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RSE: 中国湖泊过去50多年来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6-02

湖泊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敏感,是环境变化的指示因子。中国幅员辽阔,湖泊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而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增强正加重地区之间的差异。如何了解整个中国湖泊长期演化、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对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利用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中国湖泊的研究缺乏对其近期变化及驱动因素的分析,长期可利用的Landsat 数据为追踪湖泊发展提供了可能,然而湖泊的提取不同于水体,需要将其与河流、水库,湿地等分离,这需要大量的人工目视解译与编辑检查工作。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张国庆副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合作者,结合地形图、Landsat影像(3831景),完成了过去50多年来(1960s,1970s,1990,1995,2000,2005,2010,2015)详细的中国湖泊数量与面积变化研究及其驱动因素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从1960s到2015年,中国湖泊总数量(≥ 1 km2)从2127个增加到2554个(+20%),面积从68537 km2扩张到74395 km2 (+9%),其中青藏高原、新疆和东北平原湖区分别显著增长了5676 km2(+15%)、1417 km2(+27%)和1134 km2(+37%),而内蒙湖区则明显减少了1223 km2(-22%)。新增湖泊144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新疆湖区。消失湖泊333个,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显著的东部平原湖区。
  利用气象、GDP、GRACE重力卫星和遥感夜间灯光数据,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各湖区湖泊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是中国湖泊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降水变化显著影响着青藏高原、新疆和内蒙湖区湖泊的增减。人类活动对于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湖泊变化影响显著(约35%)。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1056, 41571068, 21661132003)等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
  论文链接:Zhang, G., Yao, T., Chen, W., Zheng, G., Shum, C.K., Yang, K., Piao, S., Sheng, Y., Yi, S., Li, J., O'Reilly, C.M., Qi, S., Shen, S.S.P., Zhang, H., & Jia, Y. (2019).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ke evolution across China during 1960s–2015 and its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ause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21, 386-404, doi: 10.1016/j.rse.2018.11.038

图1 中国湖泊地理分区及各区湖泊数量与面积的比例
①. 青藏高原湖区;②. 新疆湖区;③. 蒙古高原湖区;④. 东北平原与山区湖区;⑤. 东部平原湖区;⑥. 云贵高原湖区

图2 1960s-2015年中国湖泊(大于1平方公里)数量和面积变化
a. 整个中国;b. 青藏高原湖区;c. 新疆湖区;d. 蒙古高原湖区;e. 东北平原与山区湖区;f. 东部平原湖区;g. 云贵高原湖区

图3 1960s-2015年中国湖泊变化的空间格局
a. 面积增加; b. 面积减少;c. 新出现的湖泊;d. 消失的湖泊. (面积的增加与减少仅显示1960s-2015年单个湖泊面积变化线性趋势P<0.1,全部湖泊请见文章附件)

图4 1960s-2015年湖泊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a. 温度变化; b. 降水变化; c. GDP变化,插图表示了气候(降水和气温)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
相关话题/人类 青藏高原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Ecology: 近100年来青藏高原灌木线香柏种群更新呈下降趋势
    种群更新能力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生态指标,然而长期种群更新动态数据的缺乏限制了这一生态指标潜力的发挥。青藏高原拥有已知北半球最高海拔的树线和全球最高海拔的灌木线,是指示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寒生态系统敏感性与脆弱性的理想生态过渡带。基于中科院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近几年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的研究(L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GCB:青藏高原植被等绿度线和等温线沿海拔移动速度不一致
    气候变暖已经导致青藏高原等温线向高海拔移动。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均表明,气候变暖会引起青藏高原植被绿度增加。那么,等温线上移会不会引起植被等绿度线上移?两者沿海拔移动速度是否一致?  中科院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沈妙根研究员课题组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候数据研究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IJOC: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适用性评估
    大气环流在整个气候系统中承担着能量交换、水汽输送等重要传输作用。大气环流的变化是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大气环流变化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对区域变化进行预测。 目前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多以大气环流指数表征大气环流变化,并且时间分辨率多为年际乃至年代际。这使得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ACP: 揭示青藏高原内陆大气汞本底、变化特征和原因
    汞是一种全球性有毒污染物,大气是汞的重要传输通道。南亚和东亚是世界最大的两个人为汞释放源区,青藏高原地处两大源区之间,是区域大气汞本底观测和变化过程研究的关键地区。此前,青藏高原长序列大气汞观测研究仅限于高原北部的瓦里关和东南部香格里拉,而高原内陆大气汞研究极为稀少,且缺少长期地面观测,难以准确评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ES&T:青藏高原棕碳气溶胶研究取得进展
    碳质气溶胶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特别是其中的黑碳,由于强烈的吸光作用而得到广泛关注。而对于有机气溶胶,以往的研究大多认为对太阳辐射只存在散射作用。近期的研究提出,在吸光能力较强的黑碳和无吸光性有机碳之间还存在一类由类腐殖质(Humic-like substances, HULIS)等物质组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JC:青藏高原影响高空沙尘的全球传输
    北半球沙尘带横跨北非、阿拉伯半岛、中亚并延伸至中国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尘的远距离传输与其垂直分布高度有极大的关系。有研究显示,青藏高原上空盛行强烈的上升气流,是大气对流层和平流层重要的物质交换通道。然而,青藏高原对北半球沙尘带的形成及传输起到何种作用尚不明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JGR-Atmospheres: 南亚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跨境传输的新证据-降水中溶解态有机碳的Δ14C和分子组成
    南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向青藏高原的跨境传输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冰川退缩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李潮流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通过对青藏高原周边典型污染城市(加德满都)、拉萨、偏远地区(纳木错站) 的降水及六条冰川的雪冰样品中溶解态有机碳 (d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JGR:基于遥感地温得到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是高山地区最常用的气温插值参数。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变化,但是稀疏分布的气象站点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递减率参数。虽然利用遥感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无研究定量评价利用遥感地温数据估算气温递减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面临的大气干旱胁迫加剧
    气候变暖可导致大气水汽压差增加、大气干旱化趋势增强。当大气水分亏缺时,植物往往通过降低叶片气孔导度抑制光合作用,还有可能通过增强蒸散发作用加剧土壤干旱,使植被生长面临更加严峻的大气干旱胁迫。青藏高原是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印度季风和西风交汇碰撞的区域。过去对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的研究大多围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青藏高原大湖变暖的观测与模拟证据
    湖泊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湖泊面积和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由于观测数据的缺乏,对湖泊性质变化的研究十分缺乏。中科院青藏所朱立平课题组通过对青藏高原纳木错这一大湖的连续观测,获得了湖泊不同水深连续3年的现场水温观测数据,并据此对一维通用湖泊模型进行了校正,获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