和随后的积雪演变在冰冻圈和水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雪的融化和再冻结决定了高原冰川的能量与质量平衡,准确的初边值条件对耦合的大气-陆面模式成功模拟高原雪事件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固态降水对陆面物理过程方案和初边值条件的敏感性研究很少。  近日,中国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Climate Dynamics:复杂地形湍流参数化提高青藏高原降雪模拟能力
    青藏高原气候模拟普遍存在湿偏差。尽管复杂地形的动力过程和物理过程表达不足被认为是模拟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相关研究进展甚少。其难点在于青藏高原周边地形极其复杂,引起地表湍流拖曳的地形起伏尺度小于当前的模拟网格尺度,即其影响表现为模式中的次网格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极观测与大数据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Ecology: 近100年来青藏高原灌木线香柏种群更新呈下降趋势
    种群更新能力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生态指标,然而长期种群更新动态数据的缺乏限制了这一生态指标潜力的发挥。青藏高原拥有已知北半球最高海拔的树线和全球最高海拔的灌木线,是指示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生态系统敏感性与脆弱性的理想生态过渡带。基于中科院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近几年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的研究(L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GCB:青藏高原植被等绿度线和等温线沿海拔移动速度不一致
    气候变暖已经导致青藏高原等温线向高海拔移动。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均表明,气候变暖会引起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增加。那么,等温线上移会不会引起植被等绿度线上移?两者沿海拔移动速度是否一致?  中科院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沈妙根研究员课题组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候数据研究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