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脊椎所李志恒、Thomas Stidham、邓涛与周忠和在《生态学与进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在线报道了一件出自临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层的沙鸡化石,是目前已知亚洲最古老的、也是保存最完整、且具有关联骨骼的沙鸡化石,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干旱临夏鸟(Linxiavis inaqousus),意为“一种来自临夏地区并且生活在干旱环境下的鸟类”。 这一化石为了解当今中国沙鸡特别是西藏地区沙鸡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态系统及特有物种提供了关键证据。
沙鸡为沙鸡目鸟类的统称,包括16个现生物种,尽管其名字听起来与鸡关系紧密,但事实却与鸽类互为姐妹群,生活在欧洲、亚洲和非洲最干燥和最干旱的地区(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干旱带)。这类主要以种子为食的鸟类具有一项独特的适应干旱地区生活的能力,雄性沙鸡能够利用胸部和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后飞回远达十几公里以外的巢穴哺育口渴的雏鸟。
临夏鸟生存的年代距今约六百万年至九百万年,当时青藏高原海拔持续快速上升,季风气候加强,中亚的内陆地区气候持续走向干旱。这一化石发现于海拔2000米以上,这一海拔高度显然远远超过了除目前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西藏毛腿沙鸡(Syrrhaptes tibetanus)以外的所有种类的沙鸡。鉴于现生沙鸡对干旱环境的出色适应,研究者据此推测临夏鸟可能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快速适应了干旱且山峦叠嶂的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也干旱,但该地区的其他化石显示中新世当时的生态系统却十分多样。如果走在位于六、七百万年前的青藏高原的边缘,那里看起来或许就像是一部关于记录非洲稀树草原野生动物面貌的纪录片,地平线上,目之所及,鬣狗、大象、犀牛、猪、羚羊、马、鸵鸟、秃鹫、猎鹰这些耳熟能详的动物的远古亲戚随处可见,当然也包括临夏鸟的身影。
此外,临夏鸟的发现,填补了近2000万年以来的沙鸡化石记录的空缺。而这一漫长的时间间隔,或许正是现生沙鸡目所有成员演化和扩散的主要阶段。
文章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evo.2020.00059/full
Linxiavis inaquosus化石(左)与基于CT扫描数据的Linxiavis inaquosus彩色图像(右)。
比例尺:1 cm。 CT数据可获取于 http://www.admorph.org/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古鸟类化石揭示六百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干旱历史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生活
距今5200年以来青藏高原人群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3月18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兰州大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青藏高原的生长塑造了现代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是当今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 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 在世界生物多样性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剧烈的环境变化, 出现了从“热带动植物乐土”到“冰期动物群摇篮”的转变。近年来高原古生物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让高原环境巨变背景下青藏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青藏高原西部花粉记录揭示晚全新世亚洲季风移动路径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储存了地球上除两极以外的大部分冰川资源,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亚洲“水塔”。近年来,由于高原冰川的快速消融,其水汽的来源及影响因子等问题受到科学界的普遍关注。 青藏高原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以及西昆仑发育有许多大型冰川(如慕士塔格-公格尔冰川等)。近十年到百年气象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隋唐早期安徽欧盘窑址陶工的生活史
近些年来,通过考古遗址中出土人体硬组织(骨和牙)进行多稳定同位素的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的先民生活史(如哺乳断奶、生存方式变迁、生理健康、迁徙活动等),已成为国际生物考古界新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高等级人群(如国王、贵族等),罕见探讨社会底层的生活史。 China,既指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态演变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紧密合作,于藏北渐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样化的动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现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纪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邓涛等在《科学通报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脊椎动物化石重建青藏高原古高度
青藏高原隆升是一个重大的地质事件,但关于其生长过程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各种地质观察得出了矛盾的结论,尤其是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证据进一步加深了争议。脊椎动物化石在青藏高原的隆升历程中留下了非常关键的证据,国际刊物《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特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绵羊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及西藏绵羊的适应性进化
人类在青藏高原的生活足迹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0年前。在全新世的不同阶段,由于人类可利用的技术(如细石器)和农牧业(如驯化的小麦,青稞和绵羊)的出现,青藏高原上的人口出现了大规模间歇性的扩张。西藏绵羊作为高原牧区重要的家畜,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人类的迁徙而扩散,为史前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藏族人提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鸟类学研究组发现鸟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分子进化机制
脊椎动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是进化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为补偿高海拔环境的低氧分压影响,动物机体通过多种氧传输途径保障氧持续传送到线粒体以支持需氧ATP的合成。在严重低氧条件下为保持动脉氧饱和度,在心肺功能和微循环系统调节的同时,机体需要增加血红蛋白氧(Hb-O2)亲合力以巩固组织氧化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枢强研究组对于青藏高原蜘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ystematic Biology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枢强研究组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隙蛛(漏斗蛛科)进行研究,发现该地区在始新世-渐新世期间的造山运动对隙蛛的起源、扩散和多样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导致了部分隙蛛类群的灭绝。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些年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隆升时间上产生的分歧。该成果于2017年4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始新世青藏高原海拔不超过3000米——重新审视青藏高原同位素古高度研究
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显著的地貌变化就是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长期以来,关于碰撞的起始时间、碰撞方式与过程以及古高度等均有较大的争议。青藏高原古高度是板块碰撞过程的表征和计量,更是联系深部岩石圈与浅表层圈演化的纽带,研究高原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古高度,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只有准确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