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陈德亮课题组采用天气气候学统计方法对比评估了 6 种常用的环流分型方法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模拟退火多元随机聚类分析方法(SAN)在计算效率和适用性比较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基于SAN分型方法对亚洲区域 500 hPa 位势高度变化特征的提取结果,进一步展开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与青藏高原日平均温度变化关系的分析表明,柴达木盆地-祁连山(90 ~ 103° E, 35 ~ 40° N)全年日平均温度变化与 500 hPa 位势高度变化联系更紧密;而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区域(88 ~ 97° E, 30 ~ 34°N)雨季(5 ~ 9 月)日平均温度变化与 500 hPa 位势高度变化联系更紧密。对大尺度大气环流变化与青藏高原降水变化关系的分析表明,旱季(10 ~ 4 月)青藏高原东部区域降水变化与 500hPa 位势高度变化联系更紧密;雨季横断山脉南部(98 ~ 102° E 和27 ~ 31° N)以及唐古拉山西南至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带降水变化与 500hPa 位势高度变化联系更紧密。
该研究成果由博士生张潇文为第一作者,文章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1537210),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XDA20060401)、瑞典VR、VINOVVA, STINT, BECC, MERGE, and SNIC through S-CMIP等的资助。
图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相关大尺度环流系统示意图。

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02/joc.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